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用书
-
权力分享与责任分担吴刚平,徐佳 著转型期西方教育校本化思潮经历了二十多年的起伏消长,如今只要在网上输入“校本”二字或“school—based”,就可以立刻涌现海量的信息,无论是中文的还是英文的,实在让人目不暇接。尽管其中存在许多水分,但仍然可以反映出校本化思潮的广泛影响。 正是由于重视转型期西方教育校本化思潮所反映出来的时代特征及其所具有的启示意义,陆有铨教授在十多年前就开始指导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并进而关注从整体上研究转型期西方教育校本化思潮,纳入其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国家重点课题“转型期西方教育哲学的发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研究子项目。
-
远行者的目光刘泸 主编一是学习借鉴国外教育的经验。教育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西方国家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育从理论到方法都有不少值得借鉴和参考的地方。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的教育主要受苏联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有更多的机会了解西方国家教育的情况,这对我们教育的改革会有很大的启发和帮助。二是开阔眼界。古人提倡“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当教师,知识要渊博,教学生“一杯水”, 自己要有“一桶水”.出国的经历会使老师们增长见识,加深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提高教学水平。特别是外语老师,如果在所教语言的国家生活过,教起书来就会更有底气。 三是促进教育的国际化。要把学生培养成国际化人才,首先要有国际化的教师。教师在异国他乡生活,与外国朋友交往并建立起友谊,会对不同民族的文化有亲身感受,也能够加强外语能力。出国学习、工作过的教师多了,学校的国际化一定会深入发展。 老师们从国外学习、工作归来,对那段在国外“洋插队”式的生活都很有感触。他们不仅学到了专业知识,而且磨炼了自己的意志,加深了对世界的认识。对比国内外的现实,他们既看到了我们伟大祖国的日益强盛,也为不同国家特有的优势所触动,促使他们更加努力王作,立志为我们国家的发展作出贡献。
-
充满自由的学校崔秀梅 主编教书与育人对立。自古以来,教师这个神圣的职业,是以培养人为最高追求的。可今天,教师成了单向度地向学生灌输知识的机器,而全然不顾学生这个活生生的生命个体的生命尊严。由此,“知识”这个教育的手段,却俨然成了教育的全部主宰,成了教育的最高目的,最终成为奴役学生的工具。 教学与教育对立。教学是人类发明的促进人类自身再生产的一种高级活动。它承载着培育未来人的全部使命,不料在现实的教育中,却被人们窄化为传授知识的代名词。由此,在不少教师的课堂教学中.学生这个丰富而多样的“人”消失了,剩下的只是一个个让成人任意装载知识的躯壳。 教师与学生对立。没有学生就没有教师,“学生”构成了教师这个职业存在的基础和全部意义。在学校教育中,教师与学生构成了人类独特的生命活动与生命成长共同体。可是,今天的教师站在成人世界“我为你好”的道德制高点上,不管学生的内心世界如何痛苦,强行将学生绑架在知识学习的战车上。
-
陶行知教育论著选董宝良 主编,喻本伐,周洪宇 选编本书收录了作者在各个时期主要教育著作,包括论文、演讲、提案、书信、序跋等,书末附有若干首教育诗。《中国文库·哲学社会科学类:陶行知教育论著选》既反映了作者教育思想的发展过程和教育学术成就,也体现了他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杰出地位和贡献。《中国文库·哲学社会科学类:陶行知教育论著选》由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年最新出版。
-
面向明天的教师王克峰 主编2011年8月24日,在蓬莱参加第十届国际和平节活动。孔子讲过,礼之用,和为贵。先贤们认为“和”是事物发展的最高境界,“天地和,而万物生焉,四时兴焉”“父子和家道济;夫妇和,义不分”,人与自然的一切努力无不在向着这个目标前进。实际上,“和,这一思想的诞生是人类渴望至真、至善、至美的真情流露。 这些看似与教育不沾边的话题,正是当前基础教育工作者应当思考和努力的方向。从事基础教育研究多年,我目睹了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这是否可以说我们的基础教育已经步入和谐发展的境界了呢?是否可以说已经至善至美了呢?遗憾的是,回到现实,由于极端应试教育思维的盛行,我们看到的是各种令人担忧的“对立”与“不和”: 教书与育人对立。自古以来,教师这个神圣的职业,是以培养人为最高追求的。可今天,教师成了单向度地向学生灌输知识的机器,而全然不顾学生这个活生生的生命个体的生命尊严。由此,“知识”这个教育的手段,却俨然成了教育的全部主宰,成了教育的最高目的,最终成为奴役学生的工具。 教学与教育对立。教学是人类发明的促进人类自身再生产的一种高级活动。它承栽着培育未来人的全部使命,不料在现实的教育中,却被人们窄化为传授知识的代名词。由此,在不少教师的课堂教学中,学生这个丰富而多样的“人”消失了,剩下的只是一个个让成人任意装载知识的躯壳。 教师与学生对立。没有学生就没有教师,“学生”构成了教师这个职业存在的基础和全部意义。在学校教育中,教师与学生构成了人类独特的生命活动与生命成长共同体。可是,今天的教师站在成人世界“我为你好”的道德制高点上,不管学生的内心世界如何痛苦,强行将学生绑架在知识学习的战车上。 如此,升学需要的“知识”成了学生消费的全部食粮,“考试”成了学校教育的最高法宝,“升学率”成了学校教育的唯一追求。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丰富多彩的学校教育生活,无论校内校外,无论课内课外,无论节假日双休日,除了上课、做作业、考试,还是上课做作业、考试…… 呜呼,曾经寄托着人类、国家、民族、社会、家庭无限美好,让人无限憧憬的教育,千千万万青少年眼里,却成了万恶之源。
-
创造理论与实践孙学雁 著创造是人的专有属性,创造使人更具聪明,创造给人类带来财富,创造把人类带到现代高度文明的今天。人人都是创造之士,天天都是创造之时,处处都是创造之地。本书的目的是让普通人也能创造出像发明家那样的创造成果,适合科技创新设计工作者,从事创新教育工作者。特别是大学生从事科技创新作品制作的教材和参考书。 作者从事大学生创新教育多年以来,通过对创新活动的理论研究和制作科技作品的创新实践,查阅了大量的信息和资料,取之精华,去之糟粕。同时,把几年来从事该领域的教学和科研的经验和教训归纳总结,编著成本书。《创造理论与实践》由创造理论和创造实践两部分内容组成,创造理论归属创造学学科,是创造实践的指导理论基础,创造实践是创造理论的实际应用,是达到创造成果的实际操作过程和完成过程。本书主要包括如下内容: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创造性思维及训练、创造原理及创造原则、创造技法及运用、大学生发明创造实践、创造作品的表达方法、创造成果的保护——专利。各部分内容即互相联系,又互相独立,读者可根据需要选读。 在编著本书时,力图理论联系实际,创造理论论述多以实际案例或典故论述,创造实践都是作者的实战制作。本书图文并茂,使之具有实用性和实践性,能广泛适用于读者使用。
-
蔡元培教育论著选高平叔 编高平叔编著的《蔡元培教育论著选(哲学社会科学类)》遴选了作者诸多关于教育问题的代表性作品,集中反映了其独树一帜的现代教育思想和治学治教理念。本书由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年最新出版。《蔡元培教育论著选(哲学社会科学类)》所选各篇,按写作或发表时间先后编次。年月日一律采用公历。
-
新课程与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研究陈丽杰,董春华 主编2010年7月,胡锦涛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我们要通过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在全社会特别是青少年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一步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培育文明风尚,增强民族凝聚力,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不断促进社会和谐。我们要通过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全面加强和改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坚持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的统一、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的统一、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统一,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早在1999年6月,江泽民同志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也曾强调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在各级各类学校都要摆在重要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和削弱。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不断增强学生和群众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
-
改进中小学寄宿制学校管理和学生资助的探索与实践焦正国 等主编配合国家教育政策和教育投资,项目围绕当前农村教育工作重点开展活动,高举促进教育公平和质量发展的旗帜,通过资助弱势儿童并改进寄宿制学校管理、培训教师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支持体系建设、实施学校发展计划并开展学校督导、改进教育信息收集与利用、促进教育制度改革和社会发展五类活动来实现提高政府有效实施项目的能力,为处境不利的儿童提供更多的入学并有质量完成学业的机会,普及有质量的九年义务教育。 项目在云南、四川、贵州、广西四省(区)的经济状况最为贫困、社会发展最为滞后、最后一批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县实施,云南省的鲁甸、镇雄、彝良、澜沧、福贡、德钦县受益。 这些县面临的不仅仅是需要大量硬件投入,达到必备办学要求,而且在提高教学质量、学校和教育行政管理方面差距更大,实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是一个需要解决但又十分困难的问题。显然,在这个方面的全新努力与显著成果必将会对全省、全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有十分积极的启发和促进作用。 项目尝试在项目县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走上质量发展道路的进程中,建立一种更科学、规范、有效的基础教育管理模式,包括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参与式行政管理模式,师生平等参与互动学习与教学模式,重要利益群体广泛参与的学校管理模式,规划计划实施监测评估一体化的教育投资管理模式,关注弱势群体社会公平优先的义务教育发展模式等。
-
流动儿童应对学习逆境的过程研究童敏 著《流动儿童应对学习逆境的过程研究》针对目前国内对流动儿童如何应对学习逆境的过程以及社会工作实务研究的不足的现状,以抗逆力作为研究的视角,从流动儿童的角度出发,采用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探索流动儿童应对学习逆境的基本过程和策略以及社会工作者协助流动儿童克服学习逆境的基本策略。通过本项研究提出扩展抗逆力的概念,以弥补西方个人抗逆力概念和家庭抗逆力概念的不足,将中国本土处境下流动儿童应对学习逆境的过程和规律呈现出来,把握学习逆境中的流动儿童个人、家长、教师三者在克服学习逆境中过程中的动态关联以及共同运作的方式,并为社会工作者在服务流动儿童过程中提高服务效果和水平提供基本的逻辑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