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材/教辅
-
创新创业教育新论王洪才暂缺简介...
-
爬上豆蔓看自己高美霞爬上高高的豆蔓,静静俯视与孩子生活在一起的自己。作者就这样多年来不断觉察和发现,生发思考和探究,继而再觉察和发现,深入思考和探究如此循环反复,在自我成长与专业发展的同时,为读者带来了鲜活的教育生活场景和充满智慧的教育反思。全书精选了作者2005年至2021年的教育日记,叙述了作者的理想教育生活及日常教育生活,倾诉了作者想要对孩子说的话,表达了作者的教学智慧与感悟,抒发了作者和家长的同理与共情,描写了作者读书和生活的心得体会,展现了作者教育观念日益变化的轨迹,为广大读者呈现了幼儿教师生活与工作的真实面貌,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和学前教育工作者的专业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
新时代中国大学地理教育贺灿飞、彭建、苏筠等地理学是支撑国家社会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学科。大学地理教育是地理学知识体系传承与创新的主要阵地。地理学人才培养不断与时俱进、推陈出新。本书汇集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等17所高校地理学人才培养、专业建设、课程建设以及实习实践探索,系统总结新时代中国大学地理教育经验、模式与成就。以期推动全国地理教育机构共享人才培养理念,交流人才培养理论与实践,立足中国、放眼世界,发挥学科特长服务美丽中国建设。
-
学习简史李韧《学习简史:从动物学习到机器学习》打破学科界限和思维局限,重新梳理学习历史,试图讲清“学习是什么、为什么学习、怎么样学习”三个基本问题,以简史的形式理清学习发展的主线脉络,确立学习的3个主体形态:动物(和作为动物的人)、人类、机器(或半机械人),辨析学习的6种媒介:基因、大脑、语言、文字、电子、机器,划分学习的5个时代:动物学习、语言学习、文字学习、电子学习、机器学习,形成了学习是每个人的进化、人类通过语言学习、学习是人的生产、教育的目的是去教育等整体论断,为读者绘出“学习是什么”的整体图景。本书集合学习科学、脑科学、认知科学、考古学、语言学、信息科学、生物学、人类学等学科有关“学习”的新成果,从神经连接组、人类通过语言学习、文字和数字学习的本质、机器学习如何学习等更接近科学的主题,融合多个学科前沿知识,将科学和历史编织在一起,只介绍经科学家证实的学习知识,而非未经科学验证的私人性学习经验技巧。本书系统整体地讲述学习是什么和该怎么学习,而非零碎片面地讲一些记忆考试等方面的经验或理论。书中涉及语文数学外语不同学科,婴儿儿童成年等不同年龄,记忆智能意识等不同功能,神经语言文字电子等不同媒介,打破学科边界,融合多学科多领域知识,在知识日益碎片化的时代,为读者提供融通性知识,为读者绘出“学习是什么”的整体图景,从而加深我们对“为什么学习”的理解,寻到“如何学习”的路径。
-
真实语境下的小学习作教学潘艳全书包括前言、序、正文(含23篇教学实录)三个部分,共17万字。本书共四个章节:章真实语境习作提出的背景,从习作教学的缺失与困惑、真实语境习作提出的背景两个方面进行阐述;第二章真实语境概述,对真实语境的概念、要素进行阐释;第三章真实语境的创设,从真实语境创设的途径和方法进行阐述;第四章真实语境下的习作教学实践,包含了教学目标的精准定位、习作教学支架的搭建、真实语境下的教学评一致的阐释和案例实践指导。 本书从当前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困惑着眼,结合近几年来课程专家、高校专家、一线名师等提出的理论支撑,进行了“创设习作的真实语境,为读者而写”的习作教学实践,适合广大小学语文教师阅读、参考、借鉴。
-
21世纪的童年OECD在当代社会,童年的本质是什么?许多研究测量指出,由于公共安全的增强,对他们物质及精神健康的更多支持,当代的小孩的生活明显地得到了改善。新的技术帮助孩子们学习、社会化以及娱乐,更年长的本研究检视了当代社会中童年,特别注意了情感上的幸福和新科技之间的交集。本书探索了在数字时代,父母对子女的养育和友谊是如何变化的。同时,本书还研究了作为数字公民的当代儿童,如何才能最大化的利用在线机会的好处并避免其危害。在本书的结尾,我们展望了如何增加儿童的数字化素养和弹性,其中,合作关系、政策支持和提供保护是重点。
-
基于核心素养的单元教学设计汪艳丽、刘娜、郭义、刘娟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让我们重新审视课堂教学,在“学什么有价值?”这个问题引导下,依据学科关键能力层级,为学生自主学习搭建清晰可见的脚手架。基于此,本书聚焦小学数学学科,一是依据学科核心素养层级,建构单元内容之间的结构和联系,形成单元内容框架,解决“学什么有价值”的问题。二是根据单元主题设计真实的,情境化表现性评价任务和学习活动,为单元结构化学习提供材料支撑。三是以单元多维度课堂评价量表的全程监控、反馈激发学生元认知,做到学即评,评即学,充分自主,实现教学评的一致性,达成单元学习目标。
-
红色文化育人校本实践徐柏兴,肖龙海1.红色精神引领学生发展的红色育人理念,基本内涵、核心要素与实践框架及特征。2.红色经典阅读,语文、历史、政治学科的红色经典阅读方法、策略及路径。3.红色课程资源开发,基于课程标准、教材以及学生学习实际、开发与利用多种课程资源。4.红色地方文化课程建设,基于地方红色历史文化资源,如浙江萧山衙前农民运动讲习所、萧山红色资源库,开设红色地方文化课程。5.学校红色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尤其是红色研学旅行活动,如“再走长征路”的开展。6.学校红色校园文化建设,物质、精神、制度以及精神文化建设路径与策略。
-
为人文教育作证[美]理查德·A.德特韦勒 (Richard A. Detweiler)“文科无用”“文科就业岗位少”“文科的投入和回报不成正比”……人文教育的式微似是不争的事实,但这不仅是中国高等教育界才有的问题,事实上,享誉全世界的美式博雅教育也遭到了专家的质疑,被要求为职业导向的专业教育让渡资源。人文教育到底该作何定义?人文教育的具体方面如何对人生经历产生特定的影响?人文教育中真正关键的,是所学内容还是学习环境?为充分发挥人文教育的价值,各个主体要做到什么?面对适应社会的压力、探索职业的迷茫和不断成长的阵痛时,人文教育能给我们什么帮助?面对这些声音,本书作者、美国五大湖学院协会主席德特韦勒立足几十年研究人文教育的经验,确信人文教育对毕业生个人和其所处的社会有深远价值,坚定地为人文教育辩护。本书从教育结果、所学科目和教育环境三方面考察博雅教育,通过对博雅教育的宗旨和方法进行全新解读,为博雅教育对个人生活及其所在社会的价值提供证据,并总结出研究结果对各方主体的启示。不同于大多数文章对人文教育及高等教育这一话题的纯粹理论分析,本书在实践层面对博雅教育进行考察,通过采访1000名不同种类院校的25~65岁的毕业生,得出人文教育的六个基本方面与人生的个人价值、社会价值和智力价值有关,从而为人文教育的价值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广泛的群体可从本书获益。高中毕业生及其家长、人文学科专业的学生及教师、学院领导者、政府教育‘’部门管理人员等,都能从本书中重新认识人文教育的价值,从而做出明智的行为。
-
乡村振兴视阈下高素质农民培育研究周俪暂缺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