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作品集
-
原来如此的故事[英] 吉卜林 著,曹明伦 编译本丛书选取世界各国各语种*具经典性和代表性的文学名著(如《简??爱》《双城记》《老人与海》等),同时选择翻译质量最好且获得社会各界和学术界共同认可的译者译本(如朱生豪、张谷若、吴钧燮、郑振铎、曹明伦等),兼顾学术的系统性、文学史的全面均衡和适应当代读者的可读性。本丛书为开放丛书,积累延续出版。 《原来如此的故事》是英国首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吉卜林的经典儿童文学作品,深受儿童读者喜爱。吉卜林(Rudyard Kipling,1865-1936),著名英国作家、诗人,1907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为“他的作品以观察入微、思想新颖、气势雄浑和叙述卓越见长”。其杰出的叙事与高超的文学性备受后世推崇,对世界文学影响深远。曹明伦译本,语言流畅,忠实原文,是目前本书的上佳译本。
-
巴黎的忧郁[法] 夏尔·波德莱尔 著,郭宏安 译1902年,商务印书馆筹组编译所之初,即广邀名家,如梁启超、林纾等,翻译出版外国文学名著,风靡一时;其后策划多种文学翻译系列丛书,如“说部丛书”“林译小说丛书”“世界文学名著”“英汉对照名家小说选”等,接踵刊行,影响甚巨。从此,文学翻译成为商务印书馆不可或缺的出版方向,百余年来,未尝间断。2021年,正值“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出版40周年之际,商务印书馆规划出版“汉译世界文学名著丛书”,赓续传统,立足当下,面向未来,为读者系统提供世界文学佳作。本丛书的出版主旨,大凡有三:一是不论作品所出的民族、区域、国家、语言,不论体裁所属之诗歌、小说、戏剧、散文、传记,只要是历史上确有定评的经典,皆在本丛书收录之列,力求名作无遗,诸体皆备;二是不论译者的背景、资历、出身、年龄,只要其翻译质量合乎商务印书馆要求,皆在本丛书收录之列,力求译笔精当,抉发文心;三是不论需要何种付出,商务印书馆必以一贯之定力与努力,长期经营,积以时日,力求成就一套完整呈现世界文学经典全貌的汉译精品丛书。我们衷心期待各界朋友推荐佳作,携稿来归,批评指教,共襄盛举。 《巴黎的忧郁》又名《小散文诗》,共收集作者陆续在各杂志发表的50篇散文诗作品编辑成册。这些散文诗既有小故事与叙事诗,也有人物对话和景物描写。此版本的《巴黎的忧郁》中还收录了波德莱尔的散文代表作之一《私人日记》。《巴黎的忧郁》是法国著名诗人波德莱尔对散文诗这一在当时还尚未成为独立文体的新的文学形式的尝试与完善。波德莱尔自己则这样评价《巴黎的忧郁》:“这还是《恶之花》,但更自由、细腻、辛辣。”
-
写作常谈叶圣陶 著本书遴选叶圣陶先生谈写作的文章二十余篇,其中绝大多数写于上世纪前叶。作者以其深厚的生活和文学功底现身说法,从日常阅读、生活经验的点滴积累以及人生观、世界观的养成,到叙事、写景、抒情、反衬等技巧的训练,一篇文章如何开头结尾,如何运用想象与联想,如何锤炼语言和训练语感,如何从前人及现代经典作家鲁迅、徐志摩、朱自清、顾颉刚等人的笔下汲取营养,乃至最终形成个人的文风及艺术性,如此等等,叶老均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提高的方案。正如书中所言,文章写作亦如人生修炼,一蹴而就的秘诀是没有的;倘若认定目标,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则又是人人都可办到的。
-
雨果诗选[法] 雨果 著,程曾厚 译从欧洲文学史看,体现一个国家文学高成就的民族作家,主要是诗人。古希腊有盲诗人荷马(《伊利亚特》和《奥德赛》成书于公元前8世纪),意大利有《神曲》的作者但丁,葡萄牙是卡蒙斯,英国是莎士比亚,德国是歌德,俄国可以是普希金。代表法兰西文学的作家呢?当然是维克多·雨果。雨果是离我们最近的民族诗人。雨果身后,法国的诗歌,西方的诗歌,开始进入现代的范畴了。雨果的一生是漫长的一生。雨果是多才多艺的作家,他对戏剧、小说和诗歌都有巨大的贡献。而雨果这位天才的作家,首先是一位天才的诗人。雨果一生的创作周期很长,首先是他作为诗人的创作周期很长。
-
亚瑟王之死[英] 托马斯·马洛礼 著,黄素封 译《亚瑟王之死》(Le Morte Darthur)是欧洲骑士文学中的一朵奇葩,其内容在西方流传之广仅次于《**》和莎士比亚作品。它讲述了著名的不列颠国王亚瑟及其圆桌骑士的传奇故事和追寻圣杯的英雄壮举。字里行间充满了冒险、传奇、各种奇迹和精彩的打斗场面。令人爱不释手的是骑士与贵妇人之间惊世骇俗的爱情描写。《亚瑟王之死》影响了厚实的很多佳作,并成为好莱坞大片《亚瑟王》的经典蓝本,电影后面的种种故事细节、那些转瞬即逝的精彩镜头都能在这部作品中找到源头。天才画家比亚兹莱为此书专门做了插图,此插图也成为了艺术经典。
-
还乡[英] 托马斯·哈代 著,张谷若 译《还乡》发表于一八七八年,是托马斯·哈代(1840-1928)创作中期的重要成果。哈代这位英国十九世纪末期的大小说家和二十世纪初期的大诗人,久已为我国读者所熟悉和欣赏,他的小说和诗歌代表作,如《德伯家的苔丝》《无名的裘德》《还乡》《卡斯特桥市长》《三怪客》《列王》等,从本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就通过中译本陆续介绍到了我国。哈代在他的创作生涯中,自觉地奉行文学“反映人生,暴露人生,批判人生”的主张;同时又自觉地探寻艺术上的不断创新。小说取名《还乡》,主要是以男主人公回归故乡为契机开展情节,但是女主人公游苔莎却是作家着墨更多的人物。由于她对繁华世界梦寐以求,由于她对爱情婚姻朝秦暮楚,通常总被视为轻浮虚荣女子的典型,更有研究者将她与法国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1857)的女主人公互作类比,其实游苔莎的形象内涵并非仅仅限于轻浮虚荣,追求淫乐,她比爱玛·包法利富有多得多的哲理、诗意和纯净之美,也比哈代的其他大多数女性形象更为深沉浑厚。她美丽聪颖,富有艺术气质,特立独行,勇于冒险和追求,同时又深怀运蹇命乖、遇人不淑的忧思和哀怨。荒原人视她为女巫,姚伯太太称她为坏女人,连克林·姚伯这样的“先进青年”也以局限的眼光褒贬她。但是哈代却对她少有道德批判,他将她塑造得明艳夺目,像女神般尊贵超凡。与利他、克己、圣者型的姚伯相比,游苔莎是利己、享乐的,是一尊具有凡人七情六欲的异教女神。哈代赋予她“现代人”的烦恼、叛逆与追求。通过游苔莎,哈代试图表现一种处于他的时代,但却近似二十世纪现代人的雏形,表现他们对未来的向往、追求、困惑和希望的幻灭。哈代在其他小说中塑造的裘德和淑·布莱德赫(《无名的裘德》)、苔丝·德北和安玑·克莱(《德伯家的苔丝》),甚至喜剧小说主人公波拉·帕鲁(《冷淡女子》)、埃赛贝妲(《贝妲的婚事》)、圣克利夫·斯维森(《塔中恋人》)等,都程度不同地带有现代人雏形的特征。
-
译艺与译道肖维青 著本书一共收录了对内地和港澳地区的24位翻译教授的访谈,所有的访谈基本涵盖四个方面——译者人生、教学实践、翻译思辨与行业展望,多数访谈稿包含具体的课堂复现和精彩的人生故事。即使平易的语言也挡不住这些翻译教授的人格魅力和师道风采,哪怕只是通过记录语言的文字,我们也仿佛能够听到他们朗朗的笑声,感受到他们儒雅的风度。虽然他们来自不同地区的不同高校,人生经历也迥然不同,但是他们给听众和读者留下的关于教学的真知灼见、关于实践的金玉良言居然有太多的相似之处!
-
三国演义[明] 罗贯中,石麟考释 著清人章学诚评《三国演义》“七分实事,三分虚构”,究竟哪些为实,哪些为虚?石麟教授依据《三国志》《后汉书》《资治通鉴》等数十种文献,钩沉索隐,详加考据,对《三国演义》中的人物、事件等进行细致准确的考证,厘清了历史的真实与艺术的虚构。本书采取分栏批注的形式,对《三国演义》正文中需加考证的部分予以标注,并直接在侧栏考证分析,眉目清晰,方便阅读,主要面向喜爱古典小说和历史读物的读者群体,也可以作为相关研究者的参考书目,是一本适应当下需求的全新的《三国演义》批注本。书中另附陈文新教授国家精品视频课《历史的三国与“演义”的三国》,在经典中寻找历史,在历史中感受经典。
-
江苏文学经典英译主体研究许多 著关于图书的选择标准,“江苏传世名著”要求必须是由江苏籍(或寓居江苏)的作者撰写或编著的,内容以江苏为主题(背景)的,以及在江苏编著的图书或在江苏首次刻印或出版的图书。在这一百部图书中,既有《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这样耳熟能详的文学经典,也包括了《说文解字注》《古文尚书疏证》《经典释文》这样的学术经典。这些入选书目对江苏文化的传播与推广有着重要的意义与价值。2016年,“江苏文脉整理与研究工程”也正式启动。相较于“江苏传世名著”,“江苏文脉整理与研究工程”规模更大。该工程希望用十年左右的时间,编辑出版3000册左右的“江苏文库”,分为书目、文献、精华、史料、方志和研究等六编。2018年,该文库已经推出首批成果86册。2019年,第二批成果182册也已经出版发行。其中,莫砺锋主编的“江苏文库·精华编”最为引入关注。精华编包含100—200册具有代表性、对国内外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江苏籍学人文化学术成果。目前已经出版的《说文解字注》《范仲淹集》《老残游记》《文心雕龙》等,无一不是江苏文脉中的翘楚。这一系列文化工程都说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和意义。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工程在对江苏文化作品的界定上,都有各自不尽相同的标准。本书将对江苏文学经典的英译主体进行研究。
-
登山物语郭净 著1991年1月,在云南、西藏交界的卡瓦格博雪山,发生了一场震惊中国与日本的“梅里山难”,是目前人类登山史上的第二大山难。因当日参与登顶计划的十七名成员全员殒命冰峰,山难真相至今无解。 作者郭净自1998年起持续关注山难事件。书中,作者结合自己十几年田野调查中对登山幸存者、遇难者家属、地方山民等的采访,以及各界研究“梅里山难”的资料,对事件进行深入分析,最大程度地还原了山难全貌。相较于客观事实,作者更注重经历者的个人体验。书中,“登山者”“山民”“冰川本身”“登山爱好者”“遇难者家属”等均被倾听、记录。通过对身处不同文化下人们对同一事件认知的理解,文化与文化获得沟通的可能。 作者期望通过对这场山难的研究,能够探寻人与自然、文化与文化之间冲突和沟通的秘密,追问自由旅行的意义和它带来的后果。并借此努力,去撞击阻碍人们相互理解的顽石;以尊重事实的叙述,告慰那些被雪山收留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