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图书
-
哈佛燕京学社藏纳西东巴经书 第九卷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编纳西东巴文被认为是文字活化石,用这种文字书写的经书存世有限。哈佛燕京学社图书馆藏纳西东巴经598卷是美籍奥地利学者洛克于20世纪30~40年代在中国云南纳西地区收集的,是存世纳西东巴经书中的精品。这些经书的整理出版对全面整理流失海外的东巴经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书对哈佛藏598卷纳西东巴经进行刊布和释读,采用古籍整理的方法,具体步骤是首先把哈佛藏经书与已经出版的100卷《纳西东巴古籍译注全集》进行比勘,然后请健在的老东巴进行讲解,后释读成汉语,译释内容包括经文对译、音标标音、意译、英文翻译等。本册为第九卷,包含19卷经书。
-
吉安方言语法研究裴足华著本书对吉安方言语缀、指代、性状、体貌、双宾句、处置句、被动句、否定句和疑问句这九种较具特色的语法现象进行专题研究。每种语法现象都是在对吉安方言进行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同普通话以及邻近方言进行比较,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以“小句中枢”理论、“句管控”理论、“两个三角”理论以及语义语法、语法化理论、语言类型学等理论为指导,尽可能全面地分析和描写吉安方言语法的相关情况。对非常具有吉安地域特色的语法现象则会重点分析和研究,力求描写清楚和解释清楚。
-
语言与符号·第10辑王铭玉本书收录15篇符号学和语言学方面的重要学术论文,融学术性、思想性、文化性、实践性于一体,设有理论研究、译文选登、论文选登、会议综述等专栏。作者既有长期工作在符号学和语言学领域的资深专家,也有高等学校从事这方面研究的师生。本书主要探讨语言符号之间的关系,开展和促进语言与符号学理论和应用的研究,旨在为语言与符号学相关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从事语言与符号学相关专业教学和科研的教师、研究人员及其他理论爱好者提供学习、教学和研究指导。
-
口头反馈时间对中国英语学习者阅读理解的影响亓迪 著本书旨在探讨不同反馈时间(即时反馈和延迟反馈)在帮助不同水平的中国学生提高英语阅读成绩方面的作用。为了回答研究问题,本研究以阜阳师范学院102名英语学习者的案例为样本,进行了阅读理解测试和课堂观察,比较了他们测试前和测试后的成绩,并对其中27名参与者进行了访谈。研究结果证实了两种反馈条件对学生阅读理解的正面影响。结果还表明,立即收到反馈的学生比收到延迟和没有反馈的学生表现更好,而且即时反馈和延迟反馈的应用使不同水平(即高、中、低)的中国英语学习者产生了不同的阅读效果。
-
《加订美全八音》整理及研究李春晓 编著福州格致中学的“小学”教师锺德明发动格致中学(福建早的教会学校)、文山书院等学校的师生在《戚林八音》的原有基础上,共同编写《加订美全八音》。着作主要是全面整理、重新编排韵书,所附的研究论文对《加订美全八音》的作者、版本和编排体例加以分析,归纳声韵调系统,同时将它和部分福州方言文献比较,并和上古音系、中古音系以及现代福州(古田)方言比较,从中探讨语音发展演变的规律,希望对汉语语音史的研究工作做出添砖加瓦的贡献。
-
纳西语字词典研究张立娟 著纳西语字词典是纳西东巴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学习和研究纳西语言文字的重要参照。字词典编纂得是否科学合理影响着使用者的查检效率,决定着使用者对信息的采集以及对纳西语言文字的学习和研究成效,为了保证字词典的效度和信度,有必要对字词典的编纂进行研究。目前已经出版的纳西语字词典数量较少,编纂体例还没有统一,相关的研究成果也不是很多,因此有必要对现有的字词典进行系统而全面的研究,从中获取更加准确的语言文字信息,探索出更加科学合理的编纂方式。全书主要分为七个部分:绪论、纳西象形文字字词典研究、字典的条目内容分析、字词典的检字法研究、纳西标音文字字典研究、纳西语辞典研究、字词典编纂的探索等。
-
基于类型学视角的明清汉语连动式研究杨红本选题以明清时期的连动式为主要研究对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章是绪论,主要介绍研究对象、研究现状、研究方法等基本情况。第二章是理论基础,探讨汉语连动式的属性和定义。第三章和第四章分别对明清时期各部文献中汉语连动式的使用面貌和特征进行了描写和分析,并从类型学的角度考察了各部文献中连动式的跨语言表现特征。第五章比较分析了明清时期汉语连动式的地域特征和时代特征,概括了明清时期汉语连动式的跨语言共性及个性特征。第六章主要探讨明清时期汉语连动式的历时演变、发展趋势及动因机制。第七章是结语,总结全文的主要观点和研究结论,并指出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及今后研究的设想。
-
汉语量词加工的神经机制杨瑛 著汉语量词作为汉语特有的词汇形式,在句法加工中有其独特的规律和加工机制。本书采用事件相关电位(Event-related Potentials, ERP)的方法研究汉语量词加工的神经机制,揭示了量词的语义类型和位置在句法加工过程中大脑不同部位激活时的脑电数据,借此帮助我们认识量词在语义、句法加工进程中的神经机理。全书除了绪论外,共分七章,从量词的语义演变、量词的认知机制、量词加工的理论体系、不同语义类型量词加工的神经机制、量词和名词的语义整合加工的神经机制、量词的语义类型对汉语关系从句加工优势的影响、量词加工的神经机制的研究结果和启示等方面对汉语量词加工的神经机制进行了研究。研究数据翔实,设计方法科学合理,研究结果具有一定创新性和启示意义。本书稿研究量词的语义类型以及量词和名词的语义整合距离对汉语关系从句在线加工的影响作用,旨在通过反映语义加工的N400成分和反映句法加工的P600成分,揭示量词在汉语关系从句句法加工中的神经作用机制。研究主要从量词的两大特点展开:量词的语义类型以及量词和名词的语义整合距离,针对汉语关系从句研究的两大方向:主语关系从句或宾语关系从句各自的加工理解过程以及主语关系从句和宾语关系从句的加工难度对比。
-
清华语言学张赪 主编 著《清华语言学》辑刊突出强调语言学研究性的一面,推崇基于事实的理论构建以及依靠实证方法对理论假设的证明与证伪。主要收录形式学派的研究成果,关注的领域主要集中在语言学核心的五个部门(语音、音系、形态、句法、语义)以及这五个部门相互之间和这五个部门与生物学、心里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的互动与融合。辑收录五篇文章,包括两篇英文文章、三篇中文文章,涉及理论方法、个案研究,以及词汇、句法、儿童语言习得多个方面。在理论、材料、方法上均有贡献。
-
励耘语言学刊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编《励耘语言学刊》是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主办的学术集刊,为半年刊,主要刊发汉语言文字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创刊于2005年,2017年起由中华书局出版。本刊的宗旨是:继承、弘扬中国传统语言文字学的理论、方法和求实的学风,积极吸取现代语言学的新成果,关注新兴学科的发展和语言文字的社会应用,追求学术真理,提倡探索创新。本刊常设栏目主要有:特稿、文字学研究、音韵学研究、训诂学研究、汉语史研究、《说文》学研究、章黄学术研究、现代汉语研究、语法研究、词汇语义学研究、语言学理论研究、方言调查与研究、学术动态等。
-
汉语转折范畴的历时演变研究陈丽著本书采用从意义到形式的研究思路,以语义为纲,寻求转折语义范畴在汉语史上的标记形式及其语义演变模式。收集了自先秦至清代出现的转折关联标记137条,总结了5种与转折范畴相关的语义演变模式,通过个案考察的方式,探索并揭示汉语转折范畴的历时演变过程和规律。后通过跨语言考察,论证汉语转折范畴的语义演变模式具有语言类型学共性。
-
中国语言文化典藏·隆林仡佬语袁善来 何正安2018年,隆林各族自治县仡佬族总人口2855人,占全县总人口的0.66%(《隆林年鉴(2019)》第51页)。其中包括1000多保人,主要分布在克长乡的海长村、新合村、新华村和德峨镇的常么村、龙英村等自然村(李旭练1999;蒙元耀2008)。1990年,经过民族识别,保人被定为仡佬族。但俫语明显不同于隆林各族自治县的“多罗”和“哈给”两支仡佬语方言,其语言系属过去有人认为属于壮侗语族语言,应该划为一个独立的语支;也有人认为是仡佬语的一种方言。但随着对傈语的研究逐步深入,专家的看法逐渐倾向于把俫语归入南亚语系。所以,本书没有把傈语列为仡佬语方言。隆林仡佬族居住比较分散,不同支系间语言差异较大,无法直接用仡佬语交流。根据其差异分为“多罗”和“哈给”两个方言支系。“多罗”支系主要分布在德峨镇么基村的大水井和下冲,克长乡新华行政村的罗湾和岩茶乡者艾行政村的平林、湾桃等自然村,人口约有500人。目前,能较熟练使用该方言母语进行交流的不到30人,一些人仅记得少量的词汇,日常交际使用当地汉语,因此,“多罗”方言已经濒临失传。“哈给”支系主要分布在德峨镇三冲行政村的弄麻、鱼塘、保田和大田4个自然村,其中有400多人使用“哈给”支系仡佬语进行日常交流(王怀榕、李霞2007)。弄麻自然村仡佬族自称“哈给”,属于青仡佬,当地人称为“水牛仡佬”。多居住在高寒山区泥石山的山腰上。据史料记载,弄麻仡佬族从贵州仁怀县金竹寨(现为贵州省仁怀市茅坝镇安良村金竹屯)逃荒而来,多数姓何。也有的家族是从贵州省遵义市迁徙而来,至今已有5代。弄麻、保田和鱼塘3个自然村的仡佬族母语保存完好,大田仅有少数60岁以上的仡佬族老人才懂仡佬语,中年以下的已经不再使用仡佬语。弄麻的仡佬族多为土生土长,用母语交流;少量是从外村迁入的其他支系成员,在弄麻生活一段时间后,一般也转用仡佬语“哈给”方言;5户苗族人也都会讲仡佬语。仡佬语是村民的日常交际用语。保田和鱼塘两个自然村也基本如此。村寨内语种比较丰富,处于“全民多语”状态。仡佬族很多人能讲4至5种语言,除了母语之外,还会说当地汉语方言、苗语和壮语等。但附近村庄的苗族很少有人会说仡佬语。嫁给仡佬族的外族妇女,四五年内能掌握仡佬语;外嫁出去的仡佬族妇女一般也能继续使用仡佬语,其子女也都能用仡佬语通话。由此可见,母亲在仡佬语传承中起着巨大作用。村寨内有少部分人,尤其是老年妇女,从未读过书或外出务工,还不会讲普通话。《中国语言文化典藏·隆林仡佬语》主要调查仡佬族“哈给”支系方言,以隆林德峨镇三冲行政村弄麻自然村仡佬语为代表点,兼及鱼塘、保田和大田3三个自然村。
-
文献语言学华学诚 编《文献语言学》为学术集刊,每年两辑。主要栏目有:经典重刊、原创报道、学术综述、争鸣书评、青年论坛。本刊着重刊发原创性研究作品,主要包括文献语言学理论与方法、汉字与汉字史、训诂与词汇史、音韵与语音史、语法与语法史、方俗语与方言史、语文与语言学史等研究领域的成果。也刊登学术热点与重点的研究综述、有重要影响的学术著作的书评、重要论题的纯学术争鸣或商榷性文章,并刊布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文献语言学研究资料。本刊更强调扶持年轻学者。
-
关于テクレル和テモラウ的使用实态陈蒙 著本专著以日语语法难点:授受补助动词为研究对象,依据相关理论知识,利用日语母语者语料库调查了日语母语者的实际使用情况,并基于此结果调查了现行的日语教材中此语法点的相关语法记述,用大量例证探讨了关于テクレル和テモラウ的使用实态,指出了其中不足之处,终提出基于培养JFL环境下中国人日语学习者运用能力的语法记述方案,并做了展望。本书稿以“~てくれる”、“ ~てもらう”、“~ていただく”的使用实态以及对日语教育的启示为研究课题,就其分类、在语料库中的使用实态、使用实态的归纳、教材中的实操等进行了研究。内容涉及到了“先行研究と分類、書き言葉コーパスにおける使用実態、話言葉コーパスにおける使用実態、使用実態についてのまとめ、教科書における扱いについて”等。本书稿以文献调研、教材实例考察、数据收集等方式探讨了日语テクレル和テモラウ使用实态的相关问题。本审对书稿的序、目录、正文、注释、参考文献等的格式(字体、字号、标点符号、段落格式等)、内容进行了审校。总体来说,本书稿结构合理,逻辑分析清晰,语言表达准确,数据翔实,有一定的深度和实用性。
-
复旦外国语言文学论丛复旦大学外文学院本书为论文集,收录外国语言文学论文15余篇,重点为叙事与传播研究,内容涵盖后现代主义叙事、非人类叙事、女性主义叙事、叙事技巧分析以及历史叙事等,其他论文包括英美文学作品分析,中国典籍外译等。所收论文均来自国内外高校及研究所的优秀学者,其中包括多位相关领域的名家,内容新颖,论题紧跟当下学术前沿,学术水平高,因而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本论文集对从事外国语言文学研究的教师、学者和研究生具有参考价值。
-
图书编校差错案例浅析魏翕然本书采取图文并茂的形式,将在实际质检工作中遇到的典型编校差错实例拍摄成照片进行汇总,并大体上按照《图书质量管理规定》《图书编校质量差错认定细则》《图书编校质量差错判定细则计错表》等规范,对这些编校差错实例进行分类,力求直观、生动地呈现这些差错的样态,既是对前期有限的工作成果的回顾,也是对后期工作的警示和鞭策,更好地防范图书编校差错。
-
外语专业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楼凌玲本书是“当代外语研究论丛”之一。本书以我国当下新文科建设为背景,探讨外语专业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思路,从客观数据着手,分析目前我国混合式教学的现状、外语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核心问题,探讨新文科背景下外语专业课程混合式教学的具体实施,以及外语专业混合式教学的质量评价策略,并以实例的形式分析了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外语专业的应用实施。本书适合对混合式教学改革感兴趣的读者阅读。
-
中国语言文学研究崔志远,吴继章《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是河北师范大学主办的学术集刊,为半年刊。之前以《燕赵学术》为名出版多期,2014年更名为《中国语言文学研究》,由我社连续出版,入选2017年度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本刊包括语言学、古代文学、文献学、现当代文学、文艺学、学术名家等栏目,收录有关文学、语言学等相关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办刊宗旨是:荟萃百家成果,展示人文情怀,鼓励开放创新。本刊经过多年不懈追求和探索,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运作机制和办刊特色。
-
基于类型学视角的明清汉语交互表达研究刘云峰本文以明清汉语的交互词语为研究对象,在吸收国内国外语言交互现象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析考察语言表达交互范畴的各级语法结构,发现交互事件中参与者之间“相互依存”的共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有可操作性的判定标准,厘清一系列相关概念。上古时期汉语单音词占优势,交互关系的表达建立在单音词(字)的基础之上。明清汉语双音词占优势,表达交互义的词语大多以上古汉语单音交互词(字)为核心构成要素,并且将其交互义融入新词。有鉴于此,本文从明清汉语交互标记、指代交互、言语交互、空间交互和行为交互等几个方面着手,以核心交互表达要素为线索,探究显性和隐性交互义的来源,描写交互词语在明清时期的使用现状,阐述其认知机制,揭示相关词语交互义隐现的原则和制约因素。
-
任尔西东李无未,李逊胡以鲁《国语学草创》(1912)被学术界公认是中国学者所写的部带有强烈近现代中国语言学精神色彩的学术著作,在近现代中国语言学史上的地位可以和《马氏文通》相提并论,但长期以来学者们对其重视不够。本书对《国语学草创》进行了系统梳理的研究,对该书的性质进行了清晰的定位。本书共分为十三章,涉及《国语学草创》的理论价值,其与国外语言学理论的关系,其对中国音韵、方言、文字的探讨,其对译名、借用语及意译的认识等诸多问题。通过深入的分析,指出了该书在中国语言学史的重要价值。
热门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