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史
-
中国朝鲜族民居(韩)金俊峰本书的研究紧紧围绕“不同朝鲜族村落和民居的地域之差别”和“时间的推移和定居地域的变化与居住形态的变化”两方面展开,取得了可喜成果。相比以往国内的研究而言,该书的成果更全面、系统,研究的角度更新颖,应该说是该领域较为权威的成果,为今后的研究者提供了进一步研究的基础,值得一读。
-
建筑与时代(英)海斯科特,(英)巴尔 著,宋昆,郭琰 译《建筑与时代》作者大卫·海斯科特与苏·巴尔充分游历了欧洲和美国,拍摄并研究了一批独特的住宅。这些住宅自从在70年代的建筑杂志上首次露面后,很大程度上没有被拍摄过。《建筑与时代》是第一次将这些住宅收集在一起,选录的不仅是有代表性的,也有非典型性的居住建筑。这是一部经过成熟、审慎、独特构思的图集,展示了永恒的生活空间中非常流行的多样性。
-
住宅陈志华、李秋香《乡土瑰宝》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陈志华、楼庆西、李秋香等在1989年以来进行乡土建筑调杳一的基础上按专题编写而成,文字凝练、平实,并配有丰富的手工绘图和精美的照片,具有历史档案价值和极强的观赏性。本书介绍了中国乡土建筑中最基本也是最多样化的住宅的特点、形制、建造、风沙及其社会功能,陈志华教授在“安居乐业与乡土住宅中对乡土住宅与社会经济状况及文化传统的关系有着精彩的论述。”
-
百年外滩建筑王绪远1843年上海开埠后,外滩地区率先跨出了传统的农业社会,走上近代城市化发展的道 路。百余年来,它作为展示西方文化的窗口,上海城市发展繁荣的标志而倍受关注。作为一种建筑文化的移植,外滩具有非常典型的意义。这些大多形成于二十世纪初至三十年代的西方传统风格建筑,反映了当时世界建筑设计潮流,审美取向和施工技术的一流水准。以今天的眼光去观察,可以发现它们以非常具体的形象见证了世界建筑文化发展的脉动,更可举一反三地勾画出上海与世界潮流的关联。故其历史的,文化的价值已经远远超过了它们的使用价值,它们已然是这座城市中一份不可再生的人类文化遗产。
-
奥运建筑梅季魁 等《奥运建筑:从古希腊文明到现代东方神韵》全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扼要介绍奥运会发展简史、奥运场馆建设、奥运建筑发展历程及其演进。下篇以图片为主,重点评价一些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杰出场馆,并对北京奥运建筑做个先期的浮光掠影的介绍。 上篇图片取自各种文献,下篇图片多以作者现场参观考察时即时拍照为主,辅以少量文献图片,意在完整地展示建筑形象。奥运建筑的产生和发展首先与奥运会的发展息息相关。了解奥运建筑,需要对奥运会的发展历史有个概括的了解,为此,《奥运建筑:从古希腊文明到现代东方神韵》扼要地编写了奥运简史供读者参考。人民群众关注奥运的热情不断高涨,对奥运会的主要载体——奥运建筑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希望对历届奥运建筑有所了解。为满足这一需要,编著了《奥运建筑:从古希腊文明到现代东方神韵》,试图用较少的篇幅以图片为主对奥运建筑做一个概括的介绍,为北京奥运会献上一份微薄之礼。
-
中国近、现代建筑历史整合研究论纲邓庆坦既有的中国近、现代建筑历史分期,存在着以政治变革阶段性分割建筑历史内在整体性的状况。有鉴于此,本书从20世纪中国建筑不可分割的历史连续性出发,尝试打破建筑历史分期中的人为分隔,建立中国近、现代建筑历史的整合观。中国近、现代建筑历史的整合,并非仅仅是把现行的中国近代、现代建筑历史进行简单叠加,而是把二者作为一个有着历史延续性和内在规律性的完整历史过程,对其历史演变线索进行重新审视和梳理,进而建立新的研究体系与框架。本书主要以20世纪上半叶中国现代建筑历史作为中国近、现代建筑历史整合研究的切人点和侧重点,通过揭示中国现代建筑从发轫、兴起乃至高潮的历史过程,追溯和探寻了1949年之后中国现代建筑自发延续和发展的历史源头。
-
流派(英国)杰里米·梅尔文 著;王环宇 译这是一本帮助读者了解世界建筑潮流,洞悉从古典到时下的种种建筑流派的实用手册。自前古典主义、人文主义、帝国主义,到如今的后现代主义、粗野主义和生态主义等等都进行了较为全面的介绍。本书用两个版面介绍每一种建筑流派,包括产生的时间、历史阶段,从原理上阐述其适用性、实用性和重要性,并且记录了该时期最重要的建筑师、建筑物,以及相关的关键词。总之,作为一本便携的备查参考书,本书一定会被那些喜欢欣赏、并且也懂得欣赏精致结构和优美建筑的读者所喜爱。
-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院史宋昆 主编70年来,天大建筑学院为国家培养了 大批优秀的高级专门人才,创造了一大批重大的科研成果,为我国教育、科技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发展令人瞩目,而广大校友则不断为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做出历史性的贡献,特别是在北京奥运建筑的设计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佳绩,在世界建筑史上也占有突出的位置。天津大学建筑学院70年的发展史,是中国近代高等建筑教育发展史的缩影,是一代代天大建筑学人爱国奉献、不尚空谈、穷学理、重实验、弘扬华夏建筑文化的奋斗史,是代代天大建筑学人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走向世界、走向素质教育的发展史。70年的蕴聚,培育了我院雄厚的建筑教学与科研实力,学院每年承担了国家和地方建筑设计的大量基础研究和科技攻关项目,积极发展产学研结合的关系,使建筑学院成为中国建筑教育和建筑设计的重要研究基地。一代代天大建筑学人在人才培养和建筑创作中历经磨砺和艰辛而矢志不渝,始终奋斗不息。如果说,天大建筑学院是伟岸的建筑之树,那么,这大树是历代天大建筑学人辛勤培育的结果;如果说,天大建筑学院是一座中国建筑教育的巍峨大厦,那么,支持这大厦发展的除了有众多的学者、教授和教职工的不懈努力外,广大校友所创造的学术声誉与工程业绩,也是推动大厦不断发展的永恒动力!院史是座镌刻着几代人办学艰辛和辉煌的丰碑。“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建筑学院跌宕起伏的发展史,可以说是中国建筑教育发展的一个缩影,值得我们去钩沉索隐、思索挖掘。为此,学院成立了院史编纂小组,倾注了大量精力和心血,终成我院首部院史。21世纪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对社会与经济产生的巨大影响,科学技术已成为引领经济社会未来发展的重要力量。科技创新能力已成为国家科技事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成为国家综合竞争能力的核心。建筑学科是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支柱学科,我们要总结历史经验,坚定不移地坚持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紧密结合,坚持德育为先,坚持综合培养、全面发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借鉴世界一流大学的建筑人才培养模式和办学理念,以培养国家需要的具有国际视野之拔尖创新人才和构建充满活力的知识创新体系为根本任务,努力把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建成世界一流建筑学院。
-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楼庆西《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是一本关于中国古代传统建筑文化的书,尤其介绍了一些中国大地上具有特色的名胜古迹建筑,包括中国传统建筑的结构、四合院和紫禁城、祭祀与坛庙、陵墓、皇家园林、小品建筑等。在世界发展史上,古老的中国、埃及、希腊和罗马都曾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它们的祖先都给人类留下了众多的建筑古迹。如果我们浏览一下这些建筑就不难发现,它们的形象在东方的中国和西方的希腊、罗马等地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
闽南建筑曹春平、庄景辉、吴奕德在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闽南文化丛书》终于与读者见面了。我们之所以组织撰写这套丛书,主要基于以下的三点学术思考。一、闽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中华文化中的一个极具鲜明特色的地域文化。闽南文化的形成及其发展,是经过了漫长的历史演变与文化磨合,以及东南沿海地带独特的地理环境等多种因素逐渐造就的。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培育了闽南文化,而深具地域特色的闽南文化又使得中华文化的整体性显得更加丰富多彩。当今,区域文化研究已经成为世界性的一个学术热点,从中华文化整体性的角度来考察区域文化,闽南文化的研究理应引起学术界的高度重视。二、闽南文化是一种二元结构的文化结合体。这种二元文化结合体既向往追寻中华的核心主流文化,又在某种程度上顽固地保持边陲文化的变异体态;既依归中华民族大一统政治文化体制并积极为之作出贡献,又不时地超越传统与现实的规范与约束;既有步人之后的自卑心理,又有强烈的自我表现和自我欣赏的意识;既力图在边陲区域传承和固守中华文化早期的核心价值观念,却又在潜移默化之中造就了诸如乡族组织、帮派仁义式的社会结构。这种二元结构的文化结合体,可以把许多看似相互矛盾、相互排斥的人文因素,有机地磨合和交错在一起。也许正是这种二元文化结合体,在一定程度上滋生了闽南区域文化及其社会经济的持续生命力,从而使得闽南社会及其文化影响区域能够在坚守中华文化核心价值的同时,有所发扬,有所开拓。我们通过对于闽南二元结构文化结合体的研究,应该有助于对于中华文化演化史的宏观审视。三、闽南文化是一种辐射型的区域文化。从地理概念上说,所谓闽南区域,指的是现在福建南部包括泉州、厦门、漳州所属的各个县市。然而从文化的角度说,闽南文化的概念远远超出了以上的区域。由于面临大海的自然特征与文化特征,使得闽南文化在长期的传承演变历程中,不断地向东南的海洋地带传播。不用说祖国大陆的浙江温州沿海、广东南部沿海、海南沿海,以及祖国的宝岛台湾,深深受到闽南文化的影响,形成了带有变异型的闽南方言社会与乡族社会,即使是在东南亚地区以及海外的许多地区,闽南文化的影响所及,都是不可忽视的社会现实。因此,闽南文化既是地域性的,同时又是带有一定的世界性的。在当今世界一体化的趋势之下,研究闽南文化尤其显得深具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