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史
-
局部的意味张淑娴,海君著《局部的意味:紫禁城建筑局部解析》一本关于皇家建筑的休闲读物。一个古建筑工作者和一个摄影师漫步在紫禁城,他们将这组古老的皇家建筑比作一处林地,并不时的捡拾一朵朵落英。他们从一瓦、一柱、一门入手,将抽象论述,变为形象的闲谈。虽然是一本通俗读物,却不是街拾路捡的戏说,而是认真严谨的趣谈。在展示局部意味的字里行间,作者还融入了一些历史背景、建筑美学等宏观方面信息,力求使本书有一些小中有大、以小见大的味道。
-
外国近现代建筑史罗小未主编《外国近现代建筑史(第2版)》为普通高等教育土建学科“十五”规划教材。本教材对1982年第一版《外国近现代建筑史》一书进行了全面地修订和重新编写,大大地补充和增加了新的内容,并尽可能地反映了国外自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至今两百余年来的建筑文化发展概况,以适应新暑期的教学需要。具体内容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一、18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下半叶欧洲与欧洲与美国的建筑;二、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对新建筑的探求;三、新建筑运动的高潮—现代建筑派及其代表人物;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城市建设与建筑活动;五、战后40~70年代的建筑思想—现代建筑派的普及与发展;六、现代主义之后的建筑思潮等。本教材适合建筑学、城市规划专业使用,也可供土建及相关专业人员学习与工作参考。
-
上海老建筑薛顺生,娄承浩编著主要内容上海历史上遗存的著名地面建筑现今尚有70余处,这些老建筑体现了上海建筑的悠久历史、古老的建筑技术和独特的建筑风格。它们在建筑空间处理、施工技术技巧、建材运用上都有新的创造,在我国建筑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从类型上看,主要有民宅、官署、庙宇、亭台、楼阁、城墙、照壁、牌坊等纪念性建筑;从规模上看,因上海古代不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故建筑体积不大,但这些老建筑具有上海文化的特定内涵,是建筑技术和建筑艺术达到较高水平的例证。如:松江区域内唐经幢上的浮雕、方塔园内的照壁砖雕实为稀世珍品;南市书隐楼的雕梁画栋、砖雕镂窗,富有江南建筑风味,也是市区仅存的较为完整的大型清代居住建筑;建于明代嘉靖年间的上海古城墙,打破了“天圆地方”的传统观念,城墙呈圆形,展现了上海特定的文化形态和建筑特色。此外,由于上海特定的历史地位,古老的道观和尼庵,有史可查的尚有80余处。上海留存至今的佛教观庙有:龙华寺、静安寺、玉佛寺。著名道观有:白云观、钦赐仰殿、城隍庙、崇福道院等,这些古老的宗教建筑是上海老建筑的宝贵遗产。古塔是上海稀有奇观,多与寺庙相伴。上海现有古塔14座(真如寺塔,结构上属古塔,但1999年新造),有龙华镇龙华塔、松江镇方塔、圆应塔(西林塔)、塔汇镇李塔、佘山镇秀道者塔、天马镇护珠塔(即松江斜塔)、嘉定镇法华塔、南翔镇砖塔(双塔)、青浦沈巷乡泖塔、青浦白鹤镇青龙塔、金山松隐镇华严塔等,都各有特色。其中松江方塔为砖木结构楼阁式,形制结构因袭唐代砖塔风格,屋面、腰檐和楼板均靠斗拱承托支撑,为我国南方建筑所罕见;龙华塔体现了宋代造塔风格——八角形平面,筒体结构,木构屋檐,塔基处理别有一番特色,是研究宋代建筑技术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古桥是人类的瑰宝,中国是古桥之乡,金泽镇是上海的桥乡,不仅古桥多,而且历史悠久,现尚存较完好古桥有90余座,其中列入市级和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有38座。这些现存古桥中以石拱桥为多,最早的为宋代石拱桥。如青浦区金泽镇上的两座姐妹桥——普济桥和万安桥,均为南宋石拱桥,至今也有730多年桥龄了。上海在还未建城的南宋就能建造石拱桥,这是中国桥梁史上又一大飞跃。以砖、石取代竹木,不仅桥更加坚固,且又能造大桥。我们的前辈匠师们.无论在建筑技术上、造型艺术和功能技巧上均取得了大突破,为我国桥梁建设和发展作出了一之亏献。上海的这些古桥十分宝贵,它是一颗颗镶嵌在东海之滨的具有神奇魅力的灿烂明珠,值得我们上海人民自豪和珍惜。上海民居的建筑造型为中国江南传统建筑的式样。除了平房、茅屋之外,寻常人家的民房为砖墙立柱、木椽屋面、青瓦盖顶的矮平房,进深以桁条分有五路头、七路头、九路头不等;面宽分割为三开间、五开间;一般正间为客堂,两旁为卧室;白粉墙、小青瓦,屋脊似鳌状,两头翘起,以求吉祥。殷实富户的宅邸为庭院式住宅,砖墙立柱,穿斗式或抬梁式的混合木构架,榫卯组合,梁、桁由圆木立柱承重。其平面布置以正厅或正房为中心,两侧为耳房,左右对峙建东西厢房c这种“一正两厢’’组成的院子,即通常所说的三合院、四合院。大型宅第分别设两、三个以至多个“一正两厢”的多进宅院,并附有花园。大门内外设影壁,进门第一进院坐南朝北的房屋称南房或门埭房(楼),作外客厅。二门通常做成华丽的门楼,二门以内为第二进院,内设正厅,是全宅中面积最大、质量最好的房间,穿过耳房或避弄,进入第三进院,即后院(家属内房),供妇孺居住:少数达官显贵的宅第,则分别设有轿厅、客厅、花厅、正房、书房、卧房、花园、戏台等,门前还置一对石狮。上海目前保存较好且具有一定文物价值的古老住宅,主要分布在市区老城厢、松江、嘉定、浦东新区等地。上海具备特有的历史文化索源和众多的能工巧匠,在高度文化艺术的影响下,对老建筑造型、色彩、细部处理诸方面,形成了自己的建筑风格和高超的空间构图艺术,是江南水乡老建筑重要的构思源泉。我与我的同行娄承浩先生,一起合作编撰了这本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上海老建筑>>.如果这本册子的出版,能为上海广大读者以及来沪旅游的朋友,提供一些方便和启发,那就是所求的目的。薛顺生2002.1 相关丛书1.消逝的上海老建筑 2.老上海经典建筑 本书目录古镇园林书院祠堂戏台楼阁寺庙道观文庙会馆古亭古桥古塔经幢照壁 石刻记碑牌坊城墙宅邸古墓跋参考书目
-
户牖之美楼庆西主编楼庆西先生一直致力于建筑研究成果的普及与推广,在继《中国古建筑二十讲》、《中国小品建筑十讲》等书之后再次主编“乡土瑰宝”系列。该系列汇清华大学建筑系乡土建筑研究十五年之功,分六册出版,内容包括:富有装饰的大木构件、精巧细致的门窗、华丽的门头门罩、雕刻和彩饰、住宅、宗祠和寺庙。本系列以图为主,在开篇详尽生动的文字之后,大量的照片和大幅测绘图可供专业人士直接使用。选图都配有相关的文字介绍,有丰富的人文蕴涵和明显的工艺特色。畅销书“中国古建筑二十讲”的后续作品。主要介绍了中国乡土建筑木结构的形态,以图片为主,选编了一百余幅图片,近两百张测绘图,每一图都配有相关的文字介绍,选图精美,有丰富的人文蕴涵和明显的工艺特色。
-
骨子里的中国情结王受之著融汇古今,打通中外,带我们进入了一次文化旅行。从苏州园林到皖南民居,从上海的石库门到岭南的“四园”,甚至一直到法国的凡尔塞宫和美国纽约的第五大道,如数家珍,娓娓道来,其结构、其情趣、其精神,统统贯穿到住宅文化的总体历史中。更为可贵的是,该书一改建筑专著的枯燥乏味,以随笔的形式以小见大,平中见奇,深入浅出,体现了一个学者对中国建筑的哲思。
-
雕梁画栋楼庆西主编楼庆西先生一直致力于建筑研究成果的普及与推广,在继《中国古建筑二十讲》、《中国小品建筑十讲》等书之后再次主编“乡土瑰宝”系列。该系列汇清华大学建筑系乡土建筑研究十五年之功,分六册出版,内容包括:富有装饰的大木构件、精巧细致的门窗、华丽的门头门罩、雕刻和彩饰、住宅、宗祠和寺庙。本系列以图为主,在开篇详尽生动的文字之后,大量的照片和大幅测绘图可供专业人士直接使用。选图都配有相关的文字介绍,有丰富的人文蕴涵和明显的工艺特色。畅销书“中国古建筑二十讲”的后续作品。主要介绍了中国乡土建筑木结构的形态,以图片为主,选编了一百余幅图片,近两百张测绘图,每一图都配有相关的文字介绍,选图精美,有丰富的人文蕴涵和明显的工艺特色。
-
明清室内陈设朱家溍编著一、本书分明清两卷,卷下按照宫殿、衙署、第宅分类。正文的主体是古书和档案中所见有关室内陈设的材料,使用宋体,作者的分析、品评使用楷体,以示区别。 二、为了方便阅读,对于引文中的部分字词由编者补充了随文解释,使用灰色小一级字体。 三、为了更具象地说明室内陈设的历史,在作者原稿提供的50幅插图之外,编辑中又补充了更多的陈设原状和相关文物的插图,引用了《紫禁城宫 殿建筑》中的部分室内透视图和四合院示意图。清代苑囿部分,则主要使用宫廷绘画中的纪实场面作为文字档案的参照。 四、新增补的室内陈设插图,在图题以外多另有说明文字,目的在于为读者理解室内陈设的历史和意义提供更多的背景。这些文字基本来源于作者本人的其他著述,少量出自编者。编写中,参考了我院部分原状陈列的文物清单。
-
回眸苏州河畔建筑薛顺生编国际上的著名城市往往都有一条(或两条)著名的河流贯穿城市。例如,巴黎的塞纳河,伦敦的泰晤士河,蒙特利尔的圣劳伦斯河……这些河流养育了城市,成为这些城市的母亲河,为城市增添了无限风光。上海人可以自豪地讲: 我们有两条,一条是黄浦江,另一条是苏州河。它们分别贯穿城市的东西和南北。不论从城市景观角度亦或是发展经济、开发房产的角度看,两条河流(特别是苏州河)都提供了极具开发价值的水岸风景线。 苏州河古称“松江”,亦称“吴淞江”;在上海市区内一段因1916年开挖疏浚后俗称“苏州河”,今习惯上统称吴淞江为苏州河。苏州河原系太湖洪水入海的主要河流,源于太湖,流往苏州,穿越江南运河,在上海市区外白渡桥附近注入黄浦江。全长125公里,河面宽一般为50米左右,低水位时深2米左右,下游河道弯曲。唐代时河宽达10公里,后因随潮而入的泥沙淤积,河道日益淤浅缩狭,到宋代时江宽缩至4.5公里,继而缩至0.5公里。明代时为解决上游洪水下排,将太湖水向北分流入浏河,向南分流入黄浦江。自此,苏州河水量大减,泥沙堆积更甚,终于演变成黄浦江的一条支流。苏州河是太湖流域农产品和工业原料运往上海的主要干线,亦是上海工业品西运太湖流域各地的重要渠道,是上海的一条重要河流。 走在苏州河边上,就像踏着旧城的历史印辙,可以清晰地看到上海这座城市的演变。我们可从外白渡桥一路西行,直至曹杨路桥,13.3公里的苏州河内环线内段沿线聚集了各门类的工业建筑、仓库建筑、居住建筑,成为上海近代历史的见证。两岸已列入市级历史建筑保护名单的建筑就有29处,另有苏州河一侧“外滩源”区域内市级优秀近代建筑14处,共43 处,占全市优秀近代保护建筑的1/10。这些优秀建筑可与法国塞纳河畔景观建筑相媲芙。
-
苏州香山帮建筑崔晋余主编主要内容苏州香山是古建筑的发祥地,工匠世家历代从事营造古建筑,北京天安门、故宫、十三陵(裕陵)均是香山帮匠人所筑。 本书对香山帮的历史渊源、建筑成就、建筑技术、香山帮的主要代表人物,香山帮在中国建筑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以及香山帮的传承和发展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论述。本书的出版,是近年来研究香山帮建筑的一项重大成果。 本书目录第一章 香山帮的历史渊源;第二章 香山帮的建筑技艺;第四章 香山帮的代表人物及其建筑实例;附录一 香山帮建筑结构部件名称简表;附录二 《姚承祖营造法原图》;附录三 香山帮建筑风格及其成就。参考书目。后记。
-
风格与流派庄裕光著本书是一部研究近代西学与中国近代文学关系的专著。近代以来,西力东侵,西学东渐,在此大变局中,包括文学在内的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开始发生前所未有的擅变与转型。在中西文化交流的大背景下,西学对中国文学的强烈冲击与中国文学自身的创造性转化这两种力量共同作用,形成合力,推动着中国文学由古典文学走上了近代化的道路。本书首先梳理了西学在近代中国的传播过程、渠道及其所引起之反应,然后在此基础上从创作主体、文学观念、艺术形式、思想意蕴、文学语言、传播媒介、受众群体诸方面深入论述了中国近代文学在西学影响下的全方位变革。全书以详实的史料描述出了近代西学与中国近代文学发生关联的历史面貌,更以精当的理论分析论述了这种关联的内在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