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史
-
中国科学技术史傅熹年《中国科学技术史:建筑卷》为《中国科学技术史》中的《建筑卷》,系统论述了中国古代的建筑发展史。作者广泛收集实物材料和文献史料,互相印证,力求把论断建立在实物与文献结合的基础上。各时代的内容大体按规划、建筑、结构、材料、施工等分类梳理,探索其发展脉络。《中国科学技术史:建筑卷》是一部图文并茂、侧重于科技发展的建筑通史,适于科技史工作者、建筑工作者和相关专业大学师生阅读。
-
兴衰康晶《兴衰:见证沧桑的20大传奇宫殿》选取数千年人类文明史上最有代表性、最具传奇性的20座宫殿,对这些宫殿的兴衰变迁和众多历史人物的成败浮沉进行了生动形象的描绘书中还穿插了大量栩栩如生的图片,让读者不但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这些宫殿的雄伟壮丽。更得以聆听历史的脚步,品味人类历史长河中的一段段精彩乐章。传说中“矗不知其几千万落”的阿房宫、见证了现代议会制度诞生的威斯敏斯特宫、外表朴实无华却是当今“地球权力中心”的白宫……如果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那么其中最华美的乐章,肯定要数那些耸立在不同文明核心地带的雄伟宫殿。
-
东方古城堡郭志坤、张志星这是一本图文并茂的介绍土楼的图书。本书是在遍阅有关图书,并与相关基层干部、旅游点的经营工作人员、土楼乡亲进行广泛的交流与沟通,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编撰而成的。福建永定土楼客家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神话般的民居建筑奇葩,在中国传统古民居建筑中独树一帜,被誉为“东方文明的一颗璀璨明珠”。本书以“土楼归来不看屋”的高度评价领衔全文,展开了对福建永定土楼悠久历史、繁多种类、浩大规模、奇巧结构、齐全功能的介绍。
-
江苏近代建筑刘先觉、王昕关于近代建筑所有的印象,在脑海中慢慢凝聚成一片灰,有着粗糙砖墙质感的灰色。因此在设计《江苏近代建筑》,基调就是占绝对比例的灰色和民国蓝。内页被分为四大块内容,一、二、三部分的总览均采用了双色印刷,黑版和蓝版。从第四部分开始则是各个城市的近代建筑介绍,配合着大量图片,四色印刷。最后的附录,则采用了满版的深蓝色。相较于其他时期的建筑,以民国建筑为代表的近代建筑有着中西合璧,浑厚朴拙这两大特点。看着这样一本书在我们的手中,逐渐成形,精确到每一个骨骼构架,血脉分布,羽翼丰满。
-
中国古建筑装饰图集岳翠贞 编皇家建筑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我国由于经历了漫长的封建社会,历代帝王重视都城和宫殿的建设,因此保存下来了大量的皇家建筑,如宫殿、苑囿等。皇家建筑一般建造雄伟,装饰华丽,以此来体现皇室的气魄。现在保存下来的规模最大、最完整的皇家建筑有北京的故宫、颐和园等。皇家建筑的装饰艺术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杰出成就。本书采用图文结合的形式,通过大量的精美图片和精炼的文字展现建筑的装饰构成艺术。在图书结构上,根据建筑的类别划分章节,每一章节的内容按单体建筑群举例,由建筑的群体到个体,再由个体到建筑细部的装饰,从而全方面地介绍古建筑的细部装饰构成。全书内容丰富,涉及面广,将中国古建筑中的各种装饰构件在此做了详细的体现。通过阅读本书,能够欣赏到中国古建筑中的大量精美装饰图片,并且能够进一步了解中国古建筑的文化内涵,精髓寓意,以及古典建筑美学。希望此书能为热爱传统文化的人搭建沟通的桥梁;为建筑工作者们提供知识的平台;为当代设计工作者们开启通往灵感的大门!
-
乡土建筑遗产的研究和保护陆元鼎、杨新平 编乡土建筑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探寻文明发展历程不可或缺的宝贵实物资料,蕴藏着极其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乡土建筑以其鲜明的地域性、民族性和丰富多彩的形制风格,成为反映和构成文化多样性的重要元素。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举措,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为探索新农村建设中乡土建筑的保护及利用的途径和方法,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构建和谐家园,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由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民居建筑专业委员会、浙江省文物局、浙江省建设厅联合主办,永嘉县人民政府承办,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浙江省文物考古学会协办的“新农村建设中乡土建筑保护(暨永嘉楠溪江古村落的保护与利用)学术研讨会”于2007年6月17日至21日在浙江省永嘉县和杭州市召开。会议的第一阶段在浙江省永嘉县举行,考察、参观了永嘉楠溪江古村落、古民居,举行了“楠溪江乡土建筑的保护与发展”座谈会。第二阶段会议在杭州市召开,进行学术研讨交流,著名乡土建筑研究学者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陈志华教授和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陆元鼎教授作了乡土建筑保护研究的主旨发言。会议收到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东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浙江大学、厦门大学、华侨大学、广州大学、温州大学、瑞典隆德大学和浙江省文物局、浙江省古建筑设计研究院等高校和文博单位的专家、学者提交的50多篇论文,与会代表围绕主题畅所欲言,共同探讨在新农村建设中乡土建筑的保护与利用,展示相关乡土建筑的研究成果。会议结束后,一部分代表建议将研讨成果汇编出版,以供同行交流。
-
建筑史贾珺 编《建筑史》原名《建筑史论文集》,是中国国内第一部专门发表建筑史研究论文的学术丛书,由清华大学创办于1964年,《建筑史(第23辑)》为第23辑。本辑共收入论文18篇,内容涉及中国古代建筑、建筑教育、建筑美学、古典园林、工程技术、城市研究、乡土建筑、外国建筑理论以及建筑史教学研究等领域。作为重要的系列研究成果,本辑继续刊载陈明达先生的遗作《〈营造法式〉研究札记》;钟晓青先生《关于“材”的一些思考》对《营造法式》中“材”的不同含义进行了深入的辨析;秦佑国先生的《清华建筑教育六十年》就1946-2006年间的清华大学建筑教育作了回顾;王贵祥先生的《阙里孔庙建筑修建史札》通过大量的文献考证对曲阜孔庙建筑群的营建历史作了详尽的梳理;《从焚帛炉看明代官式建筑格门》一文通过对明代焚帛炉的测绘和考察来探讨官式建筑格门的特点及其演化;宋建华先生的文章从文化和美学的角度对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的源流和特征作出论述;本辑中有2篇论文属于古典园林研究领域,分别针对清代皇家园林对江南园林的写仿以及明清时期的“乌有园”进行了探析;关于山西西溪二仙庙、福建仙游无尘塔、西藏帕拉庄园的文章均结合具体的建筑实例作出相应的个案研究;李浈先生的文章介绍了同济大学“中国营造法”教学的源起、发展以及课程特点,对相关的院系开展建筑史教学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卢向东先生的文章通过一些原始资料回顾了20世纪50年代清华大学设计国家大剧院的过程。此外,本辑还有论文分别对古代城市与地图、西方建筑装饰理论等课题进行了研究。《建筑史(第23辑)》反映了近年来关于建筑史研究的最新成果,是一部具有学术代表性的重要文献,对于建筑历史的进一步研究、文化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等工作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同时对于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人员吸取历史经验、从事设计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建筑史(第23辑)》既可作为建筑历史专业工作者的研究资料和高等院校建筑学专业的历史理论教材,又可作为读者了解建筑演化与城市变迁的实用指南。
-
雕梁画栋岭南风中山市博物馆本书收录该地区祠堂、民居等各类古建筑图片约1000幅,按木、砖、石、陶分类,展现了其细腻、精致的建筑装饰风格。中山古称香山,南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始设县治于石岐。近年的考古新发现表明,早在五千多年前,这里就已有古人类生息、繁衍。中山地处沿海地区,气候炎热、潮湿多雨。古人为适应其特定的地理及气候条件,经过长期的实践,不断完善建筑的修建模式,改进修造工艺,逐渐形成了风格独特的不对称格局的建筑体系。但因材质原因,砖木结构的建筑,一般难以长期保存。因此,中山现存古建筑的年代多为清末至民初。
-
图解西方当代建筑史王国光,朱雪梅 著建筑的发展本就应被视为一个有机生命体的生长过程,伴随各种或积极或消极的因素。本书放弃了割裂连续建筑序列的“风格分类法”,而是以风格和时间发展顺序相结合的双重线索,对西方当代建筑的发展状态进行梳理,让读者在一个更为真实的平台上体会各种建筑风格形成与衰落的必然性,从而可以更深刻地把握整个建筑发展脉络。本书适用于致力于建筑史研究的工作者、建筑及相关专业的广大师生,以及热爱建筑专业的人们。
-
图解西方古代建筑史王其钧,郭宏峰 著在当代纷繁复杂的建筑发展状态下,对于古典建筑规则的研究又逐渐成为一门热门的学科,现代人正在展开用现代语言诠释古典建筑规则的新一轮探索和实践。因此,了解西方古典建筑发展历史,不仅可以增强对于西方建筑传统的认识,更有助于理解西方近现代及当代建筑发展之路及发展特色。本书以时间发展序列和建筑风格的演变为主线,结合每个不同建筑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等社会综合发展状况,阐述了不同建筑时期建筑风格产生的必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