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用书
-
第三届国际创新设计与教育论坛论文集第三届国际创新设计与教育论坛组委会 编《第三届国际创新设计与教育论坛论文集》收入“第三届国际创新设计与教育论坛”的论文34篇。主要探讨了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人机工程学理论的相关研究与应用以及各类设计理论应用与实践的经验方法等。集中反映了国内外对当代设计艺术现状及其生存与发展的思考,用先进的设计思想与理念,绿色环保、富有创造力的设计产品以及系统、优质的设计教育来推动设计学科、设计产业、设计教育的发展。
-
物理新课程教学与教师成长龚燕江 主编《物理新课程教学与教师成长》结合物理新课程改革要求,依据国家物理课程标准,重点分析了物理教育和中学物理课程的价值与功能,反映了物理课程中的学科本质问题和内容主线,并从方法论的角度拓展了物理教师的学科视野;集结了中学物理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与操作,分析了教学设计的心理学基础;根据物理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给予解析,进而提高中学物理教师的教学实践和自我发展能力。本教材涵盖专业理论研究、专业创新技能以及拓展思维方法等,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
-
促进师生发展的校本课堂观察技术伯海英 主编《促进师生发展的校本课堂观察技术》主要内容包括:第一章综述了课堂观察的研究成果,读者阅读这部分内容,可概要了解课堂观察的理论和实践发展的历程,初步了解课堂观察的一般步骤和方法。第二章根据本课题的研究,从教师在课堂观察中必须面对的关键环节,即量表选取、过程与记录、结果与分析等,概要说明了可能面临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
-
夯实学校发展的根基杨云生 著《夯实学校发展的根基:学科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论证绵密,立意高远,对文化、学校文化、学科文化的理论探讨和实践探索是本书的两个支撑。关于中学学科建设的探索和实践过程,正是杨云生“立校”的缩影,尤其是“导学稿”将教师的“导”与学生的“学”融为一体,让教师从“带着教材走向学生”过渡到“学生带着问题走向课堂”的教育新境界,为实现“轻负高质”提供了可能。
-
幼儿园教育案例研究指导吴邦灿,李国刚,邢冠华 编著吴邦灿、李国刚等编著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以“监测质量”为主题,以“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为主线,以构建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为目标,从知识创新的角度对环境监测大系统、多要素、全过程进行了审慎的归纳和总结,系统地提出了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理论、方法、对策和措施。内容丰富、实用性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适合环境保护科研单位工程技术人员、环境监测工作者阅读,也可作为各级环境监测人员的培训教材和大专院校环保专业教科书,是一本难得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手册。
-
教务主任的工作艺术黄银美 主编《教务主任的工作艺术》在编写前,开展了大量的调查研究,编写时既考虑教务处的工作任务、教务主任工作的特点,又考虑遵循成人教育的规律,强调从教务主任的需要和兴趣出发,在素材的选择上注意了以教务主任的工作经验为基点,总结了基层学校在教育教学管理中的经验,从理论上进行提炼和概括;对教务主任工作的任务、工作职责、工作流程、工作方法等问题进行了梳理,帮助教务主任明确工作中做什么和怎么做;同时站在管理理论的高度去分析学校管理的实践,阐述管理的方法,以指导教务主任提高管理的有效性;书中还编排了一线教务主任在实践管理中的案例,从微观操作层面,分析教务主任管理的技巧和艺术。本书由黄银美担任主编。
-
共同的思考章才根2010学年宁波市教育局教研室汇编的全市各学科优秀论文集《共同的思考》即将与大家见面,这些论文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宁波市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崭新成果。思考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重要要素。
-
小学外语学业评价罗丹 著《小学外语学业评价》稿对小学外语学业评价的发展历史进行系统梳理的同时,还为读者理解“评什么和怎样评”提供了小学生外语学业的鲜活资料。作者认为,外语的教、学、评本是外语教学整体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学为评价的开展提供条件和场所,评价则为教学反馈信息,为改进教学提供参考。从这个意义上说,现实的改革之所以未能从根本上取得成效主要是外语学业评价未能与外语教学模式改革同步,原有的教学模式不能为新的学业评价模式提供有力的支持。外语学业评价的改革必须与外语教学模式的改革同步。科学的学业评价模式应该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遵循儿童语言发展规律和外语教学规律,把发展性原则、全面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多样性原则以及公开、公正和可操作性原则作为基本的评价原则,用发展的、动态的眼光看待学生,追求对人持续发展的关注,使评价成为对学生、对教师的发展都有利的“双赢的评价”。
-
精英的合法性危机彭拥军 著在人类历史上,精英是社会的神话,制度化的精英制造满足了社会对带有神话和传奇意味的不平凡现实的需要。而高等教育自从其诞生以来就一直承担着制造精英的使命。从精英高等教育向大众化和普及高等教育转型的过程中,高等教育的服务对象由面向社会上层,逐渐转向面向社会中上层,进而面向全体大众。它的人才培养目标由培养国家和社会精英,逐步转向兼顾精英与大众;高等教育机会分配由单一选拔向选拔和适应转变。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关系,从远离社会而居于象牙塔中,逐步走向社会中心,成为国家的引力中心和动力站。高等教育系统由单一的精英型机构向精英型大学、大众型大学和中间型大学的混合结构转变。高等教育向巨型化转变。 高等教育改革呈现为连续的或断断续续的变动历程。在高等教育改革过程中,高等教育制造精英的使命一直存在,但这种使命多次遭遇合法性危机。就我国而言,1977年高考制度的恢复实际上就是一场通过改革来重建高等教育制造精英合法性的行动,高考恢复后的精英高等教育使大学生成为社会精英的重要代名词,他们进入干部队伍或技术领域具有制度赋予的合理性和合法性;而1999年发动的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使高等教育逐步成为人们必要的生活准备,甚至是一种权利和义务,泛泛而谈的高等教育已经不再具有卓越的含义。在这种背景下,高等教育能否制造精英和如何制造精英实际上已经需要通过改革来维护或确证其合理性与合法性。高等教育改革和转型的最终目标之一,应该是使配得上称为大学的学府,能够把自己置身于世界大学的星群之中,成为灿烂群星中的一员。
-
安徽大学年鉴2008虞宝桃 主编,马仁杰,汪向东,郑健 副主编这本《安徽大学年鉴(2008)(精)》由虞宝桃主编,安徽大学档案馆编,全书分别从十八个文献介绍了安徽大学2008年的发展情况,包括:八十周年校庆、“211工程”建设、党建与思想政治、机构与干部、教育教学、国际交流合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