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史
-
中国民间住宅建筑王其钧著中国民居是中国古代建筑中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一种建筑形式。本书从民居的历史发展谈起、用浅显意明的语言,配以大量实景照片、钢笔画,生动是介绍了中国具有代表性的民居的建筑模式、结构特点及材料的选用。本书对于研究民居、继承古老文化传统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有很强的理论性、艺术性和欣赏性。本书可供建筑设计师,建筑院校师生,建筑理论、历史研究人员及相关专业人员使用。\t\t
-
城市表情顾铮著本书介绍的是包括了从19世纪末到21世纪初的三十多位各国摄影家的都市摄影实践。他们之中既有阿杰这样的以纯粹记录都市全部细节为已任的摄影家,既有像克莱因这样的以都市为自己的感情渲泄对像而在与都市的对抗中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的摄影家,也有像荒木经惟这样的一直把都市看成是一个欲望发生装置而终始在以摄影与之调情的摄影家。通过对这些理念、手法、风格各异的摄影家的了解。读者能够发现,原来摄影是一种具有如此丰富的表现力的视觉手段,并因此而从此能够经常地将摄影与人类社会的各种实践联系在一起,从而获得对摄影这个“20世纪的媒介”的全新的理解。
-
扬州大明寺大雄宝殿修缮实录梁宝富 著《扬州大明寺大雄宝殿修缮实录》是作者通过长期对扬州大明寺建筑与文化的研究,借扬州大明寺大雄宝殿保护修缮的设计与施工的具体实践机会,对保护修缮的全过程进行记录,并测绘了建筑遗迹,收集整理了历次修缮信息、碑记等史料。全书共分4章,分别是大明寺建筑群综述、大雄宝殿勘察与设计、修缮施工技术及结语,既对今后扬州大明寺保护修缮提供比较完整的史料,又可对建筑遗产保护工作者提供理论和实践的借鉴。
-
中国近代中西建筑文化交融史杨秉德著《中国近代中西建筑文化交融史》深入探讨了中国近代中西建筑文化交汇、碰撞、吸纳的历史过程。为现代中国建筑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历史借鉴。 中国建筑文化是各民族长期共同熔铸的多元一体的文化结晶,无论是文献还是实物,莫不显示出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而从文化角度切入的对建筑的多层面、全方位的研究尚在开创阶段。本文库是国内第一套系统的中国建筑文化研究成果的集成,从建筑文化学到思想渊源、流变,从建筑的词源到典章制度考录,从墓葬、园林、装饰小品的文化艺术观到建筑的外部空间构造及环境生态观、中西建筑文化交融,以及历代建筑名作名匠、军事桥梁建筑艺术等,莫不包罗。《中国近代中西建筑文化交融史》该文库的其中之一,国际大16开,硬面包封,双色精印,堪为藏品。
-
中国西南地域建筑文化戴志中,杨宇振著本文库由两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吴良镛先生,中科院院士、法国科学院通讯院院士、建设大师齐康先生任顾问,《华中建筑》主编、教授级高级建设师高介华任主编
-
三峡湖北库区传统建筑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国家文物局编著《三峡湖北库区传统建筑(长江三峡文物保护项目报告)》力求通过文字、测绘图、素描图和照片,较为系统、科学地介绍湖北省境内巴东、秭归、兴山、宜昌四县三峡水库淹没区域内的主要文物建筑,展示其分布格局、外在风貌、内部结构、历史和地方的特点、人文习俗和艺术成就,也指出这些地面文物在长江水文、航运史上的价值,还结合国际、国内有关文物保护的法规文件,阐述了三峡工程与文物保护的关系及采取的措施和办法。《三峡湖北库区传统建筑(长江三峡文物保护项目报告)》可供历史研究、文物考古工作者以及关心建筑艺术的读者参考与鉴赏。
-
中国古建筑之旅杨永生主编本书的文字说明部分是在我社1986年出版的《古建筑游览指南》第二版的基础上改编的。此前,曾以三个分册于1981年初版发行。该书曾受到国内外广大读者欢迎,国内累计印数近8万册。这次重新编辑除删去一些一般旅游者不便前往、仅余残迹和可能不感兴趣的项目外,还增加了一些项目。本书总共编入330项古代建筑。
-
意大利古建筑散记陈志华著陈志华,1929年生于浙江,1947年入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学习,1949年转入清华大学建筑系,1952年毕业,曾任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现已退休)。陈志华在40多年的教书生涯中,讲授过苏维埃建筑史、外国古代建筑史、建筑设计初步、外国造园艺术、文物建筑保护等。他的主要著作有《外国建筑史》、《外国造园艺术》、《外国古建筑二十讲》,翻译了《俄罗斯建筑史》、《建筑艺术》、《走向新建筑》、《风格与时代》、《二十世纪欧洲各国建筑流派的宣言和纲领》等书,还编译了一本《保护文物建筑和历史地段的国际文献》。此外,还在各种报刊上发表了大约100万字的学术论文、科普文章、评论文章、杂文随笔等,一部分汇编成《北窗杂记》。近年来,他和楼庆西、李秋香一起研究乡土建筑,已经出版了几部专著:由他执笔撰文的有《楠溪江中游乡土建筑》、《新叶村乡土建筑》、《诸葛村乡土建筑》、《关麓村乡土建筑》、《张壁村》、《福宝场》等。文物建筑和历史文化古城的保护在世界上已经形成热潮。这股风也吹到我国,但我们对它的基本理念其实还很隔膜。陈志华先生用自然优美、精确平实的笔调,从历史、文化、建筑风格和民俗等多个角度,介绍了意大利近20个历史文化古城、数百幢古建筑和对它们的保护。读者在阅读的愉悦中,不知不觉对意大利人民尊重文化、爱护古建筑的非功利性态度和科学精神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且对当前世界上关于保护文物建筑和历史文化古城的主流理论、原则和方法有了大致的认识。随文配有数百幅图片,包括地图、建筑照片等等,有的十分罕见,使本书不仅具有阅读与收藏价值,还可以作为意大利古建筑旅游的指南。
-
20世纪住宅建筑(美)理查德·韦斯顿(Richard Weston)著;孙红英译主要内容本书详细而全面地研究了现代住宅史,收录了所有重要的作品和那些同样重要但却尚未人所熟悉的作品。全书按照以下几个主题进行了研究:住宅艺术、现代住宅、居住机器、地点气候与文化、美国梦、斯堪的纳维亚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住宅和现代住宅建筑的继承和革新。通过这些作品,作者向我们讲述了从19世纪末至今在建筑艺术和建筑工艺方面的创新的故事。This book gives a detailed, comprehensive treatment of the history of the modern house, covering all the key examples together with many others that are less well-known but equally important. It is organized semi-chronologically around major themes: the house as a work of art; the modern house; machines for living in; place, climate and culture; the American dream; Scandinavian modernism; the post-modern dwelling and the continuity and transformation of contemporary house architecture. Through these themes the author tells the story of innovative domestic architecture from the Arts and Crafts period in the late nineteenth century up to the present.本书目录第1章作为艺术品的住宅第2章现代住宅第3章居住的机器第4章场地,气候和文化第5章美国之梦第6章斯堪的纳维亚现代风格第7章从现代主义后期住宅到后现代主义住宅第8章继承与改造参考文献,索引,图片版权和鸣谢
-
20世纪建筑巴伯尔斯凯对于时代广场周围地区全面的改造,其目的在于使这个厂场重新成为戏剧和商业的中心,而这座建于1912年的“历史”建筑,将被改造成为新的帝国剧院入口的大厅。新的剧院拥有25个银幕,面积达31,000平方米。美国的技术人员用机械对帝国剧院的地基进行切割,由于各个工程阶段在时间上的限制,超越了坚固(firmItas)的原则。这个事件与现代对工程和结构进行的研究并非全无关系,不过在这里,我们暂且将这项复杂的迁移工程的细枝末节放在边不谈(它令人同想起阿布辛贝时期把埃及神庙抬起的那个历史事件),我们可以肯疋,1998年3月1日,在曼哈顿的心脏地带,贾尼和皮诺托向维特兽威(Vltruvio)宣战。坚固同舒适(utilitas)以及美观(Venustas)一起成为了维特兽威论著中的三个稳固原则。他的这部论著的历史要回溯到岁马帝国的奥古斯都时期,文蕈中写到:“所有这些相关的东西,都应该以坚固、舒适和美观为最终目标。稳固就是要把地基建在地下的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