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
晚清湖湘汉学研究马延炜 著本书通过对清初以来湖南社会变迁与湖湘学术演变的研究,分析了晚清湖湘汉学兴起的“内因”与“外因”,并对相关著述的基本情况进行了全面梳理。本书认为,晚清时期湖南汉学的兴盛,实际上是清初以来湖湘学术的另一面相——汉学逐渐发展,由隐到彰的结果,并与当时湖南地域社会所发生的变化密切相关。相关学者在经学、史学、诸子学多个方面进行了富有成果的研究,对整个清代汉学的接续发展也产生了积极作用。此外,汉学研究在湖南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地方特色,不少汉学家或上陈直言、或投身疆场,即使在退居乡里之后,仍积极参与公共事务。这既是宋代以来湖南地方学术“经世致用”传统的近代延续,也赋予了湖南汉学与众不同的显著特色。
-
中国行会史曲彦斌本书从史的角度论述从唐至清的一千多年各朝各代的行会,包括行会的名称、种类、民俗,涉及木匠、铁匠、陶瓷业的手工业行会,药业、牙商、金融业、典当业的商业行会,餐饮业、戏曲行、娼妓业的市井娱乐服务业行会,长春会、丐帮、瓜行(武术)的江湖行会,及行会中的行业祖师崇拜、行会规约、标识、隐语行话等等,三百六十行,五花八门,无所不容。资料极为丰富详实,且论述深入浅出,层次分明,通俗生动,展现了一幅过去社会的历史风俗画。
-
中医药历史与文化陈玉梅,江凤艳 主编《中医药历史与文化》是长春中医药大学主办的学术集刊,旨在传承中医药历史、弘扬中医药文化,坚定中医药文化自信、彰显中医药人文底蕴,打造进一步探源中医药历史脉络、发掘中医药文化价值、探索中医药发展规律,推动中医药人文研究的重要学术阵地。本刊倡导跨学科、多学科交融的研究范式,内容涵盖中医药文化与哲学、文学、历史、考古、图像、叙事医学等学科领域,具有鲜明的中医药人文特色。本刊第四辑共收录学术论文19篇,“名医·名家访谈”栏目介绍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可冀教授在清宫医案与老年医药文献的整理研究方面所作出的杰出贡献;“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研究”栏目既有法律制度、保护模式、知识产权保护等制度层面的讨论,又有道地药材、地理标志产品、中医药传统知识持有人等具体个案的剖析,还有从国外法律分析、国际立法借鉴等视角对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的探讨;“出土医学文献的整理与研究”栏目既对出土医学文献的激活与利用进行整体思考,又以《天回医简》的整理研究为例进行分析,还对出土医药简牍与战国秦汉医疗史研究进行了回顾与展望。“中医哲学研究动态”栏目评介了新近出版的《中医学的逻辑哲学:中医原创思维与中西医逻辑比较》《宋元明清医学哲学思想史》两部学术著作。
-
古人的文化沈从文《古人的文化》为沈从文古代物质文化史研究随笔集,以“古代文化”为主题,本书内容涵盖古代扇子、镜子、玉石、陶瓷、 玻璃、动物图案、 服饰、书法等的演变和发展以及古代文人生活、百姓日常生活、文化娱乐种种方面,可以说从细节见古代真实生活的情形。《古人的文化》从作者谈论的物质生活样式中,可以更真切地触摸古人的生活内容和文化内涵。作者对中国古人物质生活的探寻,不喜浮华,不大而无当,无火燥之气,平和简略,从容淡定,可见出其对世间生活的深挚之情,和对文化传统的自爱之心。
-
学思平治王蒙 朱永新 谢春涛 王伟光 叶小文本书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提出的“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精选若干名家文章,从“文明起源”“文明特性”“文明互鉴”“文明发展”四个维度系统阐述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深刻内涵、本质特征、历史发展及其建设路径,兼具思想性、实践性和可读性。
-
五邑拾遗《五邑拾“遗”》编写组暂缺简介...
-
漕泾村志桐乡市高桥街道漕泾村村志编纂委员会《漕泾村志》是浙江省桐乡市高桥街道漕泾村域内的*部史志,以现域漕泾行政村为记述对象,采用章节体,横排门类,纵述史实,上限为东周(春秋战国)时期,下限为公元2021年12月。全志全面盘点域内地理区位、自然环境、历史沿革、组织社团、经济生产、文教卫生、村居建设、人口生活、民政慈善、风俗习惯、方言土语、人物乡亲、诗词文选等状况,具备存史、资政、育人等功能,有着特殊的历史、文化和学术等价值。
-
闽清书院探微陈常飞 著第一章“宋代龙冈书院”主要以书院文化为中心,探讨陈祥道、陈旸少年读书事迹与学术成就,并结合书院教育、书院祭祀文化进行论述,力求揭示“二陈”学术文化与书院礼乐文化关系。第二章“朱熹与梅溪书院”涉及朱熹在福州行迹、朱子闽清题刻、闽清籍朱门弟子和相关传说故事等,并期从中推求朱熹学说对闽清的影响。文泉书院是福州著名书院,故本书第三章“文泉书院的前世今生”侧重于对文泉书院的研究,在所掌握资料基础上,分为崇文书院建立、文泉书院教育思想初探、文泉书院山长、文泉书院历史沿革四个板块,以叙述该书院历史与文化。第四章“书院拾零”中,鹿坂书院篇主要探讨环境与书院、家族与书院的关系;文笔书院篇通过存世《文笔书院记》与文笔书院讲学者鄢韶成生平事迹,解说书院历史;云龙书院今演变为金沙学校,可惜该书院史料稀少。由是之故,将三书院合为一章,此亦篇名“拾零”由来。学界把外国人兴办的学校称为教会书院,以区别于本土传统书院,第五章“黄乃裳与教会书院”主要利用黄乃裳研究论文及有关教会学校著述,并结合清季书院发展史,对黄乃裳教育事迹及思想作简要介绍。观照一个地方历史不应局限于本地,当以宏观视角切入。在“书院名人轶事”章,钩沉、整理相关资料,其中包括闽清书院人物、闽清人与书院教育、闽清私塾人物等内容,以尽可能使闽清书院历史文化更加完整。私塾、文庙与书院尤有关联,故特设一章,浅论私塾、文庙与书院的关系。
-
海上名园 张园与海派文化时筠仑,郑丽君,李莉本书以上海南京西路历史文化街区核心区??张园为对象开展海派文化研究,通过历史研究、市民口述、企业访谈等多角度挖掘海派文化内涵、总结海派文化传承规律、演绎海派文化精神气质。本书收集并系统整理了张园作为私家花园逐渐走向开放的历史,张园作为城市社交花园所孕育的海派文化,张园改作里弄住宅及其石库门建筑艺术的发展历史,以及张园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人文历史故事,最后讲述了新时代张园的城市更新与海派文化传承和发展。本书提出“城市文化元空间”的理论,分析了张园作为海派文化的代表传承和发展了海派文化,在新时代的城市更新过程中突显出海派文化元空间的特殊价值。本书适合于城市文化研究、海派文化研究和城市更新领域的学者、在校大学生和研究生、文学和艺术爱好者参考使用。
-
尊经书院与近代蜀学研究李晓宇 著李晓宇 男,1976年生于四川乐山。历史学博士。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明清史、书院史、巴蜀文化史等研究。在《四川大学学报》《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研究》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合著出版有《近三十年中国现代思想史研究》《近代蜀学的兴起与演变》《巴蜀文化通史·史学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