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
-
中国古典诗歌创作论鲍思陶本书共分诗歌体式、声律论、诗歌意境、用典论、鉴赏论五个部分,从格律到意境全面阐述如何写作古典诗歌,是较为全面和实用的古典诗歌创作教程。前两章梳理了中国古典诗歌类型和来龙去脉,以及诗歌创作的具体方法,解决如何写诗的问题;后三章则主要是从美学角度,解决如何写好诗的问题。最为难能可贵的是,书中纠正了此前许多有关诗歌格律著作的不妥或者不准确的说法,比如“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孤平”“半拗”“三仄尾”等诗歌创作者有所疑惑的问题。
-
文学纪念碑 陀思妥耶夫斯基讲稿(美)约瑟夫·弗兰克 著,糜绪洋 译约瑟夫·弗兰克 (1918-2013) 可能是他这个时代无出其右的陀思妥耶夫斯基传记作者、研究者和评论家。他在斯坦福大学就这位俄罗斯小说家的主要作品开设了讲座,而其从未发表过的讲稿则为这些文学史上赫赫有名的伟大杰作提供了无可替代、简单易懂的入门导言。本书首次呈现了这些富有启发性的讲稿,它首先介绍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生平和他受到的文学影响,然后探索了他广博的作家生涯一一从《穷人》《分身》《死屋手记》到《地下室手记》《罪与罚》《白痴》和《卡拉马佐夫兄弟》。本书以讲谈风格写就,将文学分析与文化史相结合,从而将小说及其关键人物、场景置于丰富的背景之中。这本了不起的著作将约瑟夫·弗兰克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生平与著作的理解与认识带给新一代的读者,将会吸引所有欲求了解陀思妥耶夫斯基及其时代的人。
-
重读鲁迅卡罗琳·T. 布朗本书为汉学家卡罗琳·T. 布朗(鲍凯琳)运用荣格的精神分析理论解读鲁迅的重要研究成果。与以往学术论著不同,作者以文本结构为通达鲁迅思想的中心路径,以荣格的理论为统摄,集中探讨《呐喊》《彷徨》中关于“疗救”的理念。这两部小说集不仅提供了一系列关键的文本意象和原型,其中的《阿Q正传》《药》等名篇还出现了一批相关的“替罪羊”、“殉道者”人物形象。由这些原型与人物形象所呈现出的同一性,布朗切入了鲁迅作品的内在肌理,考察其深层结构的本我-自我-超我范式。借由这一模型,我们不仅能看到鲁迅对人和人性的理解,也更能深入地解读鲁迅对世事时局的态度、其个人精神及其家国情怀。
-
萨义德精读本[美]爱德华·萨义德《萨义德精读本(1966-2006)》由穆斯塔法·巴尤米、安德鲁·鲁宾编选,涵盖萨义德四十年治学生涯,从爱德华·萨义德二十余部著作(包括遗著)摘选关键篇目,既重温《东方学》《文化与帝国主义》中的精彩论述,又提示读者关注萨义德身为康拉德研究专家、古典音乐评论家、社会活动家等多重面向。无论是分析犹太复国主义还是巴勒斯坦问题、简·奥斯汀还是叶芝、知识分子的担当还是解读“流亡之乐”,处处体现着萨义德明晰而有力的思考。本书由玛利安姆·C.萨义德女士撰写序言,穆斯塔法·巴尤米、安德鲁·鲁宾两位编者撰写导读。
-
宋调之建构与解构张明华“宋调”自身有一个发展演变的轨迹,从梅尧臣、苏舜钦和欧阳修开创,到王安石、苏轼进一步发展壮大,再到黄庭坚与江西诗派对其变革与定型,其名虽同,其实已差别甚大,某些内容甚至已走向相反的方面。由于“宋调”的内涵非常丰富,本书仅从其与现实的离合关系、苦中作乐的抒情特征、融合新旧体诗的形式创变和用典方式的推陈出新等几个方面探讨其建构的过程。南宋诗与北宋诗演化的路径正好相反。北宋是摆脱“唐音”而建构“宋调”的过程,南宋则是回归“唐音”而解构“宋调”的过程。南宋诗与北宋诗差别巨大,并不亚于“宋调”与“唐音”之差别。推动“宋调”解构的力量主要有这样三个方面:一是江西诗派内部的反省与背离,虽仍有个别诗人继续坚持,但成就不高,一步步削弱了“宋调”的势力和影响;二是 “中兴四大诗人”以及四灵派、江湖派连续不断地批判江西诗派和“宋调”,并通过提倡晚唐诗来消解“宋调”的残余势力。三是随着理学和禅宗的社会影响更加深入,二者共同具有的反文学思想破坏了文学健康发展的根基,自然也成为解构“宋调”的重要力量。
-
仪式与中国古典小说潘淼本书稿运用文学和人类学之神话——仪式说,旁及民族学与文化学、宗教学、历史学、社会学等,对《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儒林外史》《红楼梦》等中国古代经典长篇小说进行文本细读,将理论与具体作品结合起来。既归纳,也演绎,同时注重分类和比较,从而将人类学之神话——仪式研究引向深入,包括古代经典长篇小说之结构布局的仪式功用、深层意蕴的仪式表达、仪式叙述的文化内蕴、神话意识的仪式阐释等。书稿充分利用与之密切相关之类作如历史演义、英雄传奇、神魔、世情、讽刺等进行比较阅读,较系统地探讨“结构布局的仪式功用”“深层意蕴的仪式表达”“仪式叙述的文化内蕴”“神话意识的仪式阐释”等问题,有一定创新性。
-
保守主义、东正教与俄罗斯国家形象建构朱建刚本书以十九世纪俄国文学、思想史经典为基础,聚焦于俄国保守主义思想界对国家形象的塑造,分析东正教在其中与文学、政治的互动关系。十八世纪末,卡拉姆津较早地从俄国的立场来审视西欧文明,进而反思本国形象。十二月党人事件之后,政府推出了“正教、专制、国民性”三位一体的官方民族性。此后不久,恰达耶夫从西欧派的角度对“官方民族性”提出了质疑。1855年克里米亚战争失败后,卡特科夫创办了《俄国导报》来宣传官方主流意识形态,重塑因战争失败而被损坏的国家形象。另外两位保守主义批评家斯特拉霍夫和列昂季耶夫则通过对一系列文学经典的阐释来阐发他们对俄罗斯文明的看法,建构他们心目中的俄罗斯国家形象。总体来说,诸多保守主义思想家以自身对俄罗斯文化的充分理解,运用东正教思想传统与西方启蒙思想争论,从而逐渐突显出俄罗斯国家形象的特性。
-
异域新知与传统新探陈水云21世纪的学术史研究,既要继承过去学术思潮史或学术专题史的写法,更要突破既有思路和思维局限,将古代文学研究作为一种现代知识形态来认识,从各种角度发掘新的知识点,并观察人们是如何运用这些知识的。本书由三大部分组成:一是从地域角度,关注作为中国文化“他者”的欧美汉学界,在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所提供的新知识;二是从专题角度,考察以往少受关注的学术话题,特别是港台地区在清诗、清词、八股文研究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三是从研究者角度,对现当代部分学者的学术思想和治学方法进行再检讨,重新确定其历史地位与学术贡献。全书涉及历史、地域、文体、性别、民族、学者等内容,既是一部现代“学术片断史”,也是一部现代“知识生成史”。
-
文学双城记何平、金理《文学双城记:文学与公共生活》是一部当代文学前沿对话录,也是一部了解中国非虚构写作的专业读本。数十位小说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跨界写作者,对文学如何介入社会生活实际,进行了一场直击本质的时代对话。本书收录梁鸿、黄灯、淡豹、陈年喜、王梆、袁凌等中国近十年非虚构代表作,生动呈现非虚构写作本身独特的力量与质感,让读者全面感知这一类书写平凡故事的文体存在之意义。
-
《文心雕龙》再探戚良德 主编;韩湖初 著本书是继作者《文心雕龙美学思想体系初探》之后,又一部研究《文心雕龙》的专论。关于《文心雕龙》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传统的继承和对后世的影响,本书大体都涉及到了。如《文心雕龙》的“文德说”、《文心雕龙》的理论体系及其性质、《文心雕龙》的生命美学思想、刘勰与儒家传统文道观的不同、苏轼对《文心雕龙》的继承和发展,《文心雕龙》对后世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刘勰的生卒年以及《灭惑论》撰年等龙学的重大问题,本书都有着较为深入的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