诉讼法
-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注释本法律出版社法规中心 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民事诉讼流程图(一审),民事诉讼流程图(二审)。
-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刑事诉讼法》是国家制定的关于办理刑事案件程序的基本法律。我国的《刑事诉讼法》于1979年7月1日颁布实施,后根据1996年3月17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决定》修正后施行至今。它既是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依法揭露犯罪事实,查获并惩罚犯罪分子必须遵守的基本准则,也是保障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在刑事诉讼中的合法权益和诉讼权利的依据。
-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刑事诉讼法》是国家制定的关于办理刑事案件程序的基本法律。我国的《刑事诉讼法》于1979年7月1日颁布实施,后根据1996年3月17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决定》修正后施行至今。它既是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依法揭露犯罪事实,查获并惩罚犯罪分子必须遵守的基本准则,也是保障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在刑事诉讼中的合法权益和诉讼权利的依据。[看更多]
-
公益诉讼制度研究伍玉功暂缺简介...
-
民事司法制度的功能与结构傅郁林 著《民事司法制度的功能与结构》以民事司法制度的价值和功能为目标,从民事程序的技术结构入手,考察、研究和建构我国的审级制度、上诉程序、审判权力制约模式、案件的繁简分流和当事人的程序权利保障机制以及法律职业共同体的良性互动性诚实信用的诉讼机制的培植。《民事司法制度的功能与结构》重点探讨了我国正在进行的民事审判改革的背景、路径、方法、过程和整体思路,强调以中国问题为核心,注重比较法研究,认真考察国外相关制度的基本原理,充分考虑制度改革的远期目标和现实可行性,将基本理念和价值目标灌注到精致的程序细节设计之中。
-
中国影响性诉讼2005吴革、王振宇凡诉讼,都会产生影响;区别在于大小、深浅。“影响性诉讼”既从诉讼中单列,自会有其独具的概念和内涵。本书综合了2005年影响性诉讼的实践,兼及这类诉讼研究的论述。它给影响性诉讼下的定义是:“其价值超出本案当事人的诉求,能够对类似案件,对立法、司法完善和社会管理制度改进以及人们的法律意识转变,产生较大促进作用的个案。”我们的实践也许还没来得及提供一个更为全面、严谨的科学的概念,但本书的作者不仅标出了一个具有深意的、恒新的课题,而且作出了解析,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一块基石、一个阶梯,这对发展中国的律师制度和律师事业极其可贵!粗读书中的16个案例,抛开理论层面的问题不论,这类诉讼大体上可分为两种:一是公益诉讼,一是维权诉讼。这二者其实难解难分。益中有权,益中含利,公益诉讼中自不免维权因素在。令人振奋的是,这两种诉讼,首先是维权,已日益受到律师群体的关注和重视,似乎有必要多说几句。“律师是干什么?”多年来不断听到这种言论。它与“人生是干什么的?”问得近似,颇有哲理,一时也真的说不清楚。也明知有人把律师视为“异己、异端”,认为爱干“坏”事,依然把它当成议论而不认为那是质疑。林深鸟杂,何必在意,由他议去}不过我有一点坚信不疑,律师天生就是干维权的。不同仅仅在于,一部分人清醒,有意识,另有一些人则处于模糊的或混沌的状态之中,是不是呢?试看古往今来律师办理的哪件讼事不涉侵权与维权?“我就是为了谋生!”可以,可以。谁都无权鄙薄这种志趣。可是,您为“生”而办理讼事,如不能为您的客户维权,又靠什么手段去“谋”呢?然而我至今尚未认同“我们处在维权时代”的论断。这个提法有助于突显维权在当代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但把维权作为当今时代的标志,未必贴切。实践中,或者说社会生活中,有两种维权,应当分清。
-
刑事三元结构论高维俭《刑事三元结构论:刑事哲学方法论初探》旨在倡导刑事案件分析以及刑事学科研究的一种全面、立体、系统、整体和谐的结构范式。这种结构范式也可以说是一种分析研究刑事社会问题的观察视角系统,其基本目的在于杜绝广泛存在于刑事学科研究理论以及刑事办案和刑事政策实践中的单向度、平面化、割裂的、偏颇的观察方法和实践方略。刑事三元结构论认为:横向而言,刑事社会事实的客观样态及规律决定,刑事案件的分析以及刑事学科研究离不开(也不外乎)对犯罪者、被害者和刑事环境等三个基本元素以及三者之间有机互动关系结构的把握;纵向而言,应合人类思维及活动的一般规律,这种把握离不开(也不外乎)刑事事实、刑事对策和刑事哲学反思等三个基本层面以及三个层面之间的辩证循环关联。刑事三元结构之结构范式,或曰观察视角系统,实际上是对人们刑事社会问题研究思维的一种理性反思和系统建构,即可归诸作者所谓的“刑事哲学”之方法论。
-
现行刑事诉讼制度检讨与完善李乐平本书共分4编,内容包括:刑事诉讼的原则、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审判组织、死刑复核程序、执行主体及依据、执行期间发现新罪或漏罪以及执行期间的申诉处理等。
-
协议仲裁制度研究杨秀清本书的研究特点在于突破现有理论研究的思维模式,以仲裁制度的本质——协议仲裁为基点,将协议仲裁制度原理这样一种有别于诉讼方式的争议解决制度置于培植其发展的经济、政治与法律文化的土壤中,对其原理进行系统的理论分析与研究。本书从协议仲裁制度的社会基础即市民社会,以及协议仲裁制度的理念基础即契约理论的系统研究入手,然后对协议仲裁制度的基石——仲裁协议,从其界定、仲裁协议的有效要件、瑕疵仲裁协议的界定及其解释与补救、仲裁协议的效力等方面进行详细的理论阐释,最后对协议仲裁制度的公正保障——司法监督制度的现状与完善进行理性的分析。
-
刑事诉讼法学姚莉 主编《刑事诉讼法学》立足于现行刑事诉讼立法,参考最新理论研究动态和立法修改的总体趋势,通过对时代演进趋势的解读,关注现代刑事诉讼法的精神和理念。在体例结构上,原理、制度与程序分编设计,并借鉴以审判为中心的国外立法模式,划分审前程序、审判程序和执行程序,为学生的学习和思考提供了一个清晰的结构框架。在内容上,以分析理解现行立法设计为基础,并适度强调理性思考和批判分析,在系统把握现行制度内容的同时拓宽学生的思考空间。作者注重刑事诉讼法学应用性的特点,通过深入浅出的阐释,在理论探讨中兼顾对司法实践现状的考量,在传授学科基本知识的同时加强了对重点问题的针对性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