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
-
研究设计与研究计划书写作入门[美]帕特里夏·利维(Patricia Leavy)如果将做研究比喻为搭建筑,那么研究设计方法就是建筑的基本结构。本书作者帕特里夏·利维博士在研究方法领域曾获得多个奖项,被广泛认为是世界上受人注目的艺术本位研究的倡导者,她全面介绍了社会科学、行为科学领域和人文学科常用的五种研究设计方法:定量、定性、混合方法艺术本位和基于社区的参与性研究方法。本书第一部分总体讨论了研究设计方面的问题:什么是研究设计、我们为什么要进行研究设计、这五种方法适合什么样的研究情境、伦理实践、文献综述,以及关于启动项目设计的具体细节。第二部分分别介绍了研究设计的五种方法,针对每种方法提供了相应的研究计划书模板,以及详尽的对研究计划书各项内容(基本介绍性信息、主题、研究计划、结论)的介绍,每一章都对计划书中的概念和词汇做了清晰的解释,来自许多不同领域的案例穿插其中,以供读者更好理解和内化。本书可以作为本科生、研究生和年轻学者制订研究计划、撰写研究计划书时的参考用书。书中关键术语和概念皆用黑体表示,配以易于理解的表格和图片;每章包含多个“复习站点”可供读者巩固知识;每章末尾设有“实操练习”,可让读者将相应章节的内容付诸实践。本书同样也可作为教材使用,具有许多方便教学的特点,如配备了配套网站和授课PPT等补充教学资源(根据书内提示获取资源),教师可根据本书开展面向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方法类课程。
-
走向环境人文主义宋丽丽 编生态批评是20世纪70年 代在生态危机、环境危机、 资源与能源危机语境中肇始 于美国的文学批评概念,具 有跨学科与跨文化的特性, 聚焦文学与自然环境关系的 研究。本书从生态批评反思 的向度研究文学在文明转型 以及人文主义精神转向中的 作用,具体内容包括:在理 论层面,涉及了文学的“生 态位”的跨学科分析、文学 生态诗学的本体建构以及生 态批评与文本合谋的叙事策 略;在实践层面,以生态批 评的视角开启中国文化之旅 ,对中国文学中的环境想象 、区域叙事的生态智慧、黄 河书写的感染力以及农禅的 深层生态思想进行了文化考 察。在生态批评的中国文化 之旅中,本书发现文学与环 境关系的研究 终走向人与 自然相互依存的整体主义自 然观以及基于地方的文化多 样性共生的环境人文主义建 构。 本书适合从事生态批评 、生态美学以及环境文学教 学与研究的文学学者以及研 究人员阅读,也可以为具有 生态环境危机意识、思考文 明转型以及可持续生存的读 者提供参考。
-
语义论石安石本书讨论语义的性质、词义、句义等普通语义学的基本理论问题。作者介绍、梳理国内外学术界对这些问题的看法和学术动态,结合汉语和其他语言阐述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和对语言事实的分析。本书作者长期教授理论语言学和语义学课程,并对词义、义素、模糊语义、句法语义、预设、歧义等问题做过深入的研究,因而本书既有理论深度,也有事实广度;对所讨论的每个概念都结合语言事实做细密的分析,因而本书对概念的理解和认识很值得吸收和借鉴;本书语言晓畅、朴实,内容易于理解和掌握。
-
测量、设计和分析[美] 埃拉扎尔·J.佩达泽(Elazar J.Pedhazur) [美] 丽奥拉·佩达泽·施梅尔金(Liora Pedhazur Schmelkin)第1章是概述全书。第一篇是测量篇。第2章讨论了测量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第3章和第4章讨论效度问题,涉及的主题包括相关的效度、建构效度、内容效度等。第5章讨论信度问题,包括信度在测量和研究中的地位、信度的概念等。第6章是关于社会行为研究测量方法的概述,涉及的主题有评分量表、语义微分、访谈和观察等。第二篇是设计篇。第7章是对科学和科学研究的一般介绍。第8章讨论定义和变量。第9章讨论理论、问题和假设这三个彼此相关的主题。第10章讨论研究设计的基本原理和观念。第11章是对第10章的补充,主要讨论研究中常见的人为假象和陷阱,以及它们对研究结论效度的威胁。12—14章讨论各种研究设计,第15章是对抽样的概述。第三篇分析篇是本书的重头戏,联系第一篇和第二篇的内容讲解如何运用计算机进行研究的分析。第16章简要对计算机分析问题做了概括性介绍。第17章讨论简单回归分析。第18章是探索性研究中的多元回归分析。第19章是定类自变量设计。第20章是第19章的扩展——从单个定类自变量扩展到到多个定类自变量或因子设计。第21章是定类自变量和连续自变量的设计,是对17—20章的综合。第22章是探索性因子分析。第23章是验证性因子分析,第24章是结构方程模型。
-
基于构式理论的现代汉语词法模式研究李加pan根据词法模式类推创造词法词是当代汉语词汇的重要特征之一。本研究基于构式理论,通过对当代汉语新产生的词法词的整理,全面描写并概括了当代汉语词法模式的形义组配特征。在此基础上,一方面,从解词者视角构拟了词法词的词义识解程序,并结合认知理论深入探讨了词法词的词义识解机制;另一方面,从造词者视角分析了词法模式的类推构词机制,区分了类推构词的归纳推理模式与溯因推理模式。
-
鲁迅遗风录孙郁“稷下文库”文学类从第一辑入选的孙郁《鲁迅遗风录》,主要探讨关于鲁迅“遗产”的继承和传播。鲁迅生前亲友、弟子与此后学院派学者、政治人物,构成对其精神遗存传播、解读的主要群落。该书稿包括私人语境中的鲁迅、公共话语中的鲁迅,以及许寿裳、老舍、聂绀弩、唐弢、孙犁、木山英雄、周扬等中外作家、学者对鲁迅精神的解读与传播,所受鲁迅的影响等方面。该书稿探究鲁迅的“多色调”,展现了一个更立体、更全面的鲁迅。 该书稿内容源自作者二十多年前所写鲁迅与同代人的一组文章,写出鲁迅传播史上的人和事,本次修订版部分吸收了专家学者对初版的意见和建议,并补充了作者自己思路的延伸,其间也有对旧文谬误的纠正。
-
建设用地蓝皮书邓红蒂,林坚,左玉强《中国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报告》,主要依托自然资源部部署开展的全国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工作,基于各级各类开发区经济社会与土地利用调查数据,分别从全国、四大区域和四个重点城市群等不同尺度上,综合分析了2016-2020年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的现状水平、动态变化、区域格局和总体特征,并结合各区域与城市群的实际情况,研究提出了促进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提升的政策建议。全书包括总报告、区域篇、重点城市群篇、专题研究篇与附录五大部分内容。总报告,综合分析2016-2020年全国开发区基本情况、土地利用状况、土地集约利用状况及变化情况,比较不同审批类别和评价类型的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状况差异,揭示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总体状况、变化趋势、类型差异和主要特征,提出促进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的相关对策建议。区域篇,分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四个部分,分别对各区域开发区基本情况、土地利用状况、土地集约利用状况及变化情况进行综合分析,比较不同审批类别和评价类型的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状况差异,揭示各区域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总体状况、变化趋势、类型差异和主要特征,提出相应促进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的相关对策建议。重点城市群篇,对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开发区基本情况、土地利用状况、土地集约利用状况及变化情况进行综合分析,揭示各城市群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总体状况、变化趋势、类型差异和主要特征,结合各城市群开发区发展现状提出促进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的相关对策建议。专题研究篇,梳理总结全国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工作流程和工作开展情况,总结评述现有相关学术研究,分析典型开发区和典型企业的土地集约利用特征。附录,对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工作依据清单进行总结,对2016-2020年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数据进行汇总制表。
-
羞辱创伤周慕姿本书以常见的家庭暴力问题引入“羞辱创伤”这一心理学问题,向我们讲述了隐秘在生活中,经常遇到且对人们内心伤害性较大的“羞辱伤害”问题。充分展现了当下社会中,羞辱创伤的现实存在与无意伤害,内容平实,却处处唤起人们对“羞辱/羞耻”的觉醒。
-
中国农村生态环境治理郭跃文,曾云敏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其中推进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经历了一个不断探索发展的过程,其治理的理念、手段、政策也从初级化不断走向现代化。本书以中国农村生态文明治理为研究对象,通过农村生态环境政策和专题问题的细致考察展开研究,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角度,对中国农村生态治理的历程、现状以及面向2035、2050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做出研究。
-
史权与秩序尤学工本书以清初史家群体为对象,以史学史结合社会史、文化史,探讨巨变时代的史权博弈、史家对史学和文化秩序的追求,思考史家与史学的安身立命之本。依据史家的政治立场与文化立场,本书将清初史家群体分为遗民史家、仕清史家和贰臣史家三种基本类型,探讨了他们在兴亡、忠义、正统、君臣等明史书写主题上的异同,分析了遗民史家修史经世而续命、仕清史家修史表忠求名山、贰臣史家修史明志兼自赎的书写取向,梳理了他们的分化与整合,反思了易代之际史家群体所面临的困境与选择,阐释了史家群体与史学在清初文化秩序建构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书注重两个视角:一是群体视角,以史家群体展现了明清之际中国史学的宽度与厚度,可更深入地认识其全貌;二是主体视角,从史家的主体意识审视其在史学发展与社会变迁中的诉求,可弥补把史家视为“他者”的弊端。本书提出的史权与文化秩序等问题可为人们思考社会变革中的政府、史家、社会、史学的角色与责任,提供资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