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文化
-
中国饮食文化罗华志以往出版的中国饮食文化方面书籍,大多局限在两个层面,要么是纯粹的学术研讨、高校专业教材类属,要么是零散的具体介绍菜系菜品制作方法及饮食文化典故的休闲类属。本书定位于科普读物,力图在中观层面上,展示呈现一个历经几千年历史创造和积淀所形成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基本框架,目的是为读者提供一个了解对中国饮食文化整体结构和独特文化内涵的工具。对中国饮食文化形成、发展的历史脉络做了一个思想性逻辑化梳理,对中国饮食文化的基本内涵和基本特征进行了系统化阐述。在此基础上,专门介绍了中国饮食文化的独有元素——炒菜和筷子。
-
逛吃逛吃(美) 耶丽·昆齐奥 著, 陶小路 译在西方铁路发展史上,形形色色的铁路餐饮堪称惊艳——毫不夸张地说,假若没有铁路餐饮,19世纪以来欧美的铁路旅行史至少逊色一半。美食从车站候车厅起步,在火车行进过程间传递温暖、幸福,带给旅客别致的唇舌体验:前餐车时代,旅客要如何才能在漫长的旅途中吃饱肚子?餐车出道后,不同铁路公司的菜单有何不同,又有哪些引人垂涎的美食?猜猜你在东方快车上能吃到什么? 本书作者带领读者们探寻19世纪至20世纪中叶欧美餐车上的诸种美味,继而又见证了工业化铁路“配餐”的崛起与之影响,完整且生动地演绎了她眼中那个“黄金,但也不那么黄金”的铁路餐饮年代。
-
村风食里 无肉不欢快手编辑部21位快手美食创作者,起锅热饭,烧一桌热气腾腾的团圆菜。小时候吃过的东西是最 好吃的。它们珍藏着我们无忧的愉悦时光,储存着亲友质朴的爱与关怀,镌刻着时光发酵后闪光的瞬间和一路走来人生授予的成长勋章。和家人一起吃的东西是最 好吃的。那是奶奶或外婆藏在碗底的肉块,是妈妈在厨房里施魔法般变出的美食,是赶了很久的路回家后一桌让人垂涎的家常菜。城市里有便捷的快餐,有林立的餐厅,有值得打卡推荐的美食,而乡野中,有新生的嫩笋,有松柏枝熏出的腊肉,有满山跑的肉质鲜美的家禽……从南到北,到食材最近的地方去,寻找钟情的美味。这美味,充满爱,充满期待,让人觉得踏实,四处漂泊的人仿佛回到了港湾,悬着的心似乎找到了归处。本书集结了21位美食创作者的美食故事,好好吃饭,认真生活,怀抱平常心,勤恳努力,用记录、分享来获得更好的生活,这是他们朴素而珍贵的生活哲学。从他们的故事里,我们获得味蕾的享受,也获得情感的慰藉。正如汪曾祺所言,人生忽如寄,莫辜负茶,汤和好天气。
-
天才的餐桌四方田犬彥本书收录的58道美食来自多位艺术家、文学家、历史名人对食物的珍贵记忆,作者以富有想象力的料理实践,清晰晓畅的文字,从比较文化研究的角度,揭示了这些饮食背后的文化观点与历史意涵,构筑起一条贯穿东西的文化长廊,为读者欣赏艺术、文学作品提供了新的视角。回顾历史,许多艺术家都热爱美食,有些人留下自己搜集的精彩食谱,有些人通过传记留下食欲旺盛的形象。小津安二郎的咖哩寿喜烧、狄更斯的圣诞布丁、安迪·沃霍尔的金宝汤罐头、《金瓶梅》里的蟹肉料理……本书基于扎实的资料搜集,烹调品尝后的翔实记录,图文并茂地层层挖掘出这些食物中潜藏的信息,既不乏学术深度,又兼具可读性。
-
凡料成珍魏博 著作者从事烹饪、教学、管理工作多年,经历丰富,对中华美食文化有自己的理解和领悟。本书精选作者关于150种中华美食佳肴、风味小吃的随笔,涉及典故逸闻、制作要点、兴衰演变、旧时趣事、亲身经历等,力求从文化普及的角度进行探究解读,即使是制作环节也融入了个人的生动描述,不论是行内还是行外之人均能了然,既可启发和丰富大众读者的烹饪经验,也可作为茶余饭后的美食谈资,且资料翔实,严谨专业。另外,作者还结识了众多烹饪大师、老一辈庖厨,记录下与他们近距离互动时观察、了解的烹饪制作的秘诀、绝活。这些前辈当初拜师学艺均是口传心授而来的厨艺,加上他们的实践心得,都是不可多得的烹饪文化遗产。
-
鹏城有味朱健 陈伟餐饮,是一种培养出来的文化。交融,是深圳这座城市显著的性格和特色。深圳餐饮文化的发展史,是海风裹挟鱼腥拂过的边陲渔村,到南北交织、东西融合的国际都市变迁录。本书从“起源 山海之间”“传承深圳特色”“融合肴变万千”“担当名师高徒”“创新饮食革命”五大章节,以时间为刻度的历史纵轴,以距离为刻度的地理横轴,意图找寻深圳四十多年来饮食文化的肌理。其中,既呈现了猪脚饭、椰子鸡、沙井蚝、南澳海胆粽等带有深圳特色的美食,又探寻了客家菜、潮汕菜、杭帮菜、川菜等各式菜系在深圳的融合、发展与创新;既讲述了不同年龄段的餐饮人在行业里奋斗打拼的深圳故事,又展现了深圳餐饮在不同时代背景下如何突破与创新的行业发展历程。本书为“我们深圳”系列丛书的一本。“我们深圳”是一套定位深圳人文的非虚构丛书。计划从自然地理和人文层面,带领读者发现深圳,题材包含人物、自然、地理、科技、艺术、创意、历史以及人文共100个主题。从内容上我们将围绕小切口深挖掘,讲述一个民间的深圳、个人的深圳、充满情怀的深圳,深入挖掘,撰写内容,做到原创、独特和深入。
-
变了个当飘飘工作室※本书是为便当新手打造的“灵魂便当之书”。※书中集合了飘飘工作室团队精心研究数年的便当食谱,配有清晰的文字说明和步骤图解,本书还设计了食材灵感库、工具图谱、便当制作小技巧,以及便当加分项等内容,帮助读者在面临“明天中午吃什么”的困扰时,从中捕捉到灵感和乐趣,为每一位热爱便当的读者详细介绍关于便当的一切,通过合理搭配、精心制作为便当注入一抹美味“灵魂”。※食谱涵盖不同适用场景,工作日元气便当、减肥减脂便当、满足中国胃的中餐轻食便当、可爱爱心便当,以及聚会焦点便当,共55道经典快手食谱。既满足紧张工作日的能量获取需求,又满足休息日减肥减脂、野餐聚会等多种场景需求。※本书通过精美实拍 精致手绘漫画 作者营养师漫画IP形象露出等手法,精心呈现,干货满满,此种形式与市面上的其他便当作品实现了差异化,目标是打造全新的“灵魂便当之书”,引领国内便当潮流。
-
寻味丹阳丹阳市旅游协会, 丹阳市餐饮行业协会 主编丹阳历史悠久,人杰地灵,菜肴独具特色,值得寻味。勤劳的丹阳人民以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流传下来的传统厨艺,创造了具有地方特点的饮食文化和餐饮美食,如大麦粥、丹阳硝肉、延陵鸭饺、橄榄油河豚鱼等,不断改善和丰富自己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本书充分挖掘丹阳饮食文化宝库,从“历史、民俗、消费、特产”等各个领域,多角度、多侧面展示“丹阳味道”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风貌。书稿旨在彰显历史,弘扬文化,宣传丹阳,发扬优秀的饮食文化传统,打造经典美食,推动经济发展,优化营商环境,吸引资本投资。
-
勤行旧事王希富近几年,“守正创新”成为中国餐饮业的关键词之一,这体现在对经典烹饪技艺的传承与发扬、对传统饮食文化的挖掘和整理。作者出身御厨世家,对勤行(即厨行)了解颇深,自2013年起至2018年,在《中国烹饪》杂志上开设专栏,本书即为其专栏文字的结集。全书分为四个章节,旨在以饮食风俗的流变、演化及传统食物的制作技艺为切入点,介绍旧时勤行的职业规矩,揭示勤行幕后的运行规则,展示勤行的人才与技艺,使读者了解厨行从业者的艰辛,更使勤行这个为人们不甚了解的“明珠”在今朝放出其固有的异彩。一代又一代厨行大家相继告别世间,本书是对往事的记述、对旧时风华的留存,有珍贵的史料价值,是献给当今广大读者的一份来自烹饪界的厚礼。
-
川菜的味道美学石光华“辣椒”是四川的标志,川菜味道的核心秘诀之一。本书是近年来石光华《新周刊》专栏美食文章的结集呈现,以“辣椒”为媒,收入的数十篇文章,分别围绕青辣、鲜辣、干辣、煳辣、香辣、酱辣等6大篇章,比较系统全面地呈现了“辣椒”——这一川菜味道的核心秘诀。书中介绍了作者与数代川厨相交甚密、凝成友谊的故事;对川厨心法、味道流变的记录,佐证了“川菜百味”的由来,也是反映社会生活变迁的微视角;借由作者数十年研习川菜的心得体会,读懂一座城,从而领悟川菜的味道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