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艺术
-
20世纪岭南潮剧音乐发展史董学民 著作为中华文明重要支脉的潮汕文化,孕育了极具特色的潮剧及音乐艺术,已有数百年的发展历史。潮剧其源于南戏,后“易语而歌”,以“土音唱南北曲”,并编演地方题材的剧目,潮剧与表演、音乐等是天然相伴生的综合性艺术。面对不同剧种、声腔的传入,20世纪新的艺术形式,潮剧始终在不断融合、变异,丰富了潮剧音乐的内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文艺工作者与潮剧老艺人整理传统剧目、创作新戏(音乐),潮剧呈现欣欣向荣的局面。“改革开放”后,一批潮剧作曲家又创作出极具代表性的古装戏以及与时俱进的现代戏,并在作曲技法上不断探索,塑造了一个个难忘的艺术形象,成为牵系海内外三千万潮汕人共同精神家园的重要纽带。
-
有版有眼乔莉版画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现在,版画的媒材从木板、石板到铜板,再到丝网,种类繁多,形式各异,人们用制版转印的方式传播优秀的文化艺术,让更多人感受到版画艺术的魅力。儿童学习版画,知识与技能的获得同等重要。除了要有耐心、恒心和毅力,还要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些品质能够帮助孩子们快速建立学习版画的信心与兴趣,也有助于养成良好的习惯,培养动手能力,提高审美情趣,更能传承版画艺术。本书的作者从事儿童美术教育多年,尤其擅长儿童版画教学,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培养了无数具备版画特长的学生。作者将多年的版画教学经验进行了系统的总结,结合儿童身心发展特点,编写了这本儿童版画学习课程,内容从易到难、循序渐进,讲解深入浅出,是她认真执教、倾心育人的结晶。更为难得的是,书中的儿童版画,包括所有的作品步骤图、展示图,都是由学生们完成的。从这些作品中不难看出,学生们在学习版画的过程中迸发了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让人惊喜不断的创作力,有“版”有眼,朴拙自然。
-
画鸟话鸟陈喜庆 著这是作者继《画鱼·话鱼》后创作的又一本画集。百幅画作画鸟,百篇文章写鸟,画文并茂,妙趣横生。笔墨之间,抒写鸟之趣、鸟之情、鸟之用、鸟之理、鸟之友。赏读之间,知识性、趣味性、哲理性跃然纸上。
-
卷香风十里珠帘刘永华 著王国维《宋元戏曲史》把戏剧起源定于宋代。王力《曲律学》指出,单就诗的本质来说,曲实在就是词的一种。因而,曲是中国源远流长的诵诗传统的一部分,与现代戏剧不属于同一范畴。 曲有几个显著特征:一、音乐形式,使用传统曲牌;二、文学形式,为诗歌样式;三、内容,选择传统社会所关注的题材;四、语言,为近代汉语的词汇、语音、语法和表义系统。 本书精选了部分小令、套数、戏曲片段共百余首,以反映曲的面貌和精髓。 作者对所选曲辞加以注解,疏通字面,揭示曲辞语言表达系统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对其文学特点和思想内涵加以评析。本书适合中小学生课外阅读,也适合广大曲辞爱好者阅读。
-
扎染新世界朱辛伟 著本书主要以扎染的基本知识为起点,以拓展和创新为方向,通过分步骤的图文方法讲解与传授,力求让读者由浅入深、由小到大、由简到繁地来认识和掌握扎染从基本技法到开发成熟完善产品的过程。分步骤详解,为读者提供一系列可以进行体验与实践的操作过程,既是为了便于读者掌握这种特殊的手工艺,也是为了让更多人能把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来、传播出去。
-
观物取象胡继宁 著本论著围绕中国本原哲学体系下的葫芦崇拜及图示研究展开。作者通过大范围考察西北地区伏羲文化和葫芦崇拜的文化遗存,西南地区诸如彝族罗罗支系的“葫芦”与“虎”合一的远古文化信仰,并结合考古出土的文物、古籍文献及神话传说进行研究,比较清楚地掌握了中华民族葫芦崇拜的形成来源、发展脉络及深厚的哲学内涵。《观物取象(中国本原哲学体系的葫芦崇拜及图示研究)》的写作与出版,是对中国文化精神的溯源和复兴,将对激活和弘扬中国民族文化精华的发展提供重要理论支持。
-
日本民艺图鉴[日] 日本民艺馆 著,徐一然 译“民艺”是由柳宗悦首先提出的一种新的美学概念,他所颂扬的“正常之美”“健康之美”,是一种超越创作者自我意识和行动、朴素、不刻意修饰、倾注了爱的美。这本书是日本民艺馆创立80周年纪念巡回展“民艺的日本:柳宗悦与《日本手工艺》之旅”的正式记录。柳宗悦20世纪20—40年代日本全国各地和东亚地区进行了约20年的研究,用自己的审美眼光进行收藏,包含陶器、染料、纺织品、涂料、手工纸、家具等。本书从北海道的阿伊努宝剑开始,按照从东北到西南的顺序介绍了155件作品。除了欣赏精美的艺术品,柳宗悦为首的日本民艺学者,也提出了对手工艺与现代化这对矛盾的精湛思考。
-
手艺辽宁梁海燕 编辽宁省文化艺术研究院拍摄的系列记录片《手艺辽宁》,记录了辽宁省内有代表性的传统技艺。本书选取其中有故事性的技艺,通过图片与文字的呈现,记录了传统技艺,弘扬了辽宁博大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
回望手艺[日] 盐野米松 著,张含笑 译“通过一件物品来传达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才是手艺的终极意义,无关精美。” 那些曾活跃于“手工业时代”中的工匠们,他们的伦理道德观与职业观,在今天能否找到新的栖身之处? 作为日本采写第一人,盐野米松走访日本各地30余年,采访和记录了300多位日本传统手艺人,用手艺人自己的语言书写他们的生活和技艺。他的《留住手艺》在日本出版后反响强烈,人们开始重新关注那些即将消失于工业化浪潮中的传统手艺。 本书延续了《留住手艺》和《留住手艺Ⅱ》的视角与精华,除了采访记录手艺人的日常之外,更进一步深入探究手工艺品材料的困境、手艺曾如何通过师徒制度传承、新时代的传承制度等内容,以不同视角记录了日本手工艺的时代变迁,深度分析了传统手工艺消失的内在原因。 本书是盐野米松在数十年采访手艺人后,对日本传统手工艺和“人”与“物”关系的思考。虽然手工艺时代不可挽回地结束了,但盐野米松通过《留住手艺》与《回望手艺》的记录与出版,在消费主义盛行的今天,试图帮助我们找回原初的幸福。
-
刃上人生[日] 盐野米松 著,刘睿琳 译本书是日本著名作家盐野米松继《树之生命木之心》后的又一新作,这次他采写的主角是日本刀匠——宫入小左卫门行平。 “没有哪个日本人不认识日本刀。”作为日本代表性文化符号,《菊与刀》《杀死比尔》《银魂》……从浮世绘到古神话,从学术著作到经典影视动漫,日本刀在日本文化乃至世界文化中的地位都非同寻常。 为什么电影里的武士们无论怎样翻腾,刀都不会从佩绳上掉下?从这个小小的疑惑出发,盐野米松历经数年,一路采写:日本刀究竟是怎么制造出来的?刀匠们是一群怎样的人?他们每天过着怎样的生活?他还采写了围绕日本刀制造的其他匠人:研磨师,鞘师,漆匠,银匠,柄卷师…… 一把日本刀,凝聚着各式各样工匠的传统技艺。而他们的故事,鲜有人知。在本书中,盐野米松采用口述纪实的方式,用手艺人自己的语言,记录6位日本匠人的造刀生涯,展现刀匠们极具魅力的个性与经历,呈现传统匠人工作风貌与日本时代变迁之景。 除此之外,本书还配有百余幅插图,详尽记录了日本刀锻造技艺,展现日本刀制造的“美”“哲理”与“技术”,全方位揭开日本刀的神秘面纱,为读者构建出完整的日本刀知识结构,帮助读者走进日本刀的艺术世界。 再一次致敬在“顺流而下的时代里逆流而上”的勇气与专注、缓慢与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