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读书
-
我行我诉徐宜发 著《我行我诉》是一部散文集,收录了作者2013年8月至2015年上半年间创作的80余篇散文作品,共分为铁路情怀、人在旅途、岁月拾零三辑。作品语言朴实,感情真挚,以亲历者不可替代的独特视角和感受,讴歌了中国铁路的发展变化,赞颂了美好的生活。
-
十位伟大的经济学家:从马克思到凯恩斯熊彼特 著本书收录了熊彼特评述十多位著名经济学家的生平和理论贡献的文章。“十位著名经济学家”指马克思、瓦尔拉斯、门格尔、马歇尔、帕累托、庞巴维克、陶西格、费雪、米切尔和凯恩斯;再加上附录所论及的三位经济学家,本书实际上介绍了十三位经济学家的学说。作为奥地利学派和洛桑学派的集大成者,熊彼特对这两个学派各位大师的生平的追忆和思想的评介,提供了非常难得的思想史线索。他对马克思和凯恩斯的思想的评述,也极为深邃。 这是一本“伟人写伟人”的书,是一本非常难得的经济学思想史名著。
-
主体伸张的文论建构詹艾斌 著《主体伸张的文论建构》把20世纪80年代中期刘再复提出的文学主体性理论和近年杨春时提出的主体间性文学理论这两种知识形态纳入同一个问题论域作为研究对象,以此介入当代文艺学的建设问题的思考,并展开由之而产生的相关文学基础理论问题的直接探讨。
-
佛教文学十讲孙昌武 著本书以具体作品为切入点,关注佛教文学在中国古代的创作、演变和传播,目的是初步探讨佛教文学在中国古典文学领域内的独特价值,进而启发人们思考佛教文化对于整个中国传统文化所产生的积极意义。 全书共分十讲,选取汉译佛经、中国僧团的文学创作、士大夫文学创作和民间俗文学创作四类作品,对其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进行深入浅出的分析。文学作品的具体类型包括:佛传、本生经、譬喻经、大乘经;诗僧创作、禅宗文献;俗曲辞和通俗诗、变文;古代文人诗、古典小说和戏曲。每讲正文后附有“作品释例”,选取最有代表性的佛教文学作品片段,以方便读者对相关理论问题的理解,同时为读者欣赏佛教文学作品提供了具有典范意义的材料。
-
笑场李诞 著《吐槽大会》总策划李诞第一部作品,畅销百万册后新增4万字的纪念版。 写作的快乐跟酒精一样,有时让人难受,但从不让人失望。 有连载多年脍炙人口的《扯经》也有天马行空的短篇奇趣,有犀利的随笔也有温柔的诗,这些不曾散失的文字里有你知道的、认识的、了解的以及从未见过的李诞。 “人生确实没有意义,但人生有美。” “我心里这个小乐队,一直以来缺了一把小号。” “改变世界的方式很多,喝醉也是其中一种。” “不是我幽默,是你们爱笑。”
-
两个人改变世界:卫斯理兄弟传威尔森·朱利安 著约翰·卫斯理(1703-1791)是英国家喻户晓的思想家、神学家、卫斯理宗的创始人。他的弟弟查理?卫斯理(1707-1788)几乎与他相伴一生,也是杰出的布道家、“桂冠诗人”。卫斯理兄弟在十八世纪带领的英国复兴运动深刻影响了英国的社会改革,大大改善了当时败坏的社会风气,影响力绵延数百年至今,也跨越几大洲遍及世界。传记作家朱利安·威尔森别出心裁将卫斯理兄弟二人并列作传,抓住两兄弟人生中的重大事件,铺陈他们传奇曲折的人生经历和缠结交错的复杂关系。他们虽各有缺陷与局限,但品格高尚,目标明确笃定,惊人地勤奋、舍己,且多才多艺,最终成就了他们享誉世界的伟人地位。国内至今尚无卫斯理兄弟完整翔实的传记出版,仅出版过《约翰?卫斯理日记》,本书为中国读者了解卫斯理兄弟的生平思想及神学、文学、音乐、社会活动甚至医学等领域的杰出贡献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入门材料, 对于他们在女性解放、废奴运动、北美殖民地独立等社会运动、历史进步与转折中不可忽略的贡献,亦有提及。
-
比较文学、世界文学与翻译研究王宁 著本书是作者从事比较文学、世界文学和翻译研究的专题研究文集。共分为三编:第一编从比较文学和文化的角度探讨翻译现象;第二编探讨了比较文学与翻译研究的关系;第三编从比较的角度探讨了当今国际学界的前沿理论话题——世界文学及其与翻译的关系。本书体现了作者一贯的著述风格:理论性、前沿性、国际性和跨学科性,反映了当今国际学界的最前沿的理论课题的探索。
-
要么庸俗,要么孤独蓑依蓑依观点: 1、你必须火力全开,让自己跟上这个时代,无论是眼界、见识,还是思维方式和知识技能。 2、看起来每个人都在努力,但有的人在慢跑,有的是在加速跑。你慢一点点,就慢过了一生。 3、人生所有的事都可以是马拉松,你要上路,要奔跑,要赶超,要挥汗如雨,要皮肤发亮,要战无不胜,所向披靡。 4、很多人的人生都是圆圈,在一个循环里颠沛流离;只有很少一部分人的人生是一条路,通向远方。5、“害怕”是非常珍贵的东西,说明你有做不到或者很难做到的事情,也说明你有非常大的潜力,一旦你做到,就不是此刻的你了。 6、去做梦,然后始终想着这个梦,给它发酵的时间,坐等奇迹碰撞的时刻,是人生追求之路上大的浪漫。 7、我们的一切都是靠时间所赐,我们如何去利用时间,时间就给我们怎样的回报;而且,时间在我们手中,可长可短、可稠可稀,完全被我们操纵。当我们意识到这一点,就会被“生而为人”所感动,所激励,所鞭策。 8、投机取巧都是暂时的,踏踏实实做事永远是王道。你只需要好好做,剩下的无须交给命运,只需要交给时间。 9、人为什么会累,会疲惫?就是因为自己想要做的事情,远远超出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好高骛远地追赶,伤神、费力。 10、世人浮躁,你不浮躁,你能够做到安静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就是成功。 11、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你要找到自我疗愈的方式,学习不跟自己较劲。 12、打开自己,没有什么既定的关系,一切关系都是流动的,你强我弱,我强你弱,互相取暖,这才是友情或者说一切情感关系的常态。 13、所有的曲折,都意味着一个新的方向的打开。如果上天不给你安排曲折的话,你也要学会自我制造。顺当的路好走,但容易越走越窄。宽阔的道路,才会带来丰富的人生。
-
最伟大的推销员:原一平与乔·吉拉德的财富传奇林望道 著本书汇集了原一平和乔?吉拉德的推销秘诀,总结了最伟大推销员快速成长的自我修炼术,所有的条目都指向一点:打造屡屡成交的推销员,打造财富滚滚而来的金牌推销员。如果你曾立志成为一名年薪百万的推销员,只因客户的屡屡拒绝才决定抽身而退,不妨读读这本书,因为它会告诉你:推销的成功始于拒绝,只要永不言弃,总有办法打动客户。
-
人生弦外有余音李国文 著《人生弦外有余音》是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获得者李国文的精选散文集,分别以“文人风流”“艺苑杂谈”为主题,收录了李国文谈文人系列25篇文章,如《孔夫子陈州绝粮》《屈原之死》《东坡原是西湖长》《名士张岱》等。作者将笔触深入那些著名文人的内心深处,关注他们的命运,深刻剖析文人与权力、与时代的关系,从中找到中国文人的独特生存智慧。
-
有关品味[英] 彼得•梅尔 著,程静 译《有关品味》是英国作家彼得·梅尔关于品味与奢侈的经典之作,极富文学性和趣味性。 富人的消费习惯一直令彼得·梅尔十分困惑。他们一掷千金,购买那些奢侈的小东西,就代表有品味了吗?它们真的值吗? 时尚杂志《GQ》的编辑听说彼得·梅尔想对据说是人生享受的事情进行一番研究,便豪爽地发给他一个开拔令,让他进行为期四年的富人生活调查体验。 私人飞机之旅、贴心的老式旅店、手工定制西装、优质鱼子酱、黑松露、正宗的哈瓦那雪茄……在本书中,彼得·梅尔以其一贯幽默俏皮的风格描述了一系列衣食住行方面美好甚至奢靡的享受,在赞颂生活的馈赠的同时,梅尔也反思了人类与生俱来的天性——放纵。 如何尽情地品味生活而又不为欲望所累?关键就在于彼得·梅尔轻松对待生活的那份笃定和从容。
-
述而批评丛书:竭尽全力的轻盈张定浩这部丛书,意在聚集目前上海*具影响力和潜能的10位年轻批评写作者,请每一位作者精选自己*有代表性的文学评论文章,力求成为一套能够全面反映当下上海青年文学评论整体风貌的精品文集。《竭尽全力的轻盈》收录了作者在近几年撰写的多篇文章。文集所讨论的作家、文本大多具有一定分量,对近年重要的文学类新书和引起文坛关注的作者多有触及。文章分为5辑:辑1,"文学的千分之一",谈论的是文学作品和文学史书写本身,所评论的对象包括林达、骆以军、张大春、毕飞宇等当下知名作者,和文学史上更为经典的萧红、台静农等作家;辑2,"作为复数的生活",谈文人、知识分子的回忆录和杂文、随笔,将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时代、人生与自然;辑3,"纸上的爱",讨论文学中的爱和温情;辑4,"跟着自己的心写作",评论的是苏珊·桑塔格、埃科、伊坂幸太郎等外国作家及其作品;辑5"亦新亦旧"里都是诗论,话题涉及诗歌写作的技艺、诗歌翻译的得失、具体诗人和作品的评论。
-
在他乡.记得住乡愁经典文库编委会“在他乡”系列精选了几位当代著名作家的散文作品,集结成册,力求打造一套极具文学价值、审美价值的文化丛书。《在他乡 记得住乡愁/二十一世纪中国作家经典文库》中充满泥土气息的文字,弥漫着乡愁的韵味,乡村里的那些人和发生过的故事,都是远在海角天边的游子们无法割舍掉的情愫。《在他乡 记得住乡愁/二十一世纪中国作家经典文库》透过作者们溢满温情的文字,讲述乡村那些美好的风物与人事。
-
睿智贤德独孤伽罗姜越她是一个霸气十足的女人,她是一个用情专一的皇后,她通达书史、聪明过人,性格刚强果断,具有敏锐的判断力,她就是独孤伽罗。周宣帝突然病逝后的关键时刻,独孤伽罗挺身而出,帮助丈夫代周立隋,隋文帝杨坚能成为隋朝开国之君,独孤伽罗功不可没。在政治上,她与丈夫的意见不谋而合,被并称为“二圣”,表现出她巾帼不让须眉的政治家气魄。她生活俭朴,不尚奢华,为后宫做出了表率,但她嫉妒成性,不允许丈夫染指其他女人,处理了许多怀孕的宫女。她积极帮助次子杨广继位,而杨广终于为隋朝这个短命的王朝划伤了句号。本书生动细腻地讲述了独孤伽罗的一生,对于隋朝,可谓是成也独孤,亡也独孤。
-
季羡林世界游记:千年之约季羡林《千年之约》是季羡林国内游记的一次梳理,收录了他的一些比较重要的参观游览国内旅游景区的文章,如《火焰山下》《在敦煌》《观秦兵马俑》《法门寺》《登黄山记》,并配以编者注释和季羡林助手提供的随文图片,以崭新的视角呈现了季羡林散文创作的精髓,使读者领略了一代大师眼中的神州大地与中华千年文明。
-
长在中原十八年(周大新文集)周大新长在中原十八年在中原长到十八岁,之后,方去山东当了兵。十八年的中原生活,前三年的情景在我脑子里是个空白。只能从娘片段的话语中知道,我身子皮实,学会走路比较早;能吃,总是吃得肚子滚圆,被邻居们称为小胖子;黑,尤其是夏天出了汗,又黑又滑像泥鳅;胆小,怕黑,天一黑就不敢乱跑。村里的老人们喜欢喊我:黑蛋。这三年是在懵懵懂懂过日子,会哭,但不记得苦和恼;会笑,但不记得欢和乐。第四年的日子在我脑子里划了些很浅的刻痕。我如今还能记住的,是奶奶把白馍掰碎泡在碗里,放点盐沫和香油喂我,我记得那东西很好吃。再就是一件事中的一个场景和两句对话:奶奶去世入殓时,我被人抱起去看奶奶躺在棺材里的样子。只听见一个人说,娃子太小,看了怕会做噩梦。另一个人说:他奶奶亲他,让他看看吧……连奶奶的长相也没能记清楚。这一年我模糊感觉到了,我可以依靠的亲人会和我分离。长到第五年,记忆变得连贯了。这一年发生的大事是舅舅娶亲。舅妈家在十里地之外的一个村子,早上空轿去迎舅妈,让我坐在轿里压轿。童子压轿是我们那儿的规矩。不知道是抬轿的那些人故意捣蛋还是轿有问题,反正我在轿里被弄得左右乱晃,没有我原来猜想的舒服,下轿撒尿时提出不坐轿,结果被训了一顿。这一年,我正式开始了我快乐的童年生活。我们那儿的地势算是平原,平原上的田野有一种空阔之美。春天,鸟在天上翻飞,大人们在麦田里锄草,我和伙伴们就在田埂上疯跑玩闹;夏天,蝉鸣蛙叫,大人们在雨后的田里疏通水道排水,我和伙伴们则脱光了衣裳在田头的河沟里戏水欢笑;秋天,大人们在挥着钉耙挖红薯,我们则在红薯堆里找那种芯甜皮薄的啃着吃;冬天,雪花飘飞,我们会跟在打兔子的人身后跑着听他的枪响……就是从这时候起,我开始感到人离不开土地。没有田地,人活得会很乏味。那时家里吃得最多的是红薯。早上吃红薯稀饭和红薯面饼,中午吃蒸红薯和凉拌红薯丝,晚上吃红薯干稀粥和红薯面窝头。夏天的中午,娘有时也蒸点红薯面面条或拌点红薯粉凉粉,总之,差不多顿顿离不开红薯。尽管娘不时给我点优待,变着法子让我吃点别的,可我还是一听见“红薯”肚子里就难受,就想哭。也是因此,我的第一个理想开始出现:此生不吃红薯。这一年我开始跟着大人们上街去赶集。离我们家最近的集镇是构林镇,我们村离镇六华里,这段路程对当时的我来说,是个不短的距离,可我跑得兴致勃勃,只有实在跑不动了才会爬上大人们的脊背让背了走。到街上就会看到好多好多的人,就会在商店里见到好多没有见过的好东西,就会看到耍猴的,就会喝一碗好喝的糊辣汤,啃一根甜甘蔗,如果父亲能卖出些鸡蛋和两只鸡,我还能吃到包有玻璃纸的糖块。也是从这时我开始觉得:外边的世界比村子里好。六岁时我开始上小学读书。这一年国家开始了大跃进,村里人们干活时总插些红旗,还经常听到锣鼓声;看到有人挨家挨户地收铁器,说是要炼铁;全村人开始在一起用很大的锅做饭,每顿饭都在一块儿吃。这样吃饭的好处是,我和我的那些伙伴们可以边吃饭边在一起玩。早饭后我要背个书包,步行四华里去河湾小学上课,中午再跑回来吃饭,午饭后再去上课,下午课上完再往回赶。一天十六华里地,这对于一个孩子来说的确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每每走累时,就很羡慕天上的鸟,就在心里想:人要能飞那该多好!那年代疟疾多发,学校里的学生差不多是轮着得这种病,轮到我时,娘并不惊慌,只在院中的太阳下铺个席子铺床被子,让我躺下,再在我身上盖两床被子,让我度过冷得发抖的那段时间。发完疟疾我常常双腿很软无力走路,但又怕不能听课学习跟不上同学们,便要坚持到校。逢了这时,常常是在同校高年级读书的一个堂姑背着我走,她岁数大些,个子也高,有些力气,但我会把她压得呼呼喘息。这一年我开始隐约明白,人活着大约必须得吃苦。长到第七年,我已经要正式干活了。学校放暑假之后,我的主要任务是照看弟弟加上喂家里偷养的一只山羊,每天都要割些青草喂那家伙。放寒假时主要是拾柴。去田里拣拾遗留下来的玉米秆和棉花根子,去河堤上和河滩里用竹耙子撸树叶撸干草,总之,把能烧锅的东西尽可能多地弄回家,以满足家里整个冬天做饭用,这时,村里的食堂已半死不活,吃饭差不多要靠自家做了。这个时期,我最盼望的是有亲戚来,一来了亲戚,娘便会改善伙食,或者做一回鸡蛋臊子面,或是烙一张葱油饼,我会跟着解解馋。我那时想,人要是天天都能吃到臊子面和葱油饼,那该是多么幸福的生活呀!我开始有了第二个理想:天天能吃臊子面和葱油饼。八岁那年,饥馑突然到来了。我从来没想到饥馑的面目是那样狰狞可怕。先是家里的红薯吃完了,后是红薯干和萝卜吃完了,再后是萝卜缨和野菜吃完了,跟着是难吃的糠和包谷棒芯吃完了,接下来是更难吃的红薯秧吃完了,最后是把榆树皮剥下来捣碎熬成稀汤喝,把棉籽炒熟后吃籽仁。全家人那时的全部任务是找吃的,所有可能拿来填饱肚子的东西都被娘放进了锅里煮。村里那时除了耕牛,再也见不到任何家禽和家畜。我那时什么别的事也不再想,读书、写字、做游戏,早忘到爪哇国了,唯一想的事情就是把肚子填饱。我那时才算知道了饥饿的全部滋味,无论看到什么,先想它能不能吃,能吃,就是有用的,就生尽法子要填进嘴里。村子里开始饿死人了,我也全身浮肿,所幸国家的救济粮到了,我得以活了下来。这场饥馑让我觉得世上最好的东西其实就是粮食,所以后来养成了储粮备饥的习惯,不管粮店离家多近,都想买点米、面放在家里,看到有米面在家才觉得心里踏实。也是因此,我倘是看见有人浪费粮食,就特别难以忍受。当了军官之后,我一直不敢把发的粮票全部吃完,每月都要节省下来一些准备应付饥荒。储粮备荒是我觉得最重要最正确的口号。这场饥馑让我体验到了绝望的滋味:当我看到娘再也没有东西下锅站到灶前发呆时,我小小的胸腔里都是慌张、疼痛和恐惧。高小、初中是在构林镇读的,我那时已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考上大学,过天天能吃饱饭的日子。村里的大人一再教导我:你娃子只有考上大学才能当官,只有当官才能吃香的喝辣的,你只有吃香的喝辣的才能让你的爹娘跟着享福。我于是暗下了考大学当官的决心。我学得很刻苦,我的每门课业在班里都排在前列,我是班里的学习委员。冬天上早自习时,我走六华里赶到学校,天还没有亮,点上煤油灯便开始读书;夏天下大雨,没有伞,蓑衣也会淋透,淋透就淋透,到学校把衣裤拧干了穿上就是。没料到的是,文化革命在我读初中时突然爆发了,我的大学梦只做了一小截。“文化大革命”初期,我和同学们一起去“破四旧立四新斗争牛鬼蛇神”。我们把班里的学生分成红五类和黑五类,把有地主富农亲戚的同学当作黑五类,对他们极尽蔑视和奚落。我们把离过婚的一位女教师视为坏分子,在她的脖子里挂上了一双破鞋。我们把民国和民国以前的所有东西都视为旧东西,把一些好瓷器砰砰砸碎。后来,大串连开始,我随同学们步行去了韶山,看完毛主席的家乡后,又坐车去了长沙、株州和上海。这是我第一次出远门,第一次看见构林镇以外的世界。坐船过洞庭湖时天在下雨,我望着烟雨迷茫的湖面在心里想,湖南出过那么多的大人物,这块土地可能真有灵气,来走走看看也许会有好处,只不知自己此生会走出一条啥样的道路……因为学校不上课,又少有我喜欢的小说读,串连回校后,我便迷上了拉胡琴和打篮球。白天的很多时间,我都是在篮球场上度过的。打篮球原本只为打发无书读的时间,没想到倒为自己打通了连接另一条道路的阻隔。一九七零年的冬天,驻守山东的一支部队来我们邓县招兵,领队的是一个姓李的连长,这连长酷爱打篮球且是团篮球队的队长,他这次来招兵还带有一个任务,就是为团篮球队再带回几个队员。他站在我们学校的球场边上看我们打球,偶尔也下场和我们一起打。我的球技不数一流,但身高一米七八,可能有点培养前途,他的目光因此注意到了我,于是,另一条道路便在我眼前展开了——这年的十二月下旬,我去山东当了兵。这一年,我十八岁。 多年后,当我回想当兵这件事时我才明白:一个人,可以影响另一个人的命运;一个机会,可以使一个人的人生发生重大改变。我坐上了东去的运兵闷罐列车,我隔着列车门缝望着疾速后退的中原大地,心里有依恋,有不舍,但都很轻微,心中鼓荡着的,多是欢喜。我终于可以独自外出闯荡了……
-
大自然的灵魂[法] 儒勒·米什莱 著;徐知免 译《大自然的灵魂》分为四部分《鸟》《虫》《海》《山》,是米什莱以优美的散文笔法书写的博物志。在他笔下,鸟、虫、海、山均洋溢着可喜的律动与惊人的震颤,一切的自然生命迹象当中洋溢着生命迷人的光辉。他对待飞鸟、虫、海洋、山地的这种无限温情的博爱,用充满诗意的语言表达出来,能给人以深深的震撼,代表人类对大自然灵魂的第一次礼赞。献给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人。
-
梁遇春精品选梁遇春 著梁遇春是我国著名的散文家,被誉为“中国的伊利亚”。他的散文美学情趣表现为袒露的个性、自然的风韵和新奇的创意。他的创作个性体现在随便的格局、放纵的议论和率意的征引上。他的文学语言带有深挚的情韵美、轻实重虚的形象性和微嘲婉讽的谐趣味。因此具有特别的品味。
-
你的脸上有城市的温度王树军这是一本散文随笔集,所收录的文字源自作者心灵深处的一次次绽放,有对爱情、亲情的展示,有对生活的心灵感悟,文笔素净,言近意远。
-
中国文学名著全知道雅婷,张建霞 编著中国文学从诗经、楚辞、先秦散文、汉赋到唐诗、宋词、元曲以至明清小说,构成了一卷几千年中华文化的发展史。当你在唐诗中感受运转不息的生命之力和千姿百态的生命节奏;在宋词里体会清新浪漫的意境美学和缠绵绮靡的人生情感;在元曲里领略苍茫寥廓的宇宙意象和风流倜傥的浪子情怀;在明清文艺中读懂色彩斑斓的人世画卷,那么你的语言水平,你的意境格调,你的思想情操都会得到升华。总有一天,你会徜徉于优美的文化典籍中欲罢不能,你会陶醉于中国最精华的语言中并能将其运用自如。这就是名著的力量。古人说:“腹有诗书气自华”“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钟粟”。阅读名著,就是汲取中华语言与思想的精华,就是告别庸俗与浮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