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社科
-
国宝藏美周功鑫千年积蓄,神韵非凡。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品,体现了古人辉煌的艺术成就,也是中华悠久历史文化的见证。 文博专家、台北故宫博物院前院长周功鑫,为挖掘台北故宫博物院典藏中国艺术文物的价值,历时10年,将多年研究和积累编写成书,以期读者对中国艺术发展有条理清晰又完整的认识,进入华夏艺术文化的广博世界。本书对馆藏近70万件文物遴选、整理,分陶瓷器、玉器、青铜器、书法、绘画、珍玩六大类,涵纳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绝品、孤品,如毛公鼎、散氏盘、翠玉白菜、明成化斗彩鸡缸杯、《富春山居图》、《溪山行旅图》、《快雪时晴帖》、《祭侄文稿》、《寒食帖》……用细腻文字解读文物历史背景、艺术风格、工艺细节、风格演变,我们得以跨越时空,一睹国宝风采。 文脉悠远,国之瑰宝,千载风华,尽藏此中。透过台北故宫博物院的丰富藏品,典藏华夏5000年艺术精粹。
-
尺牍素书朱建军 肖从礼我国目前已知zui早的书信实物是出土于战国晚期秦墓的两件木牍。纸张发明之前,书信是写在木牍之上的,而用于书写信件的木牍规格是当时的一尺,秦汉时的一尺约合今天的23.1厘米,因此“尺牍”就成了书信的代称。所谓“尺牍如面谈”“见信如面”,都是相隔千山万水的亲朋至友收到彼此信件时喜悦心情的表达。甘肃河西汉塞出土的数以万计的简帛中,就留存了不少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珍贵书信。甘肃简牍博物馆藏有大量私人简帛书信,有写信托友人代买东西的,有因物资短缺而写信向友人求助的,有思念亲友,只能寄思亲之情于书信的……这些私人书信为我们揭开了汉代河西屯成吏卒的生活状况。抚读这些书信,我们既能真切地了解到当时河西汉塞吏卒的精神世界和文化活动,又能深入探知许多尘封已久的丝路往事。相较于那些程序化的官府公文,这些珍贵的私人书信能反映汉代河西屯戍吏卒的生活状况、情感世界、人际交往及社会风气等。这些简牍帛书记载了古丝绸之路的发展历程,是研究古丝绸之路的原始文献,更是丝绸之路的全景武画卷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通过它们能深入了解汉代军民之间的社会往来。
-
考古遗产研究中国考古学会考古遗产专业委员会本书以考古遗产和遗址博物馆为研究对象,围绕考古遗产的管理研究、考古遗产的理论研究、考古遗产保护的政策研究,以及保护、利用、管理、运营、展示、活化等综合性广泛性的研究领域,收录相关工作人员学术研究成果20篇,分为“理论研究”“实践探索”“科技保护”“活化利用”四个专题,其中包括大遗址保护、遗址博物馆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等方面首次公开的研究成果,对于遗址保护、遗址博物馆发展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和研究方向。
-
霞落桑榆张振国本书主要对晚清民国时期报刊上发表的两千余篇(部)文言小说作品进行统计和研究,在完成主要报刊上文言小说数量统计的基础上,以《瀛寰琐记》《点石斋画报》《小说月报》《小说林》《礼拜六》《小说新报》《申报》《神州日报》等报刊中的文言小说为重点研究对象,在报刊中以重点作家王韬、韩邦庆、邹弢、徐枕亚、许指严、吴绮缘、刘铁冷、钟吉宇等人的文言小说作品为研究对象,作品类型涉及对报刊上发表的旧体传奇小说、笔记小说、新体文言小说和文言长篇章回体小说以及日记体、书信体、骈体、集锦体、“假传”体等变体文言小说进行研究和分析。在对重点报刊、作品、作家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完成晚清民国时期报刊文言小说发展脉络的梳理并总结其发展规律。
-
中国建筑史梁思成 著暂缺简介...
-
敦煌悬泉置遗址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肃简牍博物馆、敦煌市博物馆暂缺简介...
-
简帛有声刘国忠《简帛有声——出土简帛的文献学研究》收录作者多年从事出土简帛研究的文章,属于简帛学研究领域的前沿性成果。作者对于侯马盟书、张家山汉简、马王堆帛书、五一广场东汉简、悬泉汉简等出土文献都做过较为深入的研究,尤其致力于清华简的保护、整理与研究,在这方面撰写了数十篇的学术论文,有着较为广泛的影响。本书从文献学的角度,深入浅出地探讨了出土简帛所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如“文王称王”“武王受命”“周公居东”等,可读性强,本书的读者对象是文史爱好者和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
-
考古史论沈睿文本套书为“中国近代考古学文献丛编”的“考古史论”篇,共分为11卷,如《考古学零简》《持志学院考古学小史讲义》《考古学通论》《考古发掘方法论》《中国考古学史》《东亚文明的曙光》《先史考古学方法论》。本套书收录了二十世纪二十至四十年代左右出版的考古史论,包括国人原著以及译著,并以高质量的影印的形式,为读者呈现当时考古史论在世界的发展状况,承载了历史之重和学术意义。本套书不仅具有极大的阅读价值,还具备较高的收藏意义。
-
青年考古学家第4辑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北京大学文物爱好者协会 编自1984年成立以来,北京大学文物爱好者协会通过举办讲座、展览,发行刊物,外出参观等多种方式激发年轻学子对于文物保护的兴趣及对于祖国文化遗产的热爱。从举办三峡千里行到甘肃暑期实践,再到与人民日报社携手迈入滦平县中小学课堂,协会始终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以其丰富多彩的活动实践公众考古的理念,扩大了考古学科的影响。该文集收录10余篇有关北大文爱会的纪念文章,并配有80余幅珍贵的历史影像资料,内容涵盖协会成立四十周年以来各重要历史节点,是北京大学文物爱好者协会多年工作的总结与回顾。
-
中原地区史前时代人与环境相互作用任小林中国地域广大,环境和文化要素复杂,为探讨不同时空尺度的人地关系提供了丰富材料。中原地区被誉为中华文明的摇篮,但我们对该地区新石器-青铜时代环境与社会关系的认识仍较匮乏,是当前环境考古亟待加强的研究领域。《中原地区史前时代人与环境相互作用》以不同空间尺度自然环境与人类文化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为研究论题,通过广泛的野外调查和对重点剖面的系统采样、实验室分析与集成研究,揭示早期农业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中原地区环境变迁、生业经济与聚落形态之间的关系,以及城邑兴废对环境的影响。本书力图探讨以下问题:1)中国早期农业的地貌背景,中国有没有类似西南亚新月沃地那样的山麓地带?2)中原地区环境变迁、农业发展和 聚落格局的关系;3)早期城邑兴废对环境的影响如何?4)中原地区植被、人口 变化与社会适应的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