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学(论理学)
-
道德责任九章尚克澜 著《道德责任九章》是以道德责任为主题的、适宜初学者入门的分析伦理学专著,收入“哲学教育”丛书。全书共八章,分别为:导论、道德、道德责任和道德理由、道德责任的反实在论立场、自由意志和决定论、自由意志和认知科学、意志品质、精神疾病与精神病。作者站在道德实在论的立场之上,认为存在着客观的道德事实,并以此为道德责任的前提。行动者的道德责任会影响人们指向他的道德理由,人们根据道德理由来评价他应得什么。行动者若要对其行动负有道德责任,一方面取决于其行动是否自由。由于物理规律和我们行动的自由是相容的,所以决定论不妨碍我们拥有自由意志。更进一步,尽管认知科学最新成果表明,我们大脑的“模块”能够自主完成许多事情,不需要人有意识地参与其中;但是笔者认为,我们仍然可以自由行动,且为其负有道德责任。另一方面,行动者是否承担道德责任,还取决于他意志的品质。应受责备的恶意(病态意志)包含了对道义上极重要之物的漠视,以及对道德本身的漠然。对于更困难的情况——精神病患者而言,只有当精神疾病确实妨害了患者的行动自由,或致使他做出恶意的行为,精神疾病才能让行为者免责。《道德责任九章》不仅分析了经典的论争,回应了既有的反驳,融会了科学的前沿,更为重要的是启发读者激活自己的生活经验与道德直觉,并将其结合入哲学运思之中,从而有能力继续独立探索相关问题。
-
科技伦理研究王国豫 著《科技伦理研究》是由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复旦大学生命医学伦理研究中心主办的学术性专业辑刊。该辑刊由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王国豫教授担任主编,国内外知名学者组成学术指导委员会,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常设栏目有:生命医学伦理、大数据伦理与人工智能伦理、科技伦理与治理、科技伦理书评等。 创刊号第一辑包括生命医学伦理、大数据伦理与人工智能伦理、一般技术伦理等栏目,生命医学伦理栏目由6篇文章组成,主要探讨人类增强、精准医学等;大数据伦理与人工智能伦理栏目由5篇文章组成,主要探讨数据信任、数据伦理、数字劳动与人工智能伦理等;一般技术伦理栏目由4篇文章组成,包括能源、技术设计、技术物以及技术美学等。
-
从伦理审查到负责任研究与创新[法] 索菲亚·佩乐(Sophie Pellé) 著20世纪科学和技术剧变以及随之而来的问题和困难(气候变化、核能、转基因生物等)增加了对科学技术进步及其后果进行形式化思考的必要性。 今天,专家评估和伦理委员会不能成为理解这一进步的社会可接受性和可取性的唯一合法来源。 必须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分担责任,不仅在研究和创新项目过程中,也在社会中分担责任。 本书从道德责任的角度介绍了负责任研究与创新( RRI)的主要观点,提出不少于10种对责任理解的方式,引出哪些是积极的,并支持解释和组合多元化。从这个意义上说,本书体现了道德创新。书中分析了大量案例,提出了这一新兴领域中很少讨论的观点(当前的努力评估实践、研究的完整性问题、参与式技术评估的手段等)。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理论的不确定,但本书重新组织了科学、创新和社会之间的关系,并且做出了负责任研究与创新( RRI)的承诺。
-
责任与自由[比] 罗伯特·吉安尼(Robert Gianni) 著负责任研究与创新是一个矛盾的框架,难以概念化和应用。 一方面,研究和创新看似只遵循逻辑而无视社会问题,另一方面,责任仍然是一个模糊的概念,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加以解释。 不同的视角隐含在RRI话语中,这也使其应用变得困难,因为每个社会维度都提出了不同的实施路径。 这本书试图表明,这种对RRI的冲突理解是如何由对伦理和责任的还原解释引起的。借鉴相关的哲学文献,作者发展了一个贯穿现代的责任和自由的连贯概念,以表明我们经常采用的版本的狭隘性。 他也提出了另一种解释,将不同层次的责任与相关的自由联系起来。这促进了应对社会挑战的互补性伦理方法的分析。由此产生的框架代表了RRI 的伦理方法,进而帮助克服冲突的观点,并构建研究和创新的多层方法。
-
现代逻辑基本概念和技术翟玉章 著本书介绍了有效推理和与此相关的一系列概念(矛盾句、有效句、语句间的蕴涵关系和等价关系),这些语句层面上的概念最终都可以借助语句模式的概念加以说明。本书还介绍了检验和证明语句模式有效性的技术,特别是主要运用于真值函项模式的真值分析法和运用于一般的量化模式的纯存在式方法和奎因方法。本书纠正了一些因袭性的概念错误并给予了正确解释,如相容选言句和不相容选言句的含义,蕴涵关系和条件句之间的区别和联系,等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书花了三章的篇幅,从日常语言着手,将谓词、变项和量词这几个专业概念的来龙去脉交代得清清楚楚。本书适合用作各大院校的逻辑教材,也可供逻辑爱好者自修之用。
-
逻辑知识的本性颜中军 著本书主要围绕逻辑的基础问题、逻辑的心理主义问题、逻辑的多样性问题、演绎的证成问题、同一替换失效问题等五个难题,通过分析逻辑与知识、逻辑与心理、逻辑与语言、逻辑与实在、逻辑与认知等之间的辩证关系,试图揭示逻辑在人类语言、认知实践和知识整体中的地位与作用,回应“逻辑知识是绝对正确的吗?如何看待不同逻辑系统之间的竞争关系?逻辑推理是先验有效的吗?”等哲学争议,进而阐明逻辑知识的本性,捍卫逻辑的规范性,强调逻辑知识的动态建构性与可修正性,破除逻辑基础主义和绝对主义。
-
道德意愿及其培育研究王迎迎 著善良道德意愿是人们向往崇高道德境界、追求理想道德生活的力量之源。本书围绕“道德意愿是什么”、“道德意愿如何生成”等问题,对道德意愿的基础理论进行了创新性、系统化研究;同时聚焦道德意愿培育的现实问题,努力剖析问题成因、探寻解决之策。全书共分五部分,依次探讨了道德意愿的内涵、特征与作用,生成及影响因素;并在分析道德意愿培育问题及其成因的基础上,尝试提出了道德意愿培育的原则与方法,以及提升道德意愿培育效果的可能对策。
-
元伦理学[美] 马克·范·罗伊恩 著,张鑫毅 译《元伦理学——当代研究导论》阐述了大多数元伦理学都要处理的一系列难题,可以给高年级本科生研习元伦理学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这些难题涉及道德分歧、指称、道德认识论、形而上学和道德心理学。为了应对这些难题,研究者们发展出了诸多元伦理学立场,本书作者马克·范·罗伊恩对这些立场做了深入探讨。对于初窥元伦理学的读者,范·罗伊恩还提出并回答了一些非常基本的问题,比如:什么是元伦理学,为什么研究元伦理学,鉴于元伦理学内在地充满争议性,我们如何着手进行讨论?本书各章的末尾均列有若干思考题,可以增进对文本的理解,也可以激发进一步的讨论,并且附有评论性的拓展阅读建议。
-
模态知识论冯书怡 著模态知识论领域关注我们如何获得关于可能性和必然性的知识或辩护。在这个领域里,可设想性理论是最成熟和应用最广泛的理论。它的核心观点是:可设想性是通向可能性的认知向导。不少学者将它应用于哲学各个领域,如形而上学、心灵哲学、人工智能的讨论中。本书讨论了这些应用视域并揭示可设想性理论的应用局限:在探讨上述问题时,我们并不具有使用可设想性理论的认知条件,也无法借由该理论回答这些问题。最后,本书论证可设想性理论的应用局限会导致一个温和版本的模态怀疑论。
-
逻辑、智能与哲学杜国平 著逻辑学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的包括数学、物理学、化学等在内的七大基础性学科之一。人工智能是国家近期和未来重要的科技发展战略,而逻辑学、哲学均是人工智能重要的基础学科,为了推动并展示相关交叉学科的创新性研究成果,中国逻辑学会特创办该集刊《逻辑、智能与哲学》。集刊的主要研究论域包括逻辑、智能与哲学的交叉融合等,其基本研究方法是突出基础性、前沿性、应用性和跨学科性等,受众对象主要是逻辑学、智能科学和哲学研究者和爱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