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作品集
-
蝇王威廉·戈尔丁 著,龚志成 译《蝇王》是诺奖得主威廉??戈尔丁重要的代表作,这部小说借孩童之天真来探讨人性之恶这一严肃主题。故事发生于想象中的第三次世界大战(未来的核战争),一群六至十二岁的英国男孩在撤退途中因飞机失事困于一座荒岛,起先尚能和睦相处,随着恶的本性萌发膨胀,人性中潜伏的兽性战胜了人性,他们互相残杀,重现了使他们落到这种处境的历史的全过程,将荒岛乐园变成人间屠场。作者将抽象的哲理命题具体化,让读者通过阅读引人入胜的故事和激动人心的争斗场面来加以体悟,人物、场景、故事、意象等等都深具象征意味。这部小说由此被公认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文学巨著之一。
-
三国演义[明] 罗贯中,石麟考释 著清人章学诚评《三国演义》“七分实事,三分虚构”,究竟哪些为实,哪些为虚?石麟教授依据《三国志》《后汉书》《资治通鉴》等数十种文献,钩沉索隐,详加考据,对《三国演义》中的人物、事件等进行细致准确的考证,厘清了历史的真实与艺术的虚构。本书采取分栏批注的形式,对《三国演义》正文中需加考证的部分予以标注,并直接在侧栏考证分析,眉目清晰,方便阅读,主要面向喜爱古典小说和历史读物的读者群体,也可以作为相关研究者的参考书目,是一本适应当下需求的全新的《三国演义》批注本。书中另附陈文新教授国家精品视频课《历史的三国与“演义”的三国》,在经典中寻找历史,在历史中感受经典。
-
乌云的银边柏代华 著本书稿收录的这些随笔以游记为主,是作者10余年旅行的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文章基本都在《环球博览》《新民周刊》等媒体、杂志上公开发布、刊登过。形式为散文、随笔,书稿约15万字,80余篇。篇幅长短不一,文章大部分在一千至一千五字左右。文章内容多为作者的旅途中的所见所思,着重写人叙事,意在分享旅途善人趣事,借以传达宽容、理性、向善的意旨。正如本书作者在“自序”中所言,文中的文字“不宣扬主义,不鼓吹观点,与政治无涉,只是些所见所思。断断续续留下的文字有些还算风趣,不少难掩粗鄙,自忖尚能供人闲时消遣。无意间却发现,这些记述竟然多为偶遇的好人,即便撞上不快之事也大多泰然处之。随着年长,人的性情显然也会日渐宽容,不像年少气盛时,常怀怨愤还自以为一腔正义,仿佛一抬头便是满眼的乌云。感慨之余想起一句英文谚语:每一片乌云都镶着一道银边。那一道道熠熠生辉的银边既悦目也暖心,不仅更吸引人的目光,也让人感悟到乌云后面便是灿烂的太阳。这些好人好事其实就像乌云的银边。于是拿来做了书名,添上一丝暖意。”
-
湘行散记沈从文 著本书为沈从文的散文精品,包括《湘行书简》《湘行散记》《湘西》三部分,构建了一个立体复杂的湘西世界。展示湘西原生态的自然景致、风俗民情、原始遗迹等,表现时代巨变下湘西文化的危机处境;再现湘西人民尤其是下层人民的各色生命形态,表达作者悲悯、关爱等人文主义情怀。加之澄澈明净的语言、开放高超的叙事技巧、朴素真挚的情感,为读者构建出独特的湘西景观,缓缓道出作者对故土的深情眷恋与诗意忧思。
-
文学课胡利奥•科塔萨尔 著,林叶青 译一九八〇年,科塔萨尔受邀前往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一门为期两个月的文学课。本书由当时作家所做八场讲座的录音转写而成。天性顽皮的他和学生“合伙”做起了游戏,要将文学讲得趣味十足、与生活现实息息相关。十三个小时的座谈内容揭示了科塔萨尔的写作秘密:对幻想故事的解读,文学中的音乐性、幽默感、游戏性,幻想与现实主义,对自己作品和创作之路的分析……科塔萨尔再一次施展魔力,将文学课也变成一场郑重其事的游戏。《文学课》是一个邀请,伟大的作家科塔萨尔郑重地邀请您参与其中。
-
这才是我说的鲁迅 著《这才是我说的》是鲁迅先生作品的精选集,选取杂文、散文、小说、书信、日记、诗歌等共42篇作品,每一篇都让读者对鲁迅这位“表里不一”的大先生有更具体的认识。 虽然鲁迅先生已经被网友们封为互联网“梗王”,但有很多梗并非鲁迅所言。《这才是我说的》一书中,每字每句包括标点符号都出自鲁迅原文。其中《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狗·猫·鼠》等我们曾被要求背诵的名篇,重读会有新的收获;《我的失恋》《我要骗人》《论“他妈的!”》体验大先生逐渐暴躁的小情绪,还有多篇从日记中精摘出来的微观探寻:鲁迅无事时日记走极简风,有事就买糖给生活加点甜;与许广平书信往来的《两地书》选篇将犀利哥的铁汉柔情暴露无遗。 在众多鲁迅作品集中,这本《这才是我说的》可能是极易见字识人并且能对作者做出全面认识的一本。享受觉醒年代的恢宏乐章里,长期被我们忽略或听而不闻的小音符,重新认识趣味、情商、审美都在线的鲁迅先生!
-
中国文学译介与传播模式研究汪宝荣 著本书从社会翻译学理论视角,以鲁迅、莫言、余华小说英译为个案,尝试考察五种重要译介与传播模式的运作机制,并讨论其对中国文学“走出去”的启示意义。本书以中国现当代小说英译与传播为考察中心,聚焦于鲁迅、莫言、余华作品。本书主体由八章构成。前三章阐明本课题研究的背景、采用的理论框架、研究方法及分析模式;后五章是基于个案分析的译介与传播模式专题研究。
-
译艺与译道肖维青 著本书一共收录了对内地和港澳地区的24位翻译教授的访谈,所有的访谈基本涵盖四个方面——译者人生、教学实践、翻译思辨与行业展望,多数访谈稿包含具体的课堂复现和精彩的人生故事。即使平易的语言也挡不住这些翻译教授的人格魅力和师道风采,哪怕只是通过记录语言的文字,我们也仿佛能够听到他们朗朗的笑声,感受到他们儒雅的风度。虽然他们来自不同地区的不同高校,人生经历也迥然不同,但是他们给听众和读者留下的关于教学的真知灼见、关于实践的金玉良言居然有太多的相似之处!
-
鲁迅年谱黄乔生 著鲁迅的相关资料庞杂,如何删繁就简,才是本谱的编纂难点。作者通过对大量的珍贵史料的整理研究,将鲁迅的活动、言论、著作和影响,用简练的语言总结,按时间顺序整理成谱,相关事件前后互现。希望对鲁迅研究者、鲁迅著作的读者有所帮助。
-
泰山挑山工纪事冯骥才 著著名作家冯骥才的经典散文《挑山工》,自1983年入选全国高中语文课本、小学语文课本后,每年都有一两千万学生品读,至今累计超过六亿人。 冯骥才的《挑山工》、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杨朔的《泰山极顶》、姚鼐的《登泰山记》,被誉为泰山四大散文名篇。 散文名篇《挑山工》原为两节,选入学生语文课本时节选了第二部分。此次,《挑山工》全文在 《泰山挑山工纪事》中倾情呈现。 这是一本作家与泰山结下情缘的书,更是一本写泰山挑山工历史的书。挑山工扁担上挑着悠悠岁月,挑着生活重担,更挑着人生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