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
-
暗流迈克尔·卡恩 著,李逸竹 译我们真的了解自己及我们身处的世界吗?这大概是我们终其一生都在追问的问题。著名心理学家迈克尔·卡恩结合自己在心理治疗师中的真实案例,深入浅出地解释了无意识、俄狄浦斯情结、强迫性重复、内疚、焦虑、防御机制等理论,展示了无意识动机如何困扰病人,心理咨询师如何理解无意识动机并将其告知病人,从而达到疗愈病人的过程。在迈尔克·卡恩看来,无意识动机就像一股暗流,塑造着我们的行为、想法、好恶、观念,研究无意识动机有助于我们理解自我、他人和世界。
-
沉默之道[智] 克劳迪奥·纳兰霍(Claudio Naranjo)冥想在解除焦虑不安方面非常有效,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冥想的疗愈力量,并且从定期的冥想练习中获得了很多好处,比如放松、情绪稳定以及注意力更加集中,一些探索者深入冥想训练中,甚至能减轻孤独和隔离感,并发展出感到快乐和感激的能力,严肃的练习者更能唤醒开悟的愿望。本书综合了世界各地文化中的冥想训练,比如佛教的打坐、基督教的祈祷、伊斯兰教的拉提菲的觉醒探索、印度教的瑜珈,这些冥想的形式之所以在几千年后依然有生命力并被人们接受,是因为它们都有对心理的治疗作用,作者围绕着冥想和在冥想中真正发生的事情,从一名心理治疗师的眼光来看待所有冥想过程对身体、灵性的修复,提出了对冥想的科学理解,改进了弗洛伊德自由联想的基本程序,并论述了这个主题创新性的、独特的、巧妙的和系统性的方法。
-
心理学与生活【美】理查德·格里格 著 ,王垒,朱滢, 沈政 等译《心理学与生活》是心理学导论类教材的典范之作,半个多世纪以来,在全世界心理学界一直享有盛誉。1937 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弗洛伊德·鲁赫(Floyd L. Ruch)博士撰写了本书的第1 版,大获成功,并独自修订至第7 版。从第8版起,被誉为“当代心理学的声音和面孔”的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G. Zimbardo)开始加入本书的作者团队,并自第9版起成为第一作者。进入21 世纪,认知心理学硕果累累,日益成为心理学的主流方向。为了使这部经典之作永立时代的潮头,自第14版始,津巴多教授盛情邀请耶鲁大学的认知心理学大家理查德·格里格(Richard J. Gerrig)加入,作为本书的第二作者。自第16版始,格里格任第一作者,主持本书的修订工作,并在最新的第20版成为唯一作者。我国心理学界许多教师多年来一直将本书作为教材或主要教学参考书,北京大学自1990年起就一直采用本书作为普通心理学课程的教材。怀着对我国心理学基础教育和普及的使命感,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原心理学系)19位教授通力合作,每人根据自己的研究专长和兴趣,各选取一部分进行了精心翻译。正如时任北大心理学系主任的王垒教授所言:“这部教材的翻译是北大心理学系教授们集体智慧和团队凝聚力的结晶。”《心理学与生活》中译本(第16版和第19版)在国内出版20年来,累计发行突破150万册,赢得了广大心理学师生和普通读者的喜爱和认可。 第20版既反映了心理学的最新研究进展,也延续了本书一贯的传统——将最重要的心理学见解应用于生活中。相比于第19版,第20版有了大幅的修订,新增了近120个贯穿全书的“研究特写”专栏,新增或修订了“生活中的心理学”与“生活中的批判性思维”两个专栏的主题或内容,更新了数万字正文内容和数百篇参考文献,以反映心理学领域日新月异的发展成果。同时,译者团队和编辑团队以更高更严苛的标准,对译文进行了精心翻译和编校。正如作者所言:“心理学是一门与人类幸福密切相关的科学。”本书贴近生活、深入实践的独特风格,使其一直是一般大众了解心理学、更好地理解人性和全面提升自身素质的推荐读物。 作者形象地将学习《心理学与生活》的过程比喻成一次“智慧的旅行”,选择它,相信你一定不虚此行。祝您好运!
-
冲突的勇气[加]杰森·盖迪斯害怕冲突是人之常情,为了避免冲突,我们常常忍气吞声,委屈讨好对方,或把自己封闭起来。但回避冲突不仅换不来和谐的人际关系,还会在自己的内心发动战争,让自己置身于尴尬、愤怒、委屈、恐惧、后悔的狂轰滥炸中。因此,我们需要敢于直面人际交往中的各种冲突。在本书中,作者将心理学、神经生物学和人际动力学等学科编织在一起,通过生活化的案例、亲身经验以及各种行之有效的工具,向读者展示了,如何在不委屈、不内耗的情况下,解决因意见不合、童年投射、安全感缺失、价值观差异以及内心积怨带来的冲突,拥有更亲密、更有意义的关系。
-
焦虑的孩子[爱尔兰]夏洛特·威尔逊(Charlotte Wilson)如今,“焦虑”一词越来越被我们频繁地提及,已成为社会情绪词典中的关键词之一。焦虑是我们生而为人不可避免的部分,焦虑既是一种正常现象,也是一些心理障碍的焦点。在竞争日益激烈、养育日益精细化的今日,儿童的焦虑问题也越来越引发人们的关注。心理学家、临床医生、发展科学家和神经科学家都在提出新的理解。目前对于儿童焦虑的理解存在不少争议,其中一个批评的声音认为,现今对儿童焦虑的理解是基于对成年人焦虑的理解而形成的。但其实,儿童焦虑与成年人焦虑可能有着很大的差异,而且我们对儿童的焦虑仍有许多尚未解决的疑惑。为了更准确、更好地理解儿童的焦虑,本书从以下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焦虑的精准内涵是什么??儿童的焦虑和成人的焦虑有何不同??儿童通过哪些方式表达焦虑??如何测量儿童的焦虑??什么因素影响着儿童的焦虑??儿童的焦虑与家庭养育方式有怎样的关联??随着成长,儿童青少年的焦虑会如何发展??儿童的焦虑情绪和心理问题有怎样的关系?…………本书梳理了从婴儿期到青春期,关于儿童青少年焦虑心理的诸多研究,并将一些关于儿童、青少年和成年时期焦虑的差异与相似性的关键观察进行整合,提出了对于儿童焦虑的全新的发展性理解。这些理解无疑将有助于我们真正看见孩子的焦虑,读懂孩子的焦虑,并帮助孩子更好地处理焦虑的问题。在童年时期,如果父母能够帮助孩子理解他们的世界,包括他们的情感世界,就有可能减少孩子因焦虑而出现心理障碍的可能性;在青少年时期,如果父母能够鼓励孩子去包容自己的情绪和容忍不确定性,使孩子确信焦虑没有什么大不了,并不是世界末日,那么就能培养出不焦虑的孩子。
-
农村留守儿童积极心理品质研究银小兰 朱翠英 著农村留守儿童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不可避免出现的一个群体,这一群体的健康成长和积极发展受到上至国家下至民众的普遍关注,也是广大农民安定幸福的基础。留守儿童积极心理品质是促进其良好适应社会、健康成长的积极心理能力和资源,与其自身内在环境及外部生态环境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些不同层次的环境与留守儿童积极心理品质有何关系,又如何相互作用?哪些主要生态因子对留守儿童积极心理产生影响?又有哪些具体方法能促进留守儿童积极心理的发展和提升?本书对上述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全面的研究,希望能够对关心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广大教育者、管理者以及留守儿童家长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
如何识别与应对雾霾的情绪王学义 于鲁璐 编著情绪低落、兴趣下降、精力缺乏、脑力迟钝、自罪疑病……当心,你很可能患上了抑郁症!这本心理健康手册旨在帮助大家了解并认识抑郁症,消除对于抑郁症认识的一些误区和偏差,指导患者和家属积极配合治疗,促使身体早日康复,长期回归社会,重新拥抱阳光、热爱生命。本书分为四个部分,从抑郁症的概述、诊断、治疗和康复四个方面,围绕抑郁症的发生原因、高危人群、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和康复过程中注意事项等内容,以问答的形式一一介绍。本书对于抑郁症的早期识别、早期治疗、早期康复,以及患者和家属的自我心理保健均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
克服焦虑[德]安德里亚斯·史托乐 [德]严斯·普拉格 著,杜涵 冯姗 译本书基于大量临床案例与前沿研究成果,尽可能全面地探讨人的焦虑系统,试图让每一个受到焦虑困扰的人以及他们身边的人了解焦虑是什么,它有什么益处,以及正常焦虑和病理性焦虑(即焦虑症)有什么区别。身为资深焦虑症专家,两位作者特意选取了焦虑门诊中的案例,帮助我们了解焦虑的不同类型、各自的特征和诱发原因,以及行得通的科学治疗方法,以期为改善每个人的生活质量提供帮助。
-
如何结束一段关系[美]苏珊·J.埃丽奥特(Susan J. Elliott)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我们都生活在一段段或近或远的关系中。但并非每一段关系都会持续一生。那些亲密关系的丧失,不论是与至交好友、亲密爱人还是血脉至亲,都会让我们感情受创,甚至自尊受到伤害,自我价值感降低。此时,你内心可能不断地纠结:到底出了什么问题?《如何结束一段关系》陪你走过这段伤心之旅,陪你面对其间的愤怒、内疚、焦虑、迷茫、矛盾、执着等情绪,让你不再因恐惧而否认、逃避或用不健康的方式应对,帮助你放下内心的纠结并以此为契机,盘点过往生命,梳理过往关系,学会善待自己,重塑自我形象,勇敢说“不”,活出不讨好的人生。当你运用书中提供的工具,建立起内部和外部支持系统,逐步处理悲伤后,你就可以一步步走出受困的关系模式,拿回人生的主导权。
-
心理咨询师执业之路庄晓丹你是否向往成为一名心理咨询师,却不清楚自己是否适合这个工作,以及如何进入这个行业?你是否参加过一些入门课程或培训,或刚开始从事咨询,却不知道如何提高自己才能胜任这份工作?你是否已在咨询行业工作了一段时间,却面临瓶颈,不知如何跨上新台阶?中国的心理咨询行业有着广泛需求,但有胜任力的心理咨询师却有巨大的数量缺口。资深心理咨询师庄晓丹结合丰富的个人执业经验与扎实的临床实践经验,在书中系统梳理与总结了个人经验、行业观察、同行交流等,把复杂漫长的咨询师专业发展过程剥茧抽丝,勾勒出一幅清晰、系统、可达成的咨询师发展路线图。本书将心理咨询师的成长分为学习培训、临床积累、执业发展、个人成长四大维度,讨论了丰富的咨询师切身议题,如新手焦虑、咨访关系、咨询伦理、临床耗竭、个人创伤等,覆盖了实习期、新手期到熟练期等多个阶段。本书适合四类人群:对心理咨询行业感兴趣但尚未入门的人;正在参加心理咨询课程或培训的学习者;处于执业发展初期的新手心理咨询师;处于执业发展中期,希望突破瓶颈、向更高阶段发展的心理咨询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