建筑史
-
北京近代建筑史张复合著张复合,1947年1月哈尔滨市出生;1970年3月清华大学建筑系毕业,留校任教;1988~1989年9月任东京大学生产技术研究所博士研究员;1992年1月获东京大学工学博士学位;现为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建筑史》丛书主编;中国建筑学会近代建筑史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1994年首开国内第一门《中国近代建筑史》课程至今;编写清华大学重点教材《中国近代建筑史》;姑担完成国家自然基金、建设部、教育部、清华大学等大项科研;组织举办八次全国或国际性中国近代建筑史学术研讨会。发表有关学术论文七十余篇。主要有:“中国近代建筑史‘洋风’时期之典型”、“中国近代建筑史‘自立’时期之概略”等。曾获建设部、江西省科技进步奖,教育部优秀设计奖,清华大学教学工作优秀成果奖等多种奖项。本书第一次从样式研究的角度出发,以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的公共建筑为主要对象,探求北京近代建筑在其发展的三个历史时期中的四种建筑样式的演变。本书纵观北京近代建筑历史,叙及始建基督教堂、出现西洋建筑在中国的先声;圆明园西洋楼建成,导致“西洋楼式”建筑潮流的发生,并派生出市井“门面建筑”;东交民巷使馆区形成,引发北京近代建筑历史中的“洋风”,并在20世纪的头二十年中成为主流。“传统复兴式”,在20世纪20年代取代“洋风”而起主导作用;20世纪30年代北京近代建筑历史则表现出受世界现代建筑潮流的影响,“传统主义新建筑”出现。同时,本书首次涉及北京近代建筑营造业的研究。全书收录珍贵历史照片400余幅。本书综合了作者多年关于北京近代建筑史的研究成果,是、部具有学术代表性的重要著作。它对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人员吸取建筑历史经验,从事现代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有指导作用;对文物保护部门和开发单位保护与再利用历史建筑、开发历史地段具有参考价值。本书既可作为建筑历史研究资料、高等院校建筑学专业历史理论教学教材,又可作为了解北京建筑演进和城市变迁的实用指南
-
裙雕边饰朱琳珺主编;朱天明摄影本书以图册形式介绍欧洲各国古典的哥特建筑艺术,展示各代表性建筑物中精雕细刻的裙雕边饰艺术所体现的时代特色、历史文化特色。
-
风格与时代(俄)M.Я. 金兹堡(M.Я.Гинзбург)著;陈志华译《风格与时代》一书是前苏联建筑中早期结构主义最早的、最重要的论书。它从建筑在新的社会主义中的地位出发,阐明建筑在社会方面、技术方面合理化的必要性与途径,并指出,现代建筑组织新生活,它给新生活形式。全书立论尖新,柯布西耶的《走向新建筑》齐名。陈志华,1929年生于浙江,1947年入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学习,1949年转入清华大学建筑系,1952年毕业,曾任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陈志华在40多年的教书生涯中,讲授过苏维埃建筑史,外国古代建筑史、建筑设计初步、外国造园艺术、文物建筑保护等。他的主要著作有《外国建筑史》、《外国造园艺术》、《外国古建筑二十讲》、《意大利古建筑散记》、翻译了《走向新建筑》、《俄罗斯建筑史》、《建筑艺术》、《二十世纪欧洲各国建筑流派宣言和纲领》等书,还编译了一本《保护文物建筑和历史地段的国际文献》。此外,还在各种报刊上发表大约10
-
林徽因讲建筑林徽因著
……由那四次的大改建,我们认识到一个事实,就是城墙的存在也并不能阻碍城区某部分一定的发展,也不能防止某部分的衰落。全城各部分是随着政治、军事、经济的需要而有所兴废。北京过去在体形的发展上,没有被它的城墙限制过它必要的展拓和所展拓的方向,就是一个明证。……我们爱护文物建筑,不仅应该爱护个别的一殿、一堂、一楼、一塔,而且必须爱护它的周围整体和邻近的环境。我们不能坐视,也不能忍受一座或一组壮丽的建筑物遭受到各种各式直接或间接的破坏,使它们委曲在不调和的周围里,受到不应有的宰割。独有中国建筑经历极长久之时间,流布甚广大的地面,而在其最盛期中或在其后代繁衍期中,诸重要建筑物,均始终不脱其原始面目,保存其固有主要结构部分,及布置规模。虽则同时在艺术工程方面,又皆无可置议的进化至极高程度。更可异的是:产生这建筑的民族的历史却并不简单,且并不缺乏种种宗教上、思想上、政治组织上的垒出变化,更曾经多次与强盛的外族或在思想上和平的接触,或在实际利害关系上发生冲突战斗……这结构简单,布置平整的中国建筑初形,会如此泰然,享受几千年繁衍的直系子嗣,自成一个最特殊、最体面的建筑大族,实是一桩极值得研究的现象。 -
中日古代建筑大木技术的源流与变迁张十庆著主要内容东方建筑在世界建筑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东方建筑研究既是为了进一步认识自身文化,也是为了更全面地认识东方和世界建筑文化。中日建筑比较研究是东方建筑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历史上日本建筑文化深受中国影响,中日建筑文化交流丰富多彩。本书以中日古代建筑比较研究为线索,侧重于中日古代建筑技术的源流与变迁的分析和探讨,涉及了中日古代建筑文化交流史的考察、法隆寺建筑技术的探讨、中日古代建筑尺度与空间的构成比较、《营造法式》模数制度的比较研究,以及日本禅宗样建筑设计技术的分析等。相关丛书1.风水理论研究 2.在投影之外 文化视野下的建筑图学研究 3.风水理论研究(第2版) 4.建筑环境观赏 5.东南亚与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建筑文化探析 本书目录第一章 中日古代建筑文化的交流第二章 法隆寺建筑的大木技术第三章 中日古代建筑的尺度构成第四章 中日古代建筑的空间构成第五章 《营造法式》变造用材制度第六章 日本禅宗样建筑的设计技术读者对象: 本书可供相关人士阅读参考。
-
建筑的永恒之道克里斯托弗﹒ 亚历山大 著《建筑的永恒之道》提出了一个关于建筑设计、建筑和规划的新的理论,该理论的核心是社会成员按照他们自己的存在状态设定他们生活的世界秩序,这一古老方式从根本上构成了新的后工业时代建筑的基础,这些建筑由人们创造……
-
建筑意萧默主编主要内容《建筑意》侧重于建筑文化、建筑艺术与建筑历史方面知识的介绍,同时也注目于现实建筑创作和理论问题,尤其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具有人文性、艺术性、学术性、知识性、可读性和趣味性,并于其中贯穿着学术精神。文章短小精悍、文图并茂、版式新颖、雅俗共赏。既面向建筑业界和建筑院校师生,也面向文化、美术、美学、文物、历史、旅游、民俗等文化艺术界和广大公众。 相关丛书本书目录编者前言;西方建筑;中国传统建筑;中国近代建筑;文物保护;天竺游踪;夜谭录;理论探索;建筑评论;建筑随笔。 读者对象: 本书既面向建筑业界和建筑院校师生,也面向文化、美术、美学、文物、历史、旅游、民俗等文化艺术界和广大公众。
-
世界建筑艺术史陈文捷编著《世界建筑艺术史》是在参阅了大量国内外有关建筑、人文、历史和地理的权威论著基础上,本着对人类光辉成就的赞赏和以史为鉴的精神写就的。《世界建筑艺术史(附光盘)》以艺术史中公认的类型和风格演变为主线,惟2666张精美的图片为纲重点介绍了近1000座人类建筑发展历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和较高审美价值的建筑,宫殿、陵墓、凯旋门这样气派奢华的帝王建筑,广场、竞技场、剧院这样宏伟壮观的公共建筑,也包括那些为普通人建筑的民宅、公寓。在对它们的介绍中,不仅描绘了建筑外在轮廓、装饰、色彩和比例,更着重于探讨建筑所处的时代背景、建筑风格演变的原因和经过、艺术家的理想追求以及后人的启迪。《世界建筑艺术史(附光盘)》所介绍的每一座建筑均配有对应的图片,外国建筑的名称均采用中英文对照,其建筑师、建筑年代凡有案可查的均有详实记录。由于图片数量巨大和篇幅的限制,图片未能加以全数印出,因此采用了光盘的形式收录,读者可以一一对照阅读。
-
中国近代建筑研究与保护张复合主编本书是中国建筑学会近代建筑史学术委员会编篡的《中国近代建筑研究与保护》丛书中的第四部。其中所选录的74篇论文,是2004年中国近代建筑史研讨会所接收的学术论文,内容涉及开平碉楼考察,近代城市及历史地段的保护与发展,近代历史建筑的保护再利用,近代建筑史综合研究,国外近代城市与建筑研究诸方面。反映了近两年关于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的最新成果,可以说是一部具有学术代表性的重要文献。本书对城市规划,建筑设计人员吸取近代建筑历史经验和从事现代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有指导作用,对文物保护部门和开发单位保护与再利用近代建筑,开发历史地段具有参考价值。本书既可作为建筑历史研究资料,高等院校建筑学专业历史理论教学教材,又可作为了解所涉及的当地风土历史,城市变迁的指南。
-
广州沙面近代建筑群汤国华著广州沙面建筑群是国务院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广州市政府公布的第一批历史文化保护区。沙面曾是全国惟一的租界人工岛,是旧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及广州人民反帝斗争的历史见证,也是近代西方建筑文化输入我国的一个重要窗口。这里环境优美,是广州人民的一块宝地。保护和利用好沙面建筑群及周边环境,把它完好地传给、后人,是历史赋予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汤国华和他的学生们在广州市文化局的支持和指导下,按照广州市政府的部署,结合教学计划,对沙面建筑群做了大量有意义的保护工作,包括对每一座历史建筑进行详细测绘,对沙面整体环境的通风、温湿度变化、太阳辐射、噪声干扰、采光质量、环境心理等进行科学测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些成果大多数已被广州市文化局采纳,成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工作的依据之一。广州大学是地方性大学,其教学和科研成果直接为广州的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服务,是我们的办学方针之一。我们鼓励更多的教师和学生把注意力放在广州的现在和未来,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把服务社会作为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能力的重要途经之一,进一步推动教学改革,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在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贡献的同时,也推动学校办学实力和科研水平的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