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
-
刑法保护前置化研究李晓龙 著本书主要围绕刑事立法上的目的犯、危险犯、预备犯、企行犯等立法类型和刑事司法中的“共犯正犯化”、“预备独立化”、“未遂既遂化”等解释规定,通过考察刑法前置化的表现形式和概念特征,借助刑法的规制技术观察现行刑法的前置化关联,分析刑法前置化的负面危险,探讨刑法保护前置化的正当根据。
-
英国的刑事法官麦高伟本书是对英国诉辩交易司法实践的现实描述和冷静思考,系统分析了已被严重侵蚀和削弱的英国刑事司法制度。是目前为止对英格兰、威尔士和苏格兰案件处理方法非常全面的研究,属于一种新的社会法理论在刑事诉讼程序中的强化应用。 本书收集了大量的法律和实证材料,从实践、文化和传统等角度,对英国刑事司法程序提供了批判性的评述,揭示了国家诱导的被告人认罪实践正在破坏英国传统的对抗式刑事司法制度。如以特纳案为例,分析了诉辩交易制度存在的问题:鼓励被告人认罪的做法在实践中导致鲜有由双方当事人和证人等出庭的普通审判程序案件,而司法不公案件却成倍增加。在“财政危机”背景下,司法机关和律师共同向被告人施压要求后者认罪,以节约有限的司法成本,也是导致冤假错案的根本原因。此外,英国司法腐败,尤其是警察腐败或违规办案等现象,已经引起了政府的注意。所有这些,都促使英国正在积极考虑采取改革措施来完善“诉辩交易”程序。 英国的经验表明,没有一种制度是完美的,应该相互借鉴。本书对于我国目前试行的“刑事案件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及相关的司法改革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对于法律实务工作者牢固树立“疑罪从无”等法治理念也具有积极意义。
-
论食品安全的刑法保护岳蓓玲 著本书在考察食品安全刑法保护历史沿革的基础上,广泛收集相关数据和司法判决,努力还原食品安全刑法保护的实际面貌,系统分析了危害食品安全犯罪的司法适用状况及当前食品安全刑法保护存在的问题,论证进一步强化食品安全刑法保护应当选择的路径,进而提出完善食品安全刑法保护的建议。
-
立体刑法学刘仁文 著“立体刑法学”倡导刑法学研究要前瞻后望(前瞻犯罪学,后望行刑学),左看右盼(左看刑事诉讼法,右盼民法、行政法等部门法),上下兼顾(上对宪法和国际公约,下对治安处罚),内外结合(对内加强对刑法的解释,对外重视刑法的运作环境)。 自2003年刘仁文研究员首倡立体刑法学以来,经过十余年的发展,“立体刑法学”已经成为一个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学术标签。本书作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体刑法学研究”的最终成果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库》的入选书目,是对该领域研究成果的*新展示。 作为一种研究方法,“立体刑法学”立足系统论的哲学基础和刑法效益的经济学基础,在打通刑法教义学和社科刑法学的隔阂、回应本土刑法问题、使中国刑法学在国际上成为“有声的刑法学”等方面,相信都会产生其应有的积极意义,同时也带给读者更大的想象空间。
-
《晋书 刑法志》译注周东平暂缺简介...
-
环境犯罪的基本理论及刑法立法研究丰晓萌暂缺简介...
-
中国刑法的规范解释谢杰,刘海清本书是一部全面研究刑法分论的学术专著,以刑法理论与实务中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为导向,系统且深度地阐述刑法分论中的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以案例为引导,以刑法实务问题为串联,以刑法解释原理为内容,以刑法反思为思维拓展,通过十二个专题深化对刑法分则理论与实务的认知、判断、理解与反思。
-
全球化视野下的中国刑法原理齐文远 著全球化已成为我国刑法理论研究的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正如《全球化视野下的中国刑法原理》内容中所具体展开的那样,当前刑法学中几乎所有的争议都与全球化有关。这一方面是因为存在于一个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全球化的时代,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全球化这一概念具有广泛的包容性。实际上无论是否认可或者是否意识到,全球化的视野已经成为我国刑法学人的一种思考方式,或者说成为了一种必不可少的研究范式。
-
刑法中的法律拟制赵春玉 著在我国刑法中,法律拟制作为一项重要的立法技术,但是对法律拟制是否具有正当性,如何适用尚未达成共识,为了正确理解法律拟制,确保法律拟制适用的统一是本书的选题背景。本书以问题为导向,将哲学、方法论以及实务问题融为一体,以法律拟制得以存在的正当性为基础,以法律拟制的规范构造为核心,回溯到法律拟制的构成要件之中,明确法律拟制的对象和适用范围,确立法律拟制定罪的具体适用规则,提出法律拟制规定之罪的量刑建议。 本书为融合法学理论和实务问题的专业图书,适于理论研究工作者、法科学生以及实务工作者学习借鉴之用。
-
命案的辩护杨汉卿 著《命案的辩护——从侦查角度谈刑事辩护》是具18年公安刑侦、预审经验的律师,从侦查角度为命案提供的有效的辩护策略。 本书以司法实务操作为导向,从命案的特点、侦查方法、命案的证据展开阐述,从分析命案的基本证据入手,通过探讨认定犯罪的基本条件,围绕犯罪嫌疑人的供述与辩解,反过来印证犯罪嫌疑人的供述是否真实,从而分析公安机关抓获的犯罪嫌疑人是否为该案的真正作案人,进而通过对证据的分析判断,采取对被告人有利的辩护策略,以期达到无罪辩护、罪轻辩护等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