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
-
汉字百话[日]白川静著 郑威译汉学家白川静渔经猎史,融合了对神话、考古、民俗、训读细节的敏锐观察,捕捉每个文字构件所隐含的象征意义,并援引《诗经》《礼记》《周易》《楚辞》与日本《万叶集》《古事纪》等经典,对甲骨文、金文进行了独到的解析。全书由十部分构成,每部分包含十个专题,共计一百个专题,是以名为《汉字百话》。作者辟出专章来探讨汉字存在的意义、汉字的形式之美,以及汉字所产生的影响,尤其是对日本的重要影响。作者对汉字的热爱与钻研,对汉字文化的倡导与支持,对中国本土的汉字学研究也有着独特的借鉴意义。
-
《文心雕龙》的写作学戚良德 主编;王万洪 著本书第一次从写作学角度阐述《文心雕龙》立体、精深的写作理论,从《文心雕龙》的组织结构和理论体系出发,实事求是地在原著内证中寻找坚实的证据,以还原《文心雕龙》写作学著作之真面目。本书认为,《文心雕龙》以宏大的宇宙意识和厚重的人文意识为写作出发点,其写作学理论包含了写作生成机制论 、写作思维论、写作风格论、写作技法论、写作状态论、写作发展史、写作文化论 等内容,是中国古代结构体系最严密、理论成就最高的写作学名著。
-
中国古典诗歌创作论鲍思陶本书共分诗歌体式、声律论、诗歌意境、用典论、鉴赏论五个部分,从格律到意境全面阐述如何写作古典诗歌,是较为全面和实用的古典诗歌创作教程。前两章梳理了中国古典诗歌类型和来龙去脉,以及诗歌创作的具体方法,解决如何写诗的问题;后三章则主要是从美学角度,解决如何写好诗的问题。最为难能可贵的是,书中纠正了此前许多有关诗歌格律著作的不妥或者不准确的说法,比如“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孤平”“半拗”“三仄尾”等诗歌创作者有所疑惑的问题。
-
文学纪念碑 陀思妥耶夫斯基讲稿(美)约瑟夫·弗兰克 著,糜绪洋 译约瑟夫·弗兰克 (1918-2013) 可能是他这个时代无出其右的陀思妥耶夫斯基传记作者、研究者和评论家。他在斯坦福大学就这位俄罗斯小说家的主要作品开设了讲座,而其从未发表过的讲稿则为这些文学史上赫赫有名的伟大杰作提供了无可替代、简单易懂的入门导言。本书首次呈现了这些富有启发性的讲稿,它首先介绍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生平和他受到的文学影响,然后探索了他广博的作家生涯一一从《穷人》《分身》《死屋手记》到《地下室手记》《罪与罚》《白痴》和《卡拉马佐夫兄弟》。本书以讲谈风格写就,将文学分析与文化史相结合,从而将小说及其关键人物、场景置于丰富的背景之中。这本了不起的著作将约瑟夫·弗兰克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生平与著作的理解与认识带给新一代的读者,将会吸引所有欲求了解陀思妥耶夫斯基及其时代的人。
-
在时空机器中旅行西格弗里德-齐林斯基(Siegfried Zielinski)“全球视野下的当代媒介理论”系列丛书由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李麟学、传播系系主任王鑫、学术发展部副主任丁凡担任主编,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和外国语学院多位教师参与了翻译及审校工作。德国知名媒介理论学者西格弗里德·齐林斯基、建筑师及媒介理论家丹尼尔·里伯斯金、传播学者威廉·弗卢塞尔担任丛书顾问。本套丛书聚焦全球视野下的当代媒介理论的思想、学派以及研究成果,致力于将经典、创新、前沿的媒介理论引入学者和公众视野,适用于对媒介理论研究、学科交叉及创新理论研究感兴趣的受众。本书是德国著名媒介理论家西格弗里德·齐林斯基的最新短篇媒介论集,是其首次在中国授权出版。本书以“时间一空间”概念为核心,以8篇媒介理论文章为主要内容,从跨学科、多领域视角切入,探讨了面向未来的媒介考古学的众多议题和可能性,包括扩展动画、前瞻性考古学、高级材料学、现代性、异托邦以及城市媒介等系列主题。本书适用于对学科交叉视野下的媒介理论及研究方法感兴趣的学者与受众。
-
莎士比亚戏剧中的英国史马里奥特本书是一位历史学家对莎士比亚的历史剧,包括《亨利六世》《理查二世》《约翰王》《理查三世》《亨利四世》《亨利五世》《亨利八世》等进行的一次深入研究,涵盖从13世纪至15世纪的英国历史。作者马里奥特试图对莎翁关于英国历史重要阶段的演绎进行评判,并从中得出某种政治教训。在他看来,莎士比亚虽只是一个戏剧家而非历史学家,有时会杜撰一些人和事,但这些只是为了成全戏剧效果,并非刻意纂改历史。作为莎士比亚研究领域内的一部扎实的、重要的著作,本书对国内莎学研究无疑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与意义。
-
苏东坡七讲张炜如果要挑选一位最受现代人关注的古代文学家,也许非苏东坡莫属。作为中华奇人,从享受尊荣到跌落谷底,人生奇崛陡峭,千年热议不绝。苏东坡是北宋第一高产作家,有关著述可谓汗牛充栋。言说其人遂成为至难至易之事:难在海量资料披览无尽,作业俱已周备;易在几成共识相互借鉴,最可敷衍成书。自现代作家林语堂的“苏传”问世,可说高标卓立,追随者众,蹊径难寻。苏东坡就此成为当代人熟悉的“概念”:面目固定笑容可掬,诸事重叠大同小异。张炜以十数年深研之功,兼诗学、写作学、文学批评、作品鉴赏、历史钩沉及社会思潮溯源之综合探究,力避俗见直面文本,每言必得凿实,质朴求真,还诗性与生存实境,直抵人性深处。全书分七章并一百二十余题,每题必有独见,每见必得服人,呈显出独有的思想深度与文章才情。苏东坡以华采越千年,张炜以神思共婵娟,为网络时代的苏学爱好者再摆一道精神盛宴。
-
宋调之建构与解构张明华“宋调”自身有一个发展演变的轨迹,从梅尧臣、苏舜钦和欧阳修开创,到王安石、苏轼进一步发展壮大,再到黄庭坚与江西诗派对其变革与定型,其名虽同,其实已差别甚大,某些内容甚至已走向相反的方面。由于“宋调”的内涵非常丰富,本书仅从其与现实的离合关系、苦中作乐的抒情特征、融合新旧体诗的形式创变和用典方式的推陈出新等几个方面探讨其建构的过程。南宋诗与北宋诗演化的路径正好相反。北宋是摆脱“唐音”而建构“宋调”的过程,南宋则是回归“唐音”而解构“宋调”的过程。南宋诗与北宋诗差别巨大,并不亚于“宋调”与“唐音”之差别。推动“宋调”解构的力量主要有这样三个方面:一是江西诗派内部的反省与背离,虽仍有个别诗人继续坚持,但成就不高,一步步削弱了“宋调”的势力和影响;二是 “中兴四大诗人”以及四灵派、江湖派连续不断地批判江西诗派和“宋调”,并通过提倡晚唐诗来消解“宋调”的残余势力。三是随着理学和禅宗的社会影响更加深入,二者共同具有的反文学思想破坏了文学健康发展的根基,自然也成为解构“宋调”的重要力量。
-
仪式与中国古典小说潘淼本书稿运用文学和人类学之神话——仪式说,旁及民族学与文化学、宗教学、历史学、社会学等,对《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儒林外史》《红楼梦》等中国古代经典长篇小说进行文本细读,将理论与具体作品结合起来。既归纳,也演绎,同时注重分类和比较,从而将人类学之神话——仪式研究引向深入,包括古代经典长篇小说之结构布局的仪式功用、深层意蕴的仪式表达、仪式叙述的文化内蕴、神话意识的仪式阐释等。书稿充分利用与之密切相关之类作如历史演义、英雄传奇、神魔、世情、讽刺等进行比较阅读,较系统地探讨“结构布局的仪式功用”“深层意蕴的仪式表达”“仪式叙述的文化内蕴”“神话意识的仪式阐释”等问题,有一定创新性。
-
异域新知与传统新探陈水云21世纪的学术史研究,既要继承过去学术思潮史或学术专题史的写法,更要突破既有思路和思维局限,将古代文学研究作为一种现代知识形态来认识,从各种角度发掘新的知识点,并观察人们是如何运用这些知识的。本书由三大部分组成:一是从地域角度,关注作为中国文化“他者”的欧美汉学界,在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所提供的新知识;二是从专题角度,考察以往少受关注的学术话题,特别是港台地区在清诗、清词、八股文研究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三是从研究者角度,对现当代部分学者的学术思想和治学方法进行再检讨,重新确定其历史地位与学术贡献。全书涉及历史、地域、文体、性别、民族、学者等内容,既是一部现代“学术片断史”,也是一部现代“知识生成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