诉讼法
-
刑事诉讼法易延友 著《刑事诉讼法:规则、原理与应用(第4版)》完全打乱了传统上以及本书前三版采取的总论、制度、分论的结构,而是尽量照顾到形式诉讼发生、发展的先后顺序,并以此为线索来安排章节顺序;再此基础上,《刑事诉讼法:规则、原理与应用(第4版)》尽量将刑事诉讼法总则规定的基本制度放到分则相应程序部分加以论述,或者放到与程序部分最密切相关的章节论述。另外,《刑事诉讼法:规则、原理与应用(第4版)》所有的论述都基本上围绕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诉讼权展开。《刑事诉讼法:规则、原理与应用(第4版)》运用了大量的案例分析。这既是解释刑事诉讼法文本的一种方法,也是本书对实务的一种关照。
-
民事诉讼法案例研习王娣 ,纪格非 ,孙邦清 著本教材是“中国政法大学案例研习系列教材”之一,读者是法学本科生,主要用于满足本科生教学、课下复习以及学期考试等需要。本书在编写过程中,针对我国本科生教育的特点,坚持理论和实务并重,具有前沿性、实务性和体例上的创新性等突出特点。1.前沿性。本教材的撰写恰好是在201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修正案颁布之后进行的。教材及时而全面地反映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于2012年8月31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修正案所涉及的60个条文、90多处内容,包括新增加的诚实信用原则、公益诉讼、第三人撤销之诉、非诉调解协议的司法确认程序以及实现担保物权程序等新制度。2.实务性。本书编写的逻辑思路是从具体的案例出发,提供规范的案例分析报告,同时对案例涉及的相关问题进行解答,便于读者理解。3.体例上的创新性。本书在每章案例之前设置了“本章知识概要”,对本章需要学生掌握的重点和难点进行总结和归纳。每章后设置了“拓展案例”,包括基本案情、法律问题和重点提示等内容,以方便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和研习。
-
行政公诉权研究刘润发 著《诉讼法学文库2013(2):行政公诉权研究》以法权和诉权为研究视角,以传统诉权和公诉权理论的现代化为逻辑起点,综合采用比较分析、逻辑分析、实证分析等方法,从法学、经济学、社会学和法哲学等多学科视野,以行政公诉权与行政权、立法权、审判权、检察权的配置为切入点,以实现行政公诉权与行政自诉权的有效对接为主线,在充分论证检察机关行使行政公诉权的现实背景和理论依据的基础上,理性借鉴域外行政公诉权制度的某些成例及规定,力求建构符合我国诉讼规律和司法规律的行政公诉权运行流程和程序保障,以期为我国建构行政公诉权制度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
刑事诉讼法规范总整理刘志伟 等《刑事诉讼法规范总整理(第三版)》 新颖实用的编辑方式:以文本为中心的整体列举和以法条为中心的分散列举相结合,在保持刑事诉讼法典与相关规范性文件的独立性与完整性的前提下,实现法典具体条文与各规范性文件的具体规定之间的快速链接。 全面准确的法律整理:收录了我国建国以来发布的现行有效的刑事诉讼法律规范性文件,使读者一书在手,尽览所有刑事诉讼法律规范。 本书稿2008年第一版,2012年4第二版,现根据2012年底发布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解释》(2013年1月1日起施行)、《最高人民检察院〈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试行)〉》(2013年1月1日起施行)、《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2013年1月1日起施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国家安全部、司法部、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关于实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规定》(2013年1月1日起施行)等进行了全面修订。 本次司法解释条文众多,涉及我国刑事诉讼制度的方方面面。本书稿的及时出版,能为新的一年年刑事诉讼的培训提供及时读本。
-
民事诉讼法要论杨建华《民事诉讼法要论》原著杨建华先生系台湾地区民事诉讼法权威学者,兼通理论与实务,于各大学法律系讲授民事诉讼法逾二十五载。《民事诉讼法要论》系其将平日授课内容,撰写成书,作为个人授课之参考书,以精要为主,故称为“要论”,内容言简意赅,不但为法律系初学者主要参考著作,台湾地区有关民事诉讼法论著,亦莫不以为重要参考。杨建华先生于1998年谢世之后,台湾地区民事诉讼法分别于1999年、2000年、2003年及2009年多次大幅修正,郑杰夫先生遵杨建华先生遗愿,为之增补修订。
-
刑事案件裁判要点与裁判依据全书本书编写组《裁判要点与裁判依据全书系列:刑事案件裁判要点与裁判依据全书》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体例编排,所有内容按照刑法的章节顺序排列。其中侵犯财产罪等裁判要点与裁判依据均较多、但刑法未分节的部分,按照罪名之间的关联划分为若干节,并以“X X犯罪”命名,以与刑法分则固有分节中的“X X罪”区分。全书内容共分为十四大类,其中总则四类,分则十类。每个类别下包括裁判要点和裁判依据两部分内容。裁判要点分为两类:第一类是《最高人民法院公报》刊登的典型案例、裁判文书的裁判要点,简称“高法公报裁判摘要”;第二类是对最高人民法院刑事审判第一庭至第五庭编写的《刑事审判参考》上刊登的指导案例所总结归纳的裁判要旨,简称“指导案例裁判要点”。裁判依据分为四类:第一类是刑法条文;第二类是司法解释;第三类是司法解释;第四类是司法文件。
-
当事人适格问题研究陈贤贵 著,张卫平 编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社会的急剧变迁,多数人共同利益遭受不法侵害的事件频繁发生,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且不可回避的社会问题。当众多受害人将此等纠纷事件引入司法领域,试图通过诉讼程序予以解决时,有别于传统诉讼制度所预设的诉讼类型的现代型诉讼便应运而生,如环境权诉讼、公害诉讼、消费者诉讼、公民权诉讼、证券欺诈诉讼等。与传统的诉讼制度相比,现代型诉讼主要存在当事人互换性缺失、系争利益呈现集合化或扩散化、争点呈现社会化和政治化、诉求内容发生转变等特质。由于其通常涉及多数人共同享有的扩散性利益,且此种利益及其归属主体未必明确,如果采取传统的当事人适格理论以管理权为判断基准,那么因公益团体或代表当事人并非诉讼标的法律关系主体,也未就该诉讼标的法律关系有管理权或处分权,往往难以承认其具有当事人适格;对诉讼结果具有法律上的利益之人的范围也超越传统权利保护框架,并逐渐扩张。虽然依照程序当事人的理念,利益主张者可以作为当事人被引入诉讼,获得司法审查与救济的机会,但是根据传统当事人适格理论,正当当事人应当是实体法律关系的真正权利人和义务人,因而相关利益主体自然无法成为适格的当事人,实体意义上的诉权也就无从实现。 面对现代型诉讼,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应由何人作为诉讼当事人并行使诉讼实施权才是有效、必要且妥当的?诉讼担当中的非系争的实体权利关系主体作为诉讼当事人,以及多数人性诉讼中的集团或团体成员代替其他成员作为诉讼当事人,其正当性何在?未参加诉讼的众多受害人为何应受法院裁判效力所及?凡此种种,均需通过当事人适格理论作出适切的解释。为此,全文共设五章。第一章主要就当事人适格的基本理论问题作系统的梳理,介绍和探讨当事人适格及其发展的理论与制度背景,厘清当事人适格与相关概念的界限,阐明当事人适格问题的在诉讼法上的意义。在此基础上,对当事人适格问题进行内部逻辑分析。 第二章主要探讨当事人适格与诉讼担当理论问题,实际上在有关当事人适格问题的争论中,诸多问题都集中在诉讼担当领域。在由实体权利义务主体所实施的诉讼中,虽然当事人适格问题通常并未以尖锐的形态显现,但是基于特殊的原因,在特定情形下替代权利或利益归属主体的第三人,具有当事人资格,此即所谓第三人诉讼担当。诉讼担"-5既来源于实体法的规定,也有基于程序法的规定,或基于法律规定而类推解释。本章主要从法制史的沿革出发,分别就法定诉讼担当和任意诉讼担当理论进行比较研究,重点讨论德、日及我国台湾地区民事诉讼理论与学说中的诉讼担当问题。 第三章就现代型诉讼中的当事人适格问题予以讨论。现代型诉讼均系涉及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具有相同或相似诉求的多数人利益的纠纷。为避免法院不胜负荷、就同一争点反复审理以及制裁不法侵害的困难等,许多国家一改传统民事诉讼的固有理念,以应对和解决现代型纠纷,救济因同一纷争或事件而遭受损害的众多当事人,从而发展当事人适格理论。本章重点讨论现代型诉讼对传统的当事人适格理论的变革产生的影响,以及两大法系主要代表国家为应对和解决现代型诉讼、扩张当事人适格等问题,在理论、立法和司法实务上所作的实践与探索。 第四章主要讨论在当事人适格扩张后的判决效力主观范围问题。为实现纠纷的一次性解决及其实效性,通常必须在扩张当事人适格的范围的同时,对判决效力的主观范围作一定程度的扩张,使诉讼担当人实施诉讼所得判决的效力拘束被担当人以及未起诉或参与诉讼的其他适格的当事人。为此,有必要就如何确保判决效力主观范围对诉外第三人扩张的正当性问题加以检讨。对于诉外第三人以及未参与诉讼的其他适格当事人,就诉讼的进行具有实体权益或程序利益利害关系的,也应赋予其必要的程序保障。 第五章主要在第一章至第四章讨论的基础上,就我国法制下的当事人适格、诉讼担当进行回顾与检讨,同时就我国集团诉讼制度、团体诉讼制度和第三人撤销诉讼制度的构建,提出若干概观设想,以期能够对法制的进步与完善有所裨益。关键词:当事人适格;诉讼担当;现代型诉讼;判决效主观范围;程序保障
-
刑事诉讼法学概论张栋 著《法学通用系列教材:刑事诉讼法学概论》是作为综合大学非法律专业的学生学习刑事诉讼法的通用教材。全书共三编二十六章,主要叙述刑诉法的发展历史、基本原则等,并根据刑诉法条例顺序逐一加以阐发。为配合学生更快掌握相关内容,每章还配有案例分析和讲解。《法学通用系列教材:刑事诉讼法学概论》按照一般刑事诉讼法教材通常的结构编排撰写,力求对现行刑事诉讼法的基本制度和基本理论有一个全面完整的介绍和阐述。
-
民事诉讼法学常怡 编《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民事诉讼法学(第3版)》内容与教学大纲紧密结合,各学科以教育部规定的教学大纲为蓝本,紧贴课堂教学实际,力求达到以“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础知识”为主要内容,并体现最新的学术动向和研究成果。在形式的设置上,坚持形式服务于内容、教材服务于学生的理念。采取灵活多样的体例形式,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通过学习目的与要求、思考题、资料链接、案例精选等多种形式阐释教材内容,争取使教材功能在最大程度上得到优化,便于在校生掌握理论知识。
-
北京仲裁北京仲裁委员会 主办陈福勇编著的《北京仲裁(第83辑2013年第1辑)》为商事纠纷解决服务行业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机遇。为满足商事主体需求,顺应国际发展趋势,中国多元化争议解决也发生了新的变化,一些中国仲裁机构启动了新一轮规则的修改,使仲裁更加独立、规范、高效。仲裁机构向提供多元化争议解决服务机构方向发展。各机构的受案量和标的额稳步增长。由行业协会、学会等社会团体建立的的商事调解机构纷纷涌现,并且这些机构间的合作日趋紧密,交流更加频繁。高规格、高水平的国内、国际间的学术研讨、实务交流和培训活动应接不暇。其中包括:《中国商事仲裁年度观察(2013)》、《中国商事调解年度观察(2013)》、《中国建设工程争议解决年度观察(2013)》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