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史
-
北京关岳庙结构检测与保护研究张涛 著本书为文物建筑保护实践与理论系列丛书的一本,与修缮不同结构检测与保护研究既是对古建筑进行全面的 “体检”,是文物建筑预防性保护的一种方法。关岳庙坐落于北京市西城区鼓楼西大街149 号。东邻钟鼓楼,西邻德胜门箭楼,北靠北二环,南面一路之隔便是什刹海的后海和原国家名誉主席宋庆龄同志的故居。此处关岳庙最早为道光第七子醇贤亲王奕譞的家庙。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十一月二十日奕譞逝世,同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光绪帝发布上谕决定为其生父奕譞(醇亲王) 立祠修墓,1914 年,北洋政府在后寝祠殿塑关羽、岳飞像,并祀关岳,改称关岳庙。2006 年5 月,关岳庙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本书集结了近年来文物研究机构对关岳庙进行安全结构检测和预防性保护研究的成果,梳理和记录关岳庙单体建筑,如:庙门、前殿、正殿、后寝殿等建筑的保护状况、材料分析和**的研究成果。因此,将这些研究集结成书。
-
北京郭沫若故居结构检测与保护研究张涛 著本书为文物建筑保护实践与理论系列丛书的一本,与修缮不同结构检测与保护研究既是对古建筑进行全面的 “体检”,是文物建筑预防性保护的一种方法。郭沫若故居位于西城区前海西街18号,什刹海历史文化保护区内,周围文物建筑众多。是郭沫若1963年至1978年在京的住所。1965年,北京市调整路名和门牌号以前,这里原为 “西河沿8号”。 故居原为清代乾隆年间(1736年~1796年)权相和珅的一处花园。1963年11月,郭沫若由西四大院胡同5号搬至此处居住,直到1978年6月12日去世。在此居住期间,郭沫若著有《古代文字之辩证的发展》《中国古代史的分期问题》《李白与杜甫》《英诗译稿》等。现作为郭沫若纪念馆对社会开放。1982年8月,郭沫若故居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本书集结了近年来文物研究机构对郭沫若故居进行安全结构检测和预防性保护研究的成果,全面的梳理和记录郭沫若故居单体建筑的保护状况和**的研究成果。因此,将这些研究集结成书。
-
先农坛听雨古枫 著古老的先农坛已经逐渐走进了人们的视野,其中的建筑陈展和自身记忆已经给世人带来诸多惊喜。参观的过程中,你会忍不住惊叹称奇,品出其中醇厚的历史和深邃的文化魅力。《先农坛听雨:从中国古代建筑说开去》中主要记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以及先农坛的古今沧桑,尽可能用文学形式去描述,以使建筑与历史及人物相融合,减少就屋说屋、就事论事的枯燥。此书是作者日久天长亲近先农坛、独具视角的一些感悟,书中有史书的严谨,也不乏散文的挚深情感,以曼妙的笔触描绘景物,以期读者能够触景生情,甚至心潮逐浪。
-
丝路遗迹 宗教篇陈同滨 陈凌在前后两千余年的丝绸之路绵延历史中,宗教的传播与交流占有很大的比重。宗教的流传与交往,促进了民众信仰的相通与融合,成为具有动感与活力的,浸润民众生活的经久不衰的精神之魂,也因此留下了众多的文化遗产遗址。本书着力于丝绸之路上的佛教文化之外的其它各种宗教遗址遗迹,包括琐罗亚斯德教(祆教)、摩尼教、景教、伊斯兰教等,通过丰富而翔实地图片和文字资料,线性铺陈,展示了多种宗教文化在丝绸之路上融合发展、相互促进的历史及其队民众生活的深远影响。
-
佛光留影朱文广 著本书以山西省浊漳河流域的佛教寺院为分析对象,阐述了该地区佛教寺院的选址原则,分析了国家政策、地方政府、官员、民间群体如何影响佛教寺院的存在、经营与演变,探讨了以社为核心的民间组织及管理、经营佛教寺院的方式,同时,也对佛教寺院中包含的三教并存合流思想及现象进行了研究。总之,本书较系统地呈现了佛教寺院在本地区的演变历程,对中国佛教寺院的研究而言,也具有一定的普适性价值。
-
跨界 融合 致深黄海静 卢峰本书是对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跨学科、多专业建筑大类人才培养”创新性教学模式的阶段性成果(2013-2019年)的总结。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依托建筑学部的平台,与土木工程学院、城市建设与环境工程学院、建设管理与房地产学院深入合作,创新性地提出“建筑学部多专业联合毕业设计”的教学模式不仅展现了“学科交叉、专业协同”的特色教学成果,于当下建筑高校学科大类人才培养工作有着很好的借鉴价值和示范作用,而且,作为面向学生的教辅书籍,能够以先进的教学理念、全新的知识呈现为建筑学和相关专业的学子们提供给养。 作品集以建筑学为主,包含结构、设备、造价、管理等7个专业的内容;项目包括医院、酒店、实验科技楼、综合实训楼4个类型,并有绿色建筑及BIM技术设计的探索。联合毕业设计实现了从建筑调研策划、方案构思到技术应用、规范表达的“全过程设计”训练。本书既是对教学的很好总结,也是一本很好的设计教学辅导用书。
-
帝都王城马麟 编中国历史上建筑规模最大的都城是六百五十年前的明代南京城,其无论在规模和营建技术上都达到那个时代的**。良渚古城的发现告诉我们,早在五千年前,人们就对城市的形态布局有了整体规划。良渚古城与明代南京城,两座在历史长河中相距甚远的古代城市,却有着非常相近的城市格局和设计思想。本书正文共6章。首先基于南京和良渚的地理环境条件,对南京帝都和良渚王城的选址问题进行了分析(第1章);接着对两城的形制和功能布局特点进行了讨论(第2章):然后介绍了南京帝都和良渚王城的水资源管理系统,分析了其调控和运输功能(第3章);第4章对两城(包括宫殿、城墙和水系等)的营建技术进行了阐述和分析;第5章对大明帝国的礼制、良渚文明的玉礼器,及两城的大型工程组织管理等进行了对比研究;而第6章概述了两城申遗的列入理由,突出了其文化遗产价值。研究发现,从良渚王城到大明帝都在上述各方面一脉相承,实证了中国历史和文化源远流长。
-
陕西古建筑地图陈迟,李若水,杨光,朱雨溪 著《陕西古建筑地图》以陕西省现存的古建筑(包括世界文化遗产,国j级、省级、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为主,适当补入了部分古墓葬、古遗址、石窟寺及石刻、近现代重要建筑,重点介绍了陕西省10个省辖市的350处古建筑。通过查找资料、绘制地图、搜集整理相关测绘图纸、调研拍摄、走访等方式,忠实记录每一处古建筑信息:古建筑所在地概况;历史沿革、建筑形制、平面格局、建筑风格;保存状况等,可作为研究陕西省建筑历史的参考资料。
-
河北天津古建筑地图陈迟,郑慧铭,郑红彬,李倩怡,郝杰 著《河北天津古建筑地图(下)》介绍了河北省北部张家口、承德、秦皇岛、唐山、廊坊等五个地级市以及天津市的主要文物建筑,涵盖古遗址、古墓葬、石刻、古代建筑和近代建筑等类别。除对代表性文物点进行文字介绍和图片展示之外,还将部分保存相对完整且具有一定观赏性的文物点进行了列表整理。该书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和史料性,既通俗易懂又有收藏价值,是了解和认识河北、天津文物建筑的参考书。
-
西藏青海古建筑地图王南,卢清新,袁牧,李和欣,唐恒鲁 ... 著《西藏青海古建筑地图/中国古代建筑知识普及与传承系列丛书·中国古建筑地图》分为西藏和青海两篇。对西藏自治区和青海省古建筑的总体特征进行了概述,精选了两地较为重要且完整的古建筑,对其建筑特点和艺术成就进行了介绍,并对其他一些主要古建筑以列表形式展示出来。《西藏青海古建筑地图/中国古代建筑知识普及与传承系列丛书·中国古建筑地图》既凝聚了编写组成员们的智慧与心血,也汇集了前辈学者数十年研究与测绘的宝贵成果,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和史料性,既通俗易懂又有收藏价值,是认识和保护相关古建筑的参考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