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史
-
岳麓书院建筑与文化杨慎初编著岳麓书院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典型的书院建筑史迹。自唐末五代以降,千年办学不辍,对湖湘文化的形成、发展和传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本书分导论、历史变迁、建筑一览、专论四大部分,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岳麓书院的历史发展和近年修复概况及其文人建筑特色,并深入探讨了书院建设的文化内涵。书末附有岳麓书院历史年表。全书收辑最新艺术图照和技术、历史图片共800余帧。以中英文对照表式图文并茂地展示出古朴典雅、恢宏壮观的书院建筑全貌和楼台亭阁等细部特征,介绍了文人建筑的哲学意蕴、营造程式和艺术风格,广涉建筑美学、哲学及民族人文精神的诸多方面。全书立论独到,文辞隽史、文化史、教育史的重要资料,具有很高的史料性、学术性、艺术性和文化收藏价值。可供建筑设计、历史文物、文化旅游等专业研修参考。
-
中国古代建筑史郭黛姮主编中国古代建筑历史的研究,肇自梁思成、刘敦桢两位先生。从30年代初开始,他们对散布于中国大地上的许多建筑遗迹、遗物进行了测量绘图,调查研究,发表了不少著作与论文;又于60年代前期,编著成《中国古代建筑史》书稿。本次编著出版的五卷集《中国古代建筑史》,系继承前述而作。全书按照中国古代建筑发展过程分为五卷。本书为第三卷,中国古代建筑进一步规范化、模数化,形成中国古代建筑发展的高峰时期,包括宋、辽、金、西夏时期的建筑
-
北京古都风貌与时代气息研讨会论文集朱明德主编北京市社会科学院2002年度“北京史研究与国际化大都市发展战略”课题成果。本书收录的相关学术论文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国际化大都市发展战略》、《古都风貌与现代交通》、《古都风貌的现代价值》等。
-
闽台民居建筑的渊源与形态戴志坚著《闽台民居建筑的渊源与形态》包括南方民系与闽海系民居建筑、自然条件对闽台民居建筑的影响、闽台社会形态与闽台民居建筑的关系、闽台民居建筑的类型与流派、泉州民居建筑与台湾泉州派民居、漳州民居建筑与台湾漳州派民居、客家民居建筑与台湾客家派民居、台湾原住民居建筑、闽台民间匠师与民居建筑工艺等九章内容。《闽台关系文化丛书》是一部工程浩大的丛书,是由福建人文科学界专家学者撰写,由台湾文化研究专家、福建社科院博士生导师刘登翰研究员、福建师大闽台区域研究中心副主任、博士生导师林国平教授主编,并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全套丛书共有十一本,包括《中华文化与闽台社会》、《闽台先民文化探源》、《闽台客家社会与文化》、《闽台方言的源流与嬗变》、《闽台教育的交融与发展》、《闽台民间民俗》、《闽台民间信仰源流》、《闽台文学的文化亲缘》、《闽台民间戏曲的传承与变迁》、《闽台民居建筑的渊源与形态》、《闽台闽南语民歌研究》等十一本,共长达三百多万字。该丛书立足闽台文化,放眼两岸关系和中华文化,是以闽台为中心,以文化为重点,来论析两岸关系的一套系列著作。唐树备指出,由于台湾与祖国大陆隔绝了半个世纪之久,尽管台湾文化由于历史原因受欧美等西方文化影响,但根是中华文化,也是福建传过去的文化。他说,这套系统研究闽台文化的丛书,突出了闽台文化关系中的“源”和“缘”,通过揭示“闽台文化”与中华文化“同根共源”的密切亲缘关系,以更有利于促进中华民族的团结,推动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
-
世界建筑史王瑞珠编著《世界建筑史(古希腊卷)(套装上下册)》主要介绍希腊的建筑史分上、下册其中上册主要内容包括:爱琴文明时期、爱琴文明总论、历史文化背景、考古发掘和年代分期、地理环境及风格特色、各时期建筑概况、青铜时代早期、米诺斯文明时期、迈锡尼文明时期、新石器及青铜时代早期的建筑、建筑形态、材料及结构方式、各地区建筑概况、特洛伊和泰尔米、希腊本土、基克拉泽斯群岛和克里特、克里特米诺斯文明时期的建筑、早期宫殿及城市规划遗迹、早期宫殿遗迹、城市规划、布局及建筑特点等。
-
建筑·城市·人居环境吴良镛著世界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创新与积累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最具革命性的推动力,为了指导科技工作,积累珍贵科技史料,弘扬中国科学家的科学精神和高尚情操,我社策划出息了《中国院士书系》,诚愿以此奉献给中国“科教兴国”的伟大事业。本《书系》共计17卷,入选的17位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每人一卷,他们主要是20世纪20年代出生,取得重大成果并获大奖者,各卷主要内容一般分三部分:学术思想,学术论文,专著或专著节选,囊括了作者各个时期(以近期为主)的代表作,同时还以“小传”的形式描述了各自的生平和学术生涯,从中我们可以寻得其所以成为科学家的心路历程,贪图其思想风范和人格力量,各部分一般以发表时间为序,因时间跨度较大,物理量单位、符号均保留原貌,体例各篇(册)统一,外文版论著变保持原文种不变。
-
中国史前古城马世之著原始人群聚集生活开始后,尝试用树枝、泥土、石头等原始材料来构筑生存空间,建筑活动开始了。在进一步的演化发展中产生了城市,城市是人类高效的聚集形态。中国城市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形制,作为社会体制的空间体现,具有显明的东方特征,是世界城市史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城市是农业社会的城市,是具有防御功能的城市。中国古代建筑受宗教、礼仪的影响,受儒家思想的制约,有严格的等级性。王城之内,宫城居中,前朝后市,早在周代,已有都城“营国制度”。中央政权统治和管辖着地方行政,控制着地区经济的发展,在黄河、长江流域逐渐形成了以行政体系为主的城镇体系。在汉民族文化的强大影响下,少数民族城镇仍然保持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点。这些特点必然依托区域政治、经济特点和文化特点,且受到民俗文化的影响。丰富的城市形态遍布于全中国,并不断地延续其生命力。虽然它们有的被战争破坏,被自然灾害所湮灭,但对于它们的发掘和研究仍然是现代城市发展的基础,是中华民族建筑文化生命力延续的象征。中国的城市选址注重依托水系,水系依托大江大湖,江湖依托自然生灵,自然生灵的生存离不开古代的自然生态。虽然经过了几次大的人口迁移和社会变迁,但中国城市始终存在一种相对固定的模式。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城市历史形态和形象特点,始终得以保持,那些壮丽的城墙、城门、城楼、护城河等构成了城市的坚不可摧的军事防御性建筑形象。
-
近代岭南建筑美学研究唐孝祥著岭南建筑,作为岭南地域文化的一种现象,与岭南文化精神相表里,“得风气之先”,又曾一度“开风气之先”。岭南建筑的创作实践和发展过程蕴涵了建筑的兼容性、务实性、世俗性、地域性和时代、文化等各方面整合发展的一些规律和特点。因此,加强岭南建筑的理论研究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唐季祥在《近代岭南建筑美学研究》中提出“文化地域性格”的概念对岭南建筑进行学理界定,是颇具新意的阐释。唐孝祥在《近代岭南建筑美学研究》中结合近代岭南建筑的典型个案分析和近代岭南侨乡建筑的审美文化比较,运用建筑美学理论作出了努力的探索,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亦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然而,关于岭南建筑的美学研究毕竟是一项崭新课题,是很艰巨的任务,今后还要进行长期不懈的深入研究。希望再接再厉,不断探索,以便奉献出更多的新成果。
-
1955~1957建筑百家争鸣史料杨永生编1955年、1956年和1957年这三年对建筑学界来说是不寻常的三年。1955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一场反对建筑中的浪费现象的运动,并由此而引发了以梁思成先生为代表的唯心主义、形式主义、复古主义建筑思相的批判。1956年,为响应毛主席、党中央“百家争鸣”的号召,建筑学界许多人公开发表了关于“百家争鸣”的意见和对建筑界存在的问题的意见。同时,还对建筑学若干理论问题展开了争鸣。1955-1957年对建筑界来说,是不平凡的三年。这三年间经历了反浪费、批判梁恩成、百家争鸣、解放后的第一次建筑理论的大讨论以及反右派运动。本书把当时发表的有关文献及一些批判文章以及有关人物的检讨选编成册,并加写了近万字的编者按。事隔近半个世纪,年长者已淡忘,青年人大都不知道当时的历史情况,本书肯定会引起建筑界老中青各个层次读者的极大兴趣。
-
童寯文集童寯著童寯先生是我国当代建筑学家、建筑师、建筑教育家。先生一生辛勤劳作,不仅成为我国著名建筑设计大师,而且学术著作涉及建筑学的各个领域,广为流传。先生既是中国古典园林研究、西方近现代史研究的开拓者,又是中国古代建筑史的开拓者之一。先生治学严谨,考证精湛,信而有证,不囿成见。先生文风时而典雅工整,时而诙谐成趣,中文、英文,文采俱佳。本卷编入了童寯先生的7篇研究笔记,包括中国建筑史、中国绘画史、中国雕塑史、日本建筑史等。这些研究笔记,始作于20世纪30年代初。此外,这些笔记在他晚年的研究生活中,还先后作过不少补充。为保持其完整性,我们把他笔记中所有旁注,也同样加以整理,并用楷体排印出来。相应加入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