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理论与研究
-
科学无神论习五一 编2013年是毛泽东同志《加强宗教问题的研究》的批示发表50周年,根据批示,1964年成立了世界宗教研究所,标志着我国的宗教研究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在批示发表50周年之际,中国无神论学会、科学与无神论研究中心举办论坛,探讨批示的重要历史意义和当代价值,探讨在改革开放的大的历史背景下如何更深入更广泛地开展科学无神论研究和宗教学研究。《科学无神论(第1辑)》即各方学者在论坛上的发言汇集。
-
由巫到礼·释礼归仁李泽厚 著《由巫到礼·释礼归仁》由正文4篇、附录3篇构成,其中2014年新作3篇,是作者有关由巫到礼归仁为中华文化关键所在学术思想的文章结集。
-
献给旅行者365日星云大师星云大师把人生比作一场没有归期的旅行。他在本书的自序中写道:“在人生的旅途上,我们度过了一日又一日,一月又一月,一年又一年。面对着旅途中的彷徨无助、悲欢离合、荣辱毁誉,成功的喜悦、失意的伤感,希望《献给旅行者365日——中华文化与佛教宝典》这本书,能够提供你一点帮助。”该书集星云大师半个多世纪的读书、做人智慧,秉承传播真善美、净化心灵、有益社会的理念,精心编撰而成。书中继承中华传统优秀精粹,配有大师的墨宝箴言、传统山水图画,以提升读者人性真善美、传递正能量。书中选编了孔子、孟子、老子、庄子、朱熹、司马光、王安石、王维、孟浩然、李白、白居易、杜甫、苏轼、范仲淹、柳宗元、李清照、王志寰、文天祥、李商隐、梁启超、曾国藩、刘向、韩愈、黄庭坚、林语堂、林则徐、胡适等400余位文人、智者、哲人的名文、名段,合计800则作品。本书是一部集思想性、艺术性于一体的好书
-
天会与吾党肖清和 著《宗教与中国社会研究论丛·“天会”与“吾党”:明末清初天主教徒群体研究》从“天主教徒群体”的新视角,结合宏观的分析与细致的个案研究,力图对明末清初天主教进行整体把握与重新梳理,探究了明末清初天主教徒群体之形成及其与中国社会之间的互动,从明末到清初天主教徒群体交往与认同发生之变化及其原因等重要议题,展现明末清初天主教发展的一个崭新视野。
-
在世俗与宗教之间走钢丝岳峰 著儒家经典是中华民族主流文化思想的载体之一,在历史上,其代表作“四书”、“五经”大约有270种译本,其中近一半是传教士翻译的。有关的译事、译本在中国内外的思想领域引起过或共鸣或反对的震撼,影响甚至波及译者自身的思想。《在世俗与宗教之间走钢丝:析近代传教士对儒家经典的翻译与诠释》研究基督教传教士翻译与诠释中国儒家经典的策略及其产生的原因。
“9·11”的惨剧提醒我们,宗教是文明冲突不可忽视的因素。从理论上说,对传教士翻译儒家经典的策略的研究与对其内心世界的解读,有利于透视一个时代背景下西方宗教文化与儒家文化的融合与碰撞,可以揭示翻译与社会文化,尤其与宗教文化互动的规律。《在世俗与宗教之间走钢丝:析近代传教士对儒家经典的翻译与诠释》对翻译学与史学的跨学科研究建设也不无裨益,因为它能够明显地拓宽典籍翻译研究的理论广度,发展其深度,并增强其系统性。在实践上,《在世俗与宗教之间走钢丝:析近代传教士对儒家经典的翻译与诠释》可以为中国文化典籍的翻译策略提供借鉴,同时也可以为中国文化在文化全球化的背境下的应对策略提供参考,帮助其在西方理论与话语权占主导地位的国际背景下拓展自己的话语空间。 -
复旦中华文明研究专刊王岗,李天纲 编《复旦中华文明研究专刊:中国近世地方社会中的宗教与国家》共收15篇论文,分为三个专题,即:近世国家与江南地方宗教、地方道教与国家、地方宗教与文化。该书一方面对江南宗教给予了一定的关注,填补了学术研究在这一领域的真空地带,另一方面,也对华南宗教进行了研究。该书采用了人类学、社会学以及田野考察和口述访谈等多学科的研究方式,对于学者进行相关的研究有着重要的借鉴和参考意义。
-
宗教与民族刘成有 编《宗教与民族(第9辑)》共分8个部分:纪念方立天先生专题、本期特稿、理论探索、南方少数民族民间信仰研究、民间宗教与当代社会研究、当代社会研究、国外民间宗教研究、新秀沙龙,文章有《试论民间信仰在促进社会和谐中的积极作用》、《马家窑文化蛙纹演化与信仰变迁》、《彝族毕摩教的哲学意蕴》、《深圳市南山区的民间信仰》等。
-
人文宗教研究李四龙 编《人文宗教研究(第4辑 2013年卷)》“虚云讲座”收录2012~2013年度五讲七篇内容:中央民族大学牟钟鉴先生、北京大学哲学系楼宇烈先生、赵敦华教授、张志刚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马西沙先生、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张继禹道长、俄罗斯莫斯科大学古谢因诺夫先生,分别讲述东西方视野中的宗教、民间宗教、道教与理性信仰。本辑的“专题论文”共收四篇,海内外四位作者研究摩尼教、印度教及佛教里的疑难学术问题,在各自的领域里都达到了学术前沿。
-
宗教研究方立天 编《宗教研究》是宗教学术性刊物,倡导对宗教进行客观的学术性研究,以求推进对宗教现象与本质的*深入的认识;亦以促进不同宗教之间的对话和相互理解为己任,由此而重视不同宗教的比较性研究。本刊还试图推动将宗教研究与中国国情及中国文化自身的研究相结合,以促进科学地建构有中国特色的宗教学理论,促进宗教与当代社会的相互适应与共同进步。《宗教研究(2014春)》是2014年的其中一本,收录了典型在夙昔——印顺、吕瀓《阿毗昙心论》歧见这栓讨、“但中”与“圆中”——天台智者大师的中道思想、唐代天台宗围绕顿渐的论争、阿弥陀信仰与弥弥信仰的对立及其背景——以基撰《观弥陀菩萨上生兜率天经赞》为中心等论文。
-
宗教文化与唐五代笔记小说刘正平 著笔记小说是以人物活动为中心,采用随事而记的形式叙述人事或变怪故事的篇幅短小的文言小说,是唐五代小说的基本类型之一,包括以鬼神精怪为题材的志怪小说和以人事活动为中心的轶事小说两大类。唐五代的宗法性传统宗教、巫术文化、佛教、道教、民间宗教等诸种宗教文化对笔记小说的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宗教文化与唐五代笔记小说》在考察笔记小说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对笔记小说的概念、收录范围、笔记小说研究史进行了系统梳理,并运用宗教学的方法,从宗教文化、宗教叙事的角度对唐五代的笔记小说进行了全面的阐释,揭示其创作的宗教心理机制,还原了小说宗教述写的本质,为多角度认识和把握唐五代笔记小说做出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和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