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理论
-
艺术是什么聂圣哲 著本书从艺术的本质特征出发,在哲学层面对艺术感、艺术创作规律及人们欣赏艺术的情感走向做了深入的剖析,分析了艺术感觉的形成条件,对艺术创作的过程及艺术创作的工具进行了分类,还对艺术作品的主要特性进行了视角独特的论述。本书基本上从哲学层面回答了什么是艺术的问题,以平实、质朴的语言深入浅出地剖析了艺术的一般规律,因此提出了艺术研究的一系列全新的概念与方法,是对艺术及艺术创作认识的一次飞跃。
-
向美而行鲍媛媛,徐斌 著本书以西部县域宜宾市翠屏区为例,展开调查研究,对区域艺术教育存在问题及成因进行分析,区域艺术教育均衡管理机制和发展策略进行梳理,重点介绍了区域艺术教育的开展和考核评价机制方面的特色与成果,同时在附录中以主流媒体的报道和典型案例进行印证。十年实践、十年探索,用文字记录翠屏区艺术教育的心路历程和高光时刻,为中国西部美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提供一份可复制和推广的翠屏范式。
-
解读者的逻辑陈彦青本书试图从艺术解读者的逻辑以及艺术符号学意指系统的角度出发,寻求一种艺术分析的可能和方法,这种方法也事关艺术符号的生产行为。作者以理论推演结合案例分析的方式,对其所构想、提出的“艺术符号三级意指系统”的符号分析理论进行了具体、深入的可行性论证,并进行了层级建构。全书分为三个互相嵌接的理论结构,并展开为五个章节。个理论结构主要分析讨论了面对艺术对象时观者获得初感知的各种可能;第二个理论结构以个理论结构为基础,进而讨论艺术家在艺术行为中的艺术生产逻辑,即对艺术编码的判断、设计、选择,以及对观者解码行为的判断、分析。第三个理论结构从艺术解释本身的角度出发,讨论了不同关系作用下艺术行为解读者的解读逻辑,即艺术行为符号分析终解释项的系统表现。本书的研究,在丰富了艺术符号意指系统解释理论和方法的同时为艺术符号的生产提供了方法上的、科学的指导。
-
有意味的造型尚辉本书为艺术理论研究的学术专著。本书主要从四个方面(造型的意味、史诗的重建、现代性命题、在场与见证)对近年来我国美术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书中涉及的领域有艺术与社会的关系、中西方现代与当代艺术的性质与特征、中国艺术发展的困境与矛盾等方面。作者尚辉,现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理论委员会主任,《美术》杂志社长兼主编、编审,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先后出版《松江画派研究》《20世纪,一个民族的审美视野》《构建·尚辉美术研究与批评文集》等专著,先后荣获首届全国青年图书奖、第八届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一等奖、第二届中国美术奖·理论评论奖一等奖、2019年度“中国好书”和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多年以来他一直致力于美术理论与美术批评的研究工作,这些美术理论与批评内容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快速发展中的中国十年间美术思想、方法和立场。本书研究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翔实,有一定的创新性,对于研究当代美术理论和批评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国内外学者研究造型艺术将大有裨益。
-
中国现代设计先驱连冕 著郑可是新中国首批重要的设计家、雕塑家、教育家、画家之一。现代主义设计和美术在东方的积极传播者、开拓者,为中国现代工艺美术、设计及相关事业的长足发展作出过重大贡献。本书内容极为翔实、丰富,除前后的序、跋、目录、索引、缀辑等,正文核心部分的专册、文词、报告和讲话四个板块,搜集、整编郑可个人文字 48 篇、册,含共同编译 1 篇。同时内中穿插了 34 则从民国时期至新中国时期的辅助篇章,作为参考文献资料。时间由 1934 年跨越至 1985 年,涵盖了郑可自法兰西学成归国后,约半个世纪职业生涯里几乎所有重要历史阶段。缀辑部分择取其他作者所撰写、采访且较具文献研究价值的 18 篇文章,作为辅助研究材料。为令本书更加丰满,作者还全面整理了4套听课笔记,配有160余张经重新电子化制作的插图。本书共附有插图425幅,其中三四十幅历史照片从未公开。历经几年的修改增补,最终成书70万字,全书内容丰满、扎实、周密、考索有据,图文并茂,很多内容都是第一手资料,全面地展现了郑可先生在中国现代设计学科创建与发展过程中所做出的卓越贡献。
-
艺术临界彭锋 著本书收入彭锋教授曾发表于《文艺研究》的四篇论文《从“艺术”到“艺术界”——艺术的赋魅与祛魅》《艺术的终结与禅》《艺术与真实——从徐冰的〈蜻蜓之眼〉说开去》《走出艺术批评的危机》,以及作者自序,并有编者导言。本书主要呈现彭锋教授近十年在艺术理论领域的探索。
-
原始艺术莱昂哈德·亚当本书篇幅不长,英文1940年版有18章,1949年修订版成20章,附有上百幅插图。前8章围绕原始艺术的概念展开论述,第9至16章对全球原始艺术作了概览,涉及内容甚为丰富,第17至20章涉及原始艺术与欧洲艺术的互动、博物馆和赝品等问题。书中广阔的视野、翔实的材料、敏锐的分析和精彩的论断,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至今仍值得我们重视。
-
西方现代美术思潮邵大箴 著“要走自己的路”这是20世纪以来中国艺术家一直在追求的目标。我们尊敬的前贤们,如徐悲鸿、林风眠、刘海粟等,他们的创作理念和方法有别,对待传统和外国具体的思潮、派别的态度也有差异,但在中国美术“要走自己的路”这个大目标上似乎没有截然不同的观点。这就是说,大目标相同,怎样的走法不尽相同,未来的理想景象也各有不同的蓝图。用现在的话说,不论在走法上和未来愿景上,都要坚持观念的多元和样貌的多样。中国艺术之路是一条无限宽广之路,一切有益的艺术探索均应包容在这条康庄大道之中。在“走自己的路”大方向下的艺术创作的基本要求,是面向人生、面向现实,承接传统文脉而又有开阔的胸襟,敢于和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的营养。其实,综观古今中外各民族文艺史,凡是能在历史长河中留有一席位置的,必然是基于本民族的历史和客观现实从内心发出的声音,外来文化只是起了参考和借镜的作用。当然,异域的外来文化的接纳和吸收从来不是一帆风顺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这中间有个识别和试验过程,走弯路是少不了的。因此,人们应该允许和宽容探索与试验的失败。
-
春华秋实 一百位艺术家和他们的画作唐斌 著100位才华横溢的青年学子,100件不忘初心的优秀作品,100组异彩纷呈的局部解析。《春华秋实 100位艺术家和他们的画作》是首部中央美术学院优秀毕业作品的洋尽解析与评论,跟随中国博物馆学界学术奖项“全国博物馆学优秀学术成果”获得者唐斌老师一起赏读作品和作品背后的故事。
-
古诗词独唱曲三十八首戴于吾 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而中国传统诗词是华夏五千年灿烂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诗词文化是文学教育、美学教育、人格教育、道德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优秀范本,因此,借助经典诗词来增长文化素养、生活智慧和丰富人生经历,成为历来文艺工作者坚守的初心和使命,而利用歌曲的形式来传播传统诗词文化更是一种优美而理想的文艺创作形式。把传统诗词以清新优雅的音乐形式唱出来,融汇传统诗词和现代音乐的通道,不仅能呈现诗词之美,也能演绎音乐之美;既对人晓之以理,又使人动之以情。因此欣赏古诗词歌曲,就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传统诗词的方法,也成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舞台艺术形式。让我们学习古诗词,咏唱古诗词歌曲吧!从歌声中领略古典音韵之美,在诗词里体验先贤的别样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