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艺术
-
海峡两岸民间服饰艺术口述史淳晓燕 著,李豫闽 编《海峡两岸民间服饰艺术口述史/海峡两岸民间工艺口述史丛书》收录了作者采访的福建畲族、福建惠安、福建蟳埔及台湾共13位民间服饰艺人的口述内容,其中畲族6位,惠安2位,蟳埔1位,台湾4位,他们均被政府认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为了更好地呈现客观事实和还原原始信息,作者采用了以传承人第一人称口述的方式,从学艺经历、发展现状和传承创新等方面真实记录了福建畲族、福建惠安、福建蟳埔和台湾民间服饰传承人的人生经历,较为真实地呈现了民间服饰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群体的生存现状、困惑,以及他们对未来的展望。
-
四川金钱板研究钟婷婷 著巴蜀文化因其深厚的内涵和极为丰富的内容,成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因此,探索、学习和研究巴蜀文化本身就是一个不可穷尽的课题。四川金钱板是巴蜀文化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其本身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作为巴蜀历史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之一,四川金钱板以其特有的方式记载和表述着蜀地的历史事件、风云人物、历史文化、民俗风情,是非常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四川金钱板是流行于四川地区的一种半说半唱、似说似唱、吟诵性极强的板诵类民间说唱艺术形式。金钱板展示出其自身独特的艺术特征和极具魅力的文化特性——它的唱词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唱腔旋律简单质朴,表演形象生动、幽默风趣,所传唱的内容与百姓的生活非常贴近,因此成为百姓生活中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但是目前四川金钱板面临着许多严峻的问题,如传承人匮乏、当代人不了解,有些甚至对金钱板闻所未闻等。面对四川金钱板濒临失传的尴尬局面,作为四川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理论的研究工作者,笔者深感保护和传承四川金钱板是一个重要且紧迫的任务。因此,笔者选择四川金钱板作为研究的对象,希望对其所属领域、范围、理论意义、现实意义、文化价值和发展状况等有所贡献。笔者从音乐学、民俗学、社会学等视角对四川金钱板的艺术特征和文化特性做出了系统和深入的研究。《四川金钱板研究》对四川金钱板的文化艺术价值和学术价值进行了分析、梳理和总结,并对其发展进行了展望。《四川金钱板研究》共分八章:首章为金钱板的源流;第二章为金钱板的唱词特征;第三章为金钱板的音乐特征;第四章为金钱板的表演特征;第五章为金钱板的地域文化特征;第六章为金钱板的文化通俗性;第七章为金钱板的社会功用;第八章为金钱板的发展趋势。笔者希望通过对四川金钱板的艺术特征及文化特性的系统梳理和全面研究,可以让更多读者认识和了解四川金钱板,从而能够推动这门艺术的发展和传承,为保护和发展此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起到积极的作用。
-
艺术旅行漫步故宫博物院林深正如NASA所制的《献给所有向往星空的人》开篇的诘问“This world is never enough for was is?(这个世界对于你而言一直不足够,是么?)”,《艺术旅行漫步故宫博物院》企图面对的就是能给予此问肯定答案的人。对于物质世界不愿迷失,对于一食一寝的日常仍然怀有英雄梦想的人。企图穷尽人类文明,亦如追寻星空尽头,宇宙之极的人。或许我的讲述力度连抛砖引玉都难以达成,或许大家依然要早起打卡,挤公交上下班,但在阅读《艺术旅行漫步故宫博物院》之时我真诚地希望大家能听到心底的声音“Per Aspera Ad Astra(循此苦旅,以达天际)”。美国里根总统在1 986年关于“挑战者”号遇难时曾说:“那时他们正准备上路,挥手告别,挣脱大地粗鲁地束缚,去触摸上帝的脸颊,谢谢。”
-
上海师傅周祺 著,张渊 译本画册作为对本土手作记忆的梳理,从 2006 年起开始收集各种相关资料,至今,《上海师傅》是本地目前最为详尽的一册与日常传统手工相关的城市视觉读物。本书以口述记录、插画,摄影的方式,记录 30 位分布在上海 10 余个区、镇,至今还在继续工作着的手作师傅,从竹、木、草、铁、布,纸不同材质的工艺,来呈现师傅们日常生活的样貌,以及工作经验中的智慧。全书主要呈现上海师傅的工作、生活图文,还包含了几位开设店铺的师傅,对一些渐渐退出人们生活的日常器具所表达的不舍之恋,共涉及手作日常生活用品 50 余件。
-
白茆山歌的现代传承史陈泳超 著,朝戈金 编《白茆山歌的现代传承史:以“革命”为标杆》是以田野回访为主的关于一个乡镇的民歌简史。《白茆山歌的现代传承史:以“革命”为标杆》聚焦于江南一个公认的民歌之乡,在钩沉其历史的基础上,重点通过专题调查,展现新中国成立后该乡镇民歌如何在一系列重大政治思潮中发挥作用、同时自身不断被改造的过程,用以思考民间文学与主流意识形态的关系,辨析民歌自身的体用逻辑,希望对“大跃进民歌运动”的认知和评价,以及当代文学框架中如何对待民间文学等方面,提供一个完整的案例和别样的视角。民间文学素来“无史”,一些名为“中国民间文学史”的著作,其实主要是民间文学被动的“记录史”“使用史”和“改造史”,而非主体实践的“生命史”。该书努力为一个民歌乡发掘其并不遥远的现代进程,在呈现历史过程的脉络之余,更希望展示不同时期、不同人物的不同声音,从而尝试书写一部以民众自己言说为主的小区域“民歌史”。
-
北辰现代民间绘画研究田浩 著《北辰现代民间绘画研究》共六章,分别从北辰农民画的研究背景、状况、思路、难点及研究设想进行阐述,通过北辰农民画对姊妹艺术的借鉴与地方政府的带领进行概论,介绍了北辰农民画的传承与发展过程:通过探讨北辰农民画本土化设计艺术理论及农民画产业化的发展策略与方向,提供了北辰农民画的创作思路及审美取向;通过北辰农民画走进课堂的策略研究及教育中的传播与发展、教学改革及活态教学研究,拓宽了北辰农民画与基础教育相结合的思路,这是《北辰现代民间绘画研究》的亮点和重点。这也是田浩教授在研究农民画发展过程中充分利用自己的研究特长,对农民画进入美术教学进行研究分析的结果。
-
笔法记 与中晚唐画学嬗变马龙锋《《笔法记》与中晚唐画学嬗变》对作为中国绘画美学重要嬗变与转捩阶段的中晚唐在历时性的宏观视野中做了新的检视,以荆浩的《笔法记》为中心,探讨了所谓“中国古典绘画”经典美学观念的建构问题。作者认为,中国古典绘画发展早期存在着两个相互游离的本体美学观——道本体观和技本体观。中唐之前的中国画史,技本体美学观始终占据主导地位。道本体观虽然在魏晋时期已开始肇端于绘画领域,但当时的绘画在创作实践中要解决的第一性的问题仍然是形质的完成问题。以宗炳、王微等为代表的画家虽然在观念形态上确立起山水画的高标美学追求,但绘画技法与实践的滞后性同美学观念的崇高性之间有着巨大的落差,六朝晚期至中唐山水画的发展史,在美学上即表现为一部为其崇高的观念形态寻找相匹配的外在形式的历史。中晚唐以降,与“士人为官”带来的社会结构重大重构相应,审美趣味发生重大捩变,笔墨技法语言亦发展至醇熟,山水开始取代人物成为主要的表现题材,气韵开始取代形似成为主要的审美追求,水墨淡彩开始取代重彩敷色成为主要的绘画样式,遣兴寄情开始取代教化载道成为主要的创作目的,于此,以山水画为代表的中国古典绘画方从美学的观念形态真正落实为“有道有艺”的实体化形态。在此背景下,传统“画缋之事,杂五色”的理论失去了界说绘画的有效性,“画者何为”的本体命题被重新加以检视,两大本体系统则走向圆融贯通,其标志性理论文本就是荆浩的《笔法记》。该书将《笔法记》放到中晚唐画学嬗变的美学背景下作了一次新读,研究了“真” 、“韵”等重要范畴的理论内涵及其内在美学关联,创新性地阐释了荆浩的绘画美学思想。“真”贯通技、道的美学特质使绘画建基于物象与形质又能不拘滞于板结的笔墨与固定的程式,而呈现为一种随大化一气流转的生成性状态,亦即突破有限而指向无限的意境之美;对绘画的创作与鉴赏则成为一个非现成的过程性经验,乃是游乎天下之一气的至乐审美体验。
-
土家族民间美术罗彬,辛艺华 著首次全面综合地介绍土家族民间美术,从中探寻土家族民间美术中的审美形态,功能结构,符号象征意义及其文化精神,论述土家族民间美术不同样式的风格特征和表现形式。以具体翔实的图像资料向我们展示出土家族民间美术作为民族文化的代表,充分体现了土家文化的精神。本次增订,一方面对初版不足及疏漏处加以改正,同时在田野考察部分增加一个印张,使鄂西傩面研究有进一步突破。
-
河北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手工技艺传承与发展程佳 著本书首先阐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传统手工艺的发展特征和现代保护价值,然后介绍了河北省主要的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再以永清扎刻为研究对象,对扎刻技法进行了详细讲解,从理论上将扎刻技法进行了追根溯源,为深入探讨永清扎刻的抢救保护与开发利用等一系列问题提供了详细的技术资料和理论支持。尤其就开发利用永清扎刻技法作为教育课程资源提高建筑与艺术设计教育中的构成学方面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并为永清扎刻工艺美术的抢救保护与开发利用等一系列问题提出了建议和具体实施办法。 本书适合对民间艺术领域、非物质文化遗产感兴趣的读者阅读。
-
顺德马冈版画的传承与创新吴国霖暂缺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