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兰教
-
伊斯兰教文化面面观民族出版社 编中国伊斯兰教有着不同于其他地区伊斯兰教的特点和品格。《伊斯兰教文化面面观(哈萨克文版)》对伊斯兰教始传中国、中国伊斯兰教学者、中国的清真寺、伊斯兰教在中国科技、文化等方面的贡献、中国伊斯兰教的门宦、道堂、教派、以及伊斯兰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等方面都作了介绍。
-
跨文明对话(美国)吉尔·卡罗尔 著伊斯兰与西方世界的共鸣,究竟会达到什么程度?在《跨文明对话》中,作者吉尔·卡罗尔探索了一些重要问题,对于这些问题,土耳其颇具影响力的知识分子和伊斯兰学者——法土拉·葛兰以其思想在更为广阔的人文背景中找到了回音。读者在此将得以更为完整地理解葛兰的思想观点,其中涵盖人类内在的价值观和尊严、思想自由、教育以及创建社会与世界的重任等问题。卡罗尔博士用葛兰的作品与孔子、柏拉图、伊曼努尔·康德、约翰·斯图尔特·密尔和让·保罗·萨特的作品建立了一种文本的对话。这本书为我们呈现了来自不同时代、不同区域、不同世界观的观点是如何找到深层共鸣与对话支撑点的。
-
新杂学绿色火焰杂学是明末清初以来穆斯林民间流行的宗教常识读物的通称,版本众多,各异其趣。这本新杂学由众多专家学者参与编写,在继承传统编纂理念的基础上,结合时代诉求,融知识性、文化性、思想性于一体,全面系统而又简明通俗,条理清晰,层次分明,阿、汉、拉丁三语拼写念词,是伊斯兰宗教知识的普及性入门读物。
-
追踪与溯源吴云贵 著《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专题文集·追踪与溯源:当今世界伊斯兰教热点问题》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吴云贵有关当今世界伊斯兰教热点问题的专题论文集,集中探讨了当代伊斯兰教复兴运动、伊斯兰教与国际政治、伊斯兰教法等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的热门话题。文章论证严谨,评价公允,代表了中国学者的立场与观点。
-
伊斯兰教与中国穆斯林社会现代化高占福,李志坚 主编中国穆斯林社会的现代化是中华民族共同复兴与奔向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牵扯到中国社会的各个层面,包括政治的、经济的、民族的,宗教的,以及不同地区的差别等多个方面。《伊斯兰教与中国穆斯林社会现代化》从伊斯兰教文化的角度,试就这一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
心灵的泪滴(土)托普巴希 著,谭卉颖 译奥斯曼·努日·托普巴希所著的《心灵的泪滴(来自富饶的玛斯纳维鲁米精选)》吸收海内外研究伊斯兰的汉语学人的翻译和研究成果,尽可能反映他们的新的研究言路和立场;反省20世纪汉语伊斯兰研究的文化历程,在此基础上收集20世纪初的一些较有思想的学人的研究成果,并结集出版。
-
穆斯林必读马兰 编著本书对穆斯林应了解和掌握的一些基础知识进行了介绍。主要内容包括:伊斯兰的基本信仰,诚信词,小净,大净,五时拜的名称与拜数,拜功举意与拜后祈祷词,拜功中的恭诵词,拜中的律例,斋戒的意义及尊贵,天课的意义,朝觐的礼仪和种类,学习诵读《古兰经》和赞圣辞,日常“都尔宜”(念词),日常生活礼仪“杜尔宜”等。
-
伊斯兰世界概念的形成(日)羽田正 著,刘丽娇,朱莉丽 译,朱莉丽 校羽田正编著的《伊斯兰世界概念的形成》的日文版于2005年出版,作者的写作背景是2001年“九一一事件”后日本和世界媒体上的反伊斯兰报道,作者注意到“伊斯兰世界”是一个包含着与其他世界有所区分、甚至与其他世界有着二元对立意味的概念,为此,他尽其所能地利用阿拉伯和波斯语的历史资料,并参考了西文文献,去弄清楚“伊斯兰世界”概念是在何时何地形成的。作者的结论是“伊斯兰世界”应该只是作为一个存在于穆斯林心中的世界,即理念上的穆斯林共同体来使用,应与穆斯林居民占多数的地区这一地理空间区别开来。人们不应该继续不加思考地滥用“伊斯兰世界”这一概念。《伊斯兰世界概念的形成》出版后在日本国内获得了好评,许多新闻和杂志针对此书发表了书评,并获得了“亚洲太平洋奖特别奖”,2010年获得了伊朗的“Al-farabi国际奖”。
-
马恩信文集穆罕默德·艾敏·马恩信 著《马恩信文集》主要收录了伊斯兰教育学资料之一教师之职责与修养、伊斯兰教育学资料之二教师地位及其应有的素质、坚定与变通:宣教者应恪守的原则、苏非派的历史及其对哲学和中国门宦制的影响、伊斯兰教的教育、继承和发扬先师教育思想,改进和完善宗教学校教育、在纳家营伊斯兰文化学院首届毕业生毕业典礼会上的讲话等内容。
-
《古兰经》注释研究金忠杰 著人类各大文化体系,都有为“经典”作“注释”的学术传统。伊斯兰文化体系为其渊源经典《古兰经》作注,亦不例外。史料表明,《古兰经》问世以来文本从未变化,变化的是对它的注释。因此,自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注释《古兰经》伊始,历代注释家基于经训教义原则,秉承注释学术传统,发扬文化创制精神,与时俱进地解读着《古兰经》的微言大义,揭示着《古兰经》的经义经旨,从而使伊斯兰教始终顺应时代发展和社会进程,使伊斯兰文化生生不息,不断发展。《古兰经》注释历经两大时期——口耳相传和文字记录——形成注释学(Ilmal-Tafsir)。注释学的学科立论、界定、要求和方法,为学界注释《古兰经》确立了明确的学科理论和严格的学术规范,从而使历代注释家基于注释学原理原则解读了《古兰经》的基本要义;阐述了《古兰经》宗教信仰与社会应用相结合的二元一体性;揭示了《古兰经》丰富的文化内涵与深刻的现实意义;回答了伊斯兰教与伊斯兰文化如何适应社会发展的问题。《古兰经》注释的发展历程表明,它的注释种类——传闻注释、见解注释、专题注释、示意注释与科学注释;注释内容——语言学注释、法学注释、哲学注释、苏菲注释与古兰学式注释;注释派别——逊尼派注释、什叶派注释、哈瓦利吉派注释、穆尔太齐赖派注释与近现代注释;注释语言——源语注释与外语注释,这些历代穆斯林阐释《古兰经》的学术动态,都反映了伊斯兰文化学术的纵深发展。历代注释家出于各自教派、学派与学科目的和需要,推出的风格迥异、内容不一、既有时代特色、也有社会烙印的各类注释成果,为伊斯兰社会文化的发展,提供着各具特色的文化元素、思想资源与精神养分。《古兰经》注释中蕴涵的文化性、社会性、思想性和时代性,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古兰经》及其注释,是宏富博大的伊斯兰文化的缩影,是借以推动伊斯兰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发展伊斯兰教各种思想的理论基础,是伊斯兰教与时俱进的具体表现。它在伊斯兰教与伊斯兰社会文化历史进程中,肩负着独特的学术使命,具有举足轻重的学术价值、社会作用和历史意义。《注释研究》作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占兰经》注释研究”(06CZJ007)的最终成果,期望通过研究《古兰经》注释,能够为进一步探究伊斯兰文化的核心内容;为促进我国伊斯兰教学术界对《古兰经》的研究及“解经”工程向纵深发展;为发展我国伊斯兰宗教学的内涵并拓展其研究领域;为丰富我国阿拉伯学、伊斯兰学乃至中东学的学科建设;为推动中华文明与伊斯兰文明之间的深入理解和交流,发挥相应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