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
-
被傲慢绑架[法国]【法】洛朗·施米特 著自恋文化由来已久,为什么在今天这个时代,突显自己变得如此重要?很大程度上,这是因为当前的社会关系已经高度媒介化。社交网络将自拍照片和视频无限传播,导致了“自我之旅”的新幻象——人们宣扬彼此友好,但其实都想支配他人。幸好,人际关系心理学为我们理解这类人的行为及其背后的推动力提供了越来越多的线索,并帮助我们弄清楚他们为什么不断以碾轧他人的方式来肯定自己。根据多年临床经验和分析研究,本书作者洛朗·施米特总结出自恋者的四种类型:显性自恋者、隐性自恋者、道德自恋者、自恋变态者。这将帮助我们辨别身边形形色色的自恋者,了解他们的战术、工具和策略,从而能够区分他们是真的具有优点,还是自我过度膨胀的平庸之辈。本书还告诉我们,唯有肯定自己的自由意志和判断自由,才能让人在面对自恋者的控制手段时进行反抗和不服从。
-
允许自己不快乐[法国]【法】马克-安德烈·迪富尔 著您想做一个“快乐的傻子”,还是“不快乐的清醒者”?“幸福就像奶油糖,全凭自己的双手!”如果真是这样简单,又如何解释魁北克人的高抑郁率和每年上千的自杀人数?在《允许自己不快乐》一书中,马克-安德烈·迪富尔没有给出幸福秘诀,反而更关注长期逃避内心痛苦所导致的严重后果。“如果不去试着感知痛苦,短期内可能会让自己得到保护,但长此以往,可能会失去感知幸福的能力。总是逃避痛苦的您,当幸福来临时,是不是还要逃避幸福呢?”本书内容深刻而不失通俗性,它是作者多年来接触那些走出绝望和重新发现生活滋味的人们的结果。通过对自杀危机的寻根溯源,我们可以更好地度过人生必经的不幸。
-
人性的力量亚当·韦兹(Adam Waytz)在由科技定义的社会里,重拾人性的尊严。随着智能化和自动化水平的提升,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依赖性越来越少,交流品质也越来越低,人类社交网络趋向碎片化,形成了各个分裂的社交群体而非广泛的公民社区团体。对于他人的需求、感受和内在,我们不再有那么多共鸣。收入不平等意味着社会经历多样性的缺失,人性之间变得趋同。可以说,科技赋予了人类更强大的确定性、控制力和可预测性,也让人类深陷于人性的不确定性、失控感和不可预测性。因此,去认识人性的力量尤为重要。这本书讲述了丢失人性的心理代价,并从科学的角度详细介绍如何应对这些问题。作者亚当·韦兹曾与企业总裁、政策制订者、健康专家、企业家深入交流,并就相关话题向知名机构咨询。亚当在其学术生涯中对人性的认识和人性的丢失做了广泛的研究,在这本书中,他以独特的社会学、心理学视角,以直面问题的敏锐洞察,以严谨而流畅的语言和独特而犀利的见解,带领我们去面对、思考和审视人类当下面临的困惑,尝试唤醒人们对弱人性化趋势的觉知,以期身而为人的我们更好地认识这个世界,重拾起对人性的重视,逆转疏离,以人性相待。
-
人类情感史(英)理查德·弗思戈德贝希尔情感如何塑造人类的历史进程?我们对情感的理解和体验又是如何随着人类发展而演变的?人总是喜欢把自己看作理性的动物,靠智慧与博弈生存至今。但那些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事件并不是关乎事实,而是关乎情感。从哲学的起源到宗教的诞生,从罗马帝国的陨落到科技革命的兴 起,甚至是那些最血腥残暴的战争,若不理解其中的情感,都难以洞见底蕴。情感的地位常常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本书中,理查德·弗斯-戈德贝希尔用一场贯穿古今、跨越东西的旅行,带领读者领略情感在人类社会中的核心地位。本书借鉴了心理学、神经科学、哲学、艺术和宗教史的观点,生动地展示了人类对情感的理解和体验随人类发展而演变的过程,阐释了我们对情感的看法以及情感本身是如何深刻地塑造了人类和整个世界。
-
我们为什么要玩【美】斯图尔特·布朗,克里斯托弗·沃恩本书是一本顶级心理学专家写的有关玩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好好玩的心理学图书。玩乐的真正意义是将玩乐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让我们感受玩乐是幸福的重要因素。玩乐的能力不仅对快乐与否至关紧要,对维持人际关系以及我们的创造革新能力也同等重要。 在本书中,作者不但陈述了自己的临床研究、动物玩乐行为的观察结果,还提及在神经科学、生物学、心理学、社会科学方面的最新发展,以阐明玩乐扮演的重要角色。这本书让我们了解,玩乐所能产生的实际效果包括:企业可以将玩乐的力量用于工作场合,以激发员工的创新能力﹔学校也可以运用玩乐的方式,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表现。
-
为什么总是被情绪支配[美] 丹尼尔·J.福克斯 著,程帆 译边缘型人格障碍也被称为情绪不稳定型人格障碍,它是指一种在人际关系、自我形象和情感方面极度不稳定的普遍心理及行为模式。 作者在本书中开创性地将辩证行为疗法、认知行为疗法和人际交往疗法等心理学手段融合在一起,提供一种自助式综合疗愈法,并结合诸多实际案例,帮助读者认识自己的边缘型人格障碍,学会改善身心状态,建立稳定的人际关系,并找到能够鼓舞自己积极转变的动力源泉,从而摆脱孤独和无望,减少病症的发作,展开更好的生活。他相信:人格是不断变化发展的,边缘型人格障碍或许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患者现在的生活,但不必用它来永远定义一个人。
-
解读感觉莱昂-温徳沙伊徳博士恐惧有好的一面吗?有永恒的爱吗?为什么我们需要有无聊的时候?情绪决定了我们的生活幸福与否,但我们对它们知之甚少。 人为什么会有情感?这个问题看起来也许很奇怪。 感觉帮助我们对复杂的世界做出快速反应,感觉不好就逃跑、躺平或奋起一搏,感觉好了就come on、继续或让快乐加倍。我们依赖感觉,因为“你的智力可能陷入混乱,但你的情绪永远不会欺骗你”,也害怕不舒服的感觉。 然而,身处竞争激烈的商业社会,我们被要求变得更加理性、直接、准确,感觉和情绪受到批评,我们不愿听到“他没能控制住自己的情感”或“她变得如此情绪化”。于是,我们竭力压抑情绪,或是通过购物、饮食、自我感动来转移注意力,这是病态的。 《解读感觉》用心理学研究、有趣的故事和精辟的句子深入解析人们的各种感觉,从恐惧、恋爱感、无聊感、愤怒、饥饿感,到同情心、哀伤、耐心、激情等;解释这些感觉的发生机制,展示”负面“感觉的优势和”良好“感觉的危险,逐一告诉我们处理这些情绪问题的方法,从而使我们放下对情绪的误读,更加了解自己,感觉更好。
-
减压生活金铂 著生活在今天的人们,或多或少都承受着压力。一定强度的压力能够推动人们进步和努力,但如果压力过强,超出人体的负荷上限,就会给身心带来破坏和不适,让身、心、脑时刻处在紧绷的亚健康状态,如果放任不管,疾病便出现了。所以,很多很多的疾病,都是压力在作祟。而压力之所以会搅乱身心节奏,危害身体健康,是因为它破坏了我们的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只要强压“操纵”着自主神经系统,大脑就会持续处在卡顿、耗能状态,身心也在重负里煎熬。所以,减压的根本,就在于通过生活习惯的改变来干预和调节自主神经,给神经“松绑”,还大脑和身心以“自由”。北京积水潭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金铂从压力的脑科学出发,解密压力产生的来龙去脉以及压力、神经与健康的关系,并结合多年临床经验总结出16种速效减压法,教我们花最少的时间,用最小的生活改变来给大脑快速赋能,击退压力,守护轻松而愉悦的生活。
-
花花草草救了我苏·斯图尔特-史密斯“每个人都应该有一块土地,让本能苏醒。” “二战”时期被俘的潜艇兵,里克斯岛的囚犯,贫困地区的低自尊儿童,当了母亲后迷失,自我的年轻女性,吸毒成瘾的青年人……被社会抛弃、身心残破的人们重回大地,亲手栽种植物,将身心与环境融为一体,见证了花园孕育生命的神奇力量。渐渐地,他们从暴戾变得温和,找回自身的价值感,恢复活力,在大自然中重新发现了自己的一席之地。 丧失行动能力的人,以及垂暮的老人,对花园的疗愈力量亦有不同体会:病房窗外的自然景色令病人恢复得更快;面对生命的流逝,晚年的弗洛伊德在花园的庇护中获得宁静,在安息之地获得了永恒的慰藉。 每个人都有园艺天分,即绿手指(green finger),照料土地、养育植物是我们的本能;而我们早已习惯向大自然索取和掠夺,失去了母性的大地对我们的滋养。那就从这里开始吧:播下一粒种子,种下具有种种可能的未来的故事。
-
相信自己足够好卢丹丹这是畅销书作家卢丹丹写给女性的心理觉醒之书,每位女性都能在书中看到自己的影子。当下的“80后”“90后”妈妈正面临事业、家庭、关系等多重压力:事业上遭受新生力量的碾压,晋升无望;孩子尚未成人,养育的重担大多落在她们身上;婚姻进入“七年之痒”,甚至已经“痒”了很多年,处于半死不活的状态……中国传统观念对女性定位的失衡,导致她们的焦虑真实存在,却又无处安放。本书用故事的形式讲述了一位“80后”二胎妈妈梁晶的心理成长历程。梁晶面对无法一碗水端平的亲子关系、死水一般的婚姻关系,以及原生家庭的各种纠缠。她总觉得是自己的问题,因为自己不够好,并为此感到焦虑与无助。她试图做出改变,却又常常回到原点。“我的方向在哪里?我该往哪里去?”真的要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过着同样的日子吗?梁晶的眼前一片迷茫。此时,她遇上了一位心理导师,踏上了自我成长与救赎之旅。渐渐地,她想明白了很多问题背后的逻辑。当再次面对生活中各种复杂的关系时,她不再焦虑,而是去探寻更深层的原因和真相,从而变得更加从容,对自己和身边的人都有了更多的理解和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