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史
-
清代匠作则例汇编王世襄《清代匠作则例汇编(精)》辑录装修作得2259条,漆作得161条,泥金作得14条,油作得544条,可供研究民间传统建筑者作参考之用。清代匠作则例已见者约七十种,内容涉及四十余作,是有关建筑、工艺美术及手工业的文献资料。本编按作汇录,各成专辑;除为校勘、标点外,并试分类排比。
-
西方建筑的7种图谱尹国均 编著古希腊、古罗马建筑是西方古典建筑的原型和范本,本书通过对古希腊、罗马建筑的解读,概述西方建筑的起源及发展演变过程,以及它们在历史发展中的几个拐点。读者可以花很少时间,浏览西方建筑的千年图景。 “后现代建筑文化读本”共9本,丛书分为人物事件、建筑作品和理论文献三个阅读序列。丛书从不同层面、多种角度阐释了后现代的思想和精神,是国内首次集中系统地介绍后现代建筑艺术和文化的全书。 本套丛书既是建筑读物,又是一般普及性文化读物,适合于建筑界、设计界、建筑院校、房地产业界、城市规划机构及普通建筑爱好者等相关人士阅读参考。 本书是该丛书之一的《西方建筑的7种图谱》。
-
中国建筑史毛心一《中国建筑史》作者用清丽的文艺笔调,讲述史略,别具一格……因系简史,自不能周详备至,但他将每个时代的建筑与政治经济上之变迁,分析还十分清楚,且颇饶兴趣,好像是故事的一类文章叙述,很容易引人入胜。是一部有系统的建筑史缩本,大抵是成功的,值得慎重介绍给大众的读者。
-
上海城市规划演进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编著本书从城市规划角度介绍上海的建制沿革以及城市建设的发展历程。包括自开埠以来,各阶段的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详细规划以及公共建筑、基础设施和住宅等方面的建设规划,时间跨度从解放前到2000年以后。其中有虹桥开发区的设立、浦东新区的规划过程、世博会的选址及建设等。本书可供城市规划专业人员及研究城市发展和城市历史以及城市管理等方面的研究人员参考。
-
世界建筑史罗曼卷王瑞珠 编著罗曼建筑是10~12世纪,欧洲基督教流行地区的一种建筑风格。罗曼建筑原意为罗马建筑风格的建筑,又译作罗马风建筑、罗马式建筑、似罗马建筑等。罗曼建筑风格多见于修道院和教堂。本书分为上中下三册,共十四章,介绍了欧洲德国、法国、荷兰、西班牙等国家的罗曼式建筑,可供建筑爱好者阅读参考。
-
槛外论道杨乃济本书包括了北京四合院、园林、古典家具、城市规划、北京的王府等方面的文章。作者既精通建筑史,又能站在文史哲的角度和高度来审视建筑界的一些问题,观点独特,颇有新意。其观点并非圈内专业人士所能写出。用作者自己的话说就是“既不失门道,又富有热闹”。本书稿文笔流畅,一些文章具有相当的深度。既适合专业读者阅读,又可作为普通读者的读物。这本汇集了二十余篇长短文字的《槛外论道——建筑史论杂谈》,多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作者告别了建筑史研究岗位后写下的。文集选入的二十几篇文字中,有三篇曾刊载在《建筑师》杂志上,其他的文字则全部刊载在非建筑专业的刊物上。 本书包括了谈北京四合院、园林、谈古典家具、谈城市规划、谈北京的王府等方面的文章。总的看这二十多篇文字,可以说是一个跨出了专业门槛的“槛外人”的畅谈与畅想。
-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楼西庆 著;苏光 译The Chinese house with the "bay" an a unit which is the space within four columns is a simple rectangle in plan .It is enither complex in outside appearance,nor big in proportion, and this is true for ordinary people's quadrangles as well for the feudal emperors' palaces.
-
南京城墙史话朱明、杨国庆历史曾经无比眷顾南京。自今以溯,凡五千年,建业情怀,金陵风物,那些附着在历史虚境上的形声色意,所谓楚秦王气、南朝烟雨、赵宋残阳、明朝宫阙、天国风雨者,或托于古巷,或附于丘阿,或以诗表,或以词生。凡此种种,都在这座古城千年的皇皇之旅中留下了深深的印痕,浸染了一种难以言表的文化意味,总让人们在她的历史传承和文化积淀中细细品味出她撼动人心的魅力。 本书从历史源流、明代城墙、清代城墙、民国城墙、当代城墙、科学技术、文化艺术和典故传说八个方面,揭示了南京城墙源远流长的历史、丰富灿烂的文化和高超绝伦的科技成就,展示了南京城墙丰赡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文化魅力,同时也客观地介绍了南京城墙在当代所经历的拆除、维修、保护和利用这样一个曲折的发展历程。
-
中国现代建筑教育史钱锋,伍江 著近代中国建筑在西方国家的影响下,经历了“传统营建体系向现代建筑工业体系的转变”。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建筑院校教育体制作为新体系的一部分,伴随着现代建筑制度的建立而逐渐形成。 中国院校建筑教育体制建立的1920年代,西方现代建筑运动已经开始风起云涌。在此背景下1920年代至1952年之间,现代建筑理念也通过各种途径,逐渐影响到中国的建筑界及建筑教育领域。虽然中国早期建筑教育体制的创立者大多具有西方学院式教育背景,这使得近代中国早期建筑教育一直具有深厚的学院式思想基础,但是随着西方现代建筑思想的兴起和传播,中国一些建筑院校在设计思想和教学模式等方面都逐步出现了向现代建筑理念的转变。 1952年之后,极端意识形态控制下的教育理念,以及相关统一实施的教学模式对中国现代建筑教育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和阻碍。教学中的现代建筑思想一直处于受压制的状态,只是间或在局部区域和领域艰难地发展。这种现象一直延续到1970年代末期。 本书论述了中国建筑院校教育体制产生和发展的历史,阐明了其中现代建筑理念及其相应教学模式的实验探索历程,梳理了现代建筑教育在中国形成的脉络,并剖析了各种历史现象背后经济、政治、社会等方面的深层原因。
-
澳门宗教建筑许政《澳门宗教建筑》以东方背景下的“西式教堂”和西方背景下的“中式庙宇”为写作对象,列举了大量澳门著名的宗教建筑实例,梳理在特定的物质条件和精神理想引导下,中国人和西方人有关生存方式的不同选择及其建筑表达,探索原本在时间、空间和性质上差异极大的两种文明之间的和谐共存。《澳门宗教建筑》可供国内外城市规划工作者、建筑师、历史学者参考,也可供一般旅游爱好者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