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法、宪法
-
人民政协本体意涵的宪法学阐释韩秀义 著“人民政协”不仅是历史存在和现实存在,也是宪法存在,但从宪法学角度来透析“人民政协”的学术成果并不多见。《人民政协本体意涵的宪法学阐释:以“一体二元三维”为框架》一书立足于中国宪法解释学立场,以一种结构化与体系化的研究方法,从“文本”“建国结构”与“权能”三个角度阐释了“人民政协”本体意涵。在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种具有开创性的学术尝试。
-
中国宪法序言研究陈玉山 著对于一个在中国大学里教授宪法学的教师来说,什么是中国宪法学迄今仍然是一个不能不解答,但是在现有的条件下又很难让人非常自信地给出明确答案的问题。虽然,中国宪法学需要从世界各国,尤其是那些宪政发达国家的宪法实践和宪法理论中汲取经验教训和思想资源,但是它若要有资格成为一门为中国人自己的宪政事业作出贡献的学问,它理应是在研究中国人自己面临的特殊宪法问题的基础上而形成的学问。
-
宪法程序考论汪栋宪法程序是普通法程序与自然权利观念融合的结果。以此为论题,本书对宪法程序的理论逻辑、制度架构和普通法渊源进行了系统的考绎。开篇揭示宪法程序和普通法的制度关联,然后追溯普通法程序的历史演进,分析中世纪迄今普通法在制度与价值上的继承与变革。同时,将普通法与欧陆法进行比较,以阐明普通法的程序理念和制度特质。最后探讨以程序为中心的"宪法之治"的社会条件与制约因素。本书认为,英国中世纪的普通法程序,经过近代自然权利哲学的价值革新,而在美国联邦宪法中得其所归。普通法以其程序技术策略,于13世纪初完成了对封建司法的公权化,以及对教会司法的世俗化,从而实现了自身的理性化。但是,直到16、17世纪,普通法仍然以中世纪经院哲学为基础,此时兴起的自然权利思潮未能撼动普通法法律家的保守信念。边沁秉承启蒙哲学传统,通过推进功利主义改革而完成了英国法的价值嬗替,普通法程序因而成为保护公民自由的宪法堡垒。宪法程序作为契约社会的协作型法,是协调权利关系、实现政治和平的根本保障。除运用史论结合的方法之外,本书对英国封建王权的探讨、对英法政体的比较,以及借助涂尔干与韦伯社会学概念对宪法程序的解读等,都是跨学科取径政治学与社会学,在更开阔的视野下探究宪法程序的制度与思想渊源。
-
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法律文本体系及核心条款贾康 著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首先形成了投融资机制的创新,可以将大量非政府的民间资金、社会资本引入公共工程与服务领域,但其实它又决不仅仅限于投融资模式层面的创新,它还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绩效升级方面的鲜明性质形成了管理模式的创新,并天然对接混合所有制改革和法治化制度建设,具有国家和社会治理模式创新层面的重要意义。所以,应当恰如其分地和全面地理解与评价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这一制度供给的伟大创新:它是从投融资模式,到管理模式,再到治理模式贯通的新型制度供给,特别是对于在新历史起点上面对全面建成小康和现代化的“中国梦”目标,力行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的当代中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具有不容忽视的重大现实意义。
-
依宪治国专题研究祁建平 著“依法治国”是当下中国法治的具体表达,但法治具有“思想”、“价值”、“手段(方略)”、“结果(状态)”等多维性。祁建平著的这本《依宪治国专题研究》开始即从思想维度对“法治”进行了概览回溯,以为展开讨论宪治之铺垫,毕竟宪治的大背景是法治。之后,本书将“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这一命题简化为“法治始于宪治”,阐述了宪法是“法中之法”,“徒宪不足以自行”,并对中西之“良宪”论述进行介绍分析。鉴于“私产保护”问题易被忽略,本书从“私产保护”的宪治价值、制度配套、立法完善与司法救济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基于“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这一思路,本书从宪治视角论述了“有限政府”及其必须遵循的行政合法性原则,将“听证”作为权利制约权力的路径之一加以剖析,也论及了我国反腐治权的软肋—国际反腐合作。宪治的核心制度设计当为宪法监督(违宪审查,必须探寻本国的“经典”;作为例证,也介绍了意大利和法国的违宪审查制度。最后,本书探讨了宪治下的司法公正和人权保障问题,论及了司法公正、司法体制改革以及弱势群体(以刑事被告人为样本)的人权保障问题。
-
宪法解释的基本问题[美] 索蒂里奥斯·巴伯,[美] 詹姆斯·弗莱明 著在美国,有宪法即有宪法解释,有宪法解释即有关于宪法解释方法的思考。在宪法解释的司法实践与理论研讨中,不断涌现出众多解释方法及理论,比如原旨主义/原意主义、文本主义、共识主义、结构论、原则论、zui低限度主义以及实用主义,等等。《宪法解释的基本问题》全面、客观、平实、简洁地介绍了当代宪法解释方法中的首要问题以及主要流派,并逐一加以比较、评价,使读者能够对美国宪法解释方法的理论及实践问题有一个总体性认识及把握。
-
中国宪法史上的国旗、国歌、国徽余凌云 著晚清以来,国旗、国歌、国徽这些政治符号在中国的相继出现,意味着中国也逐渐迈进了现代国家的行列。从它们被选定的那一刻起,就烙上了时代的明显印记,比如政治意念、符号图案、色彩意义等。但是,随着时间流逝,只要不发生暴力革命,政权更迭在宪法秩序之下运行,那些当时鲜明的时代元素或许会淡化,沉淀下来的只是其历史内涵和象征意义。余凌云著的这本《中国宪法史上的国旗国歌国徽》梳理了国旗、国歌、国徽的历史及制度、发展脉络等,旨在分析与探讨国旗、国歌、国徽的宪法意义、审定的机构与程序以及有关使用的规范。
-
行政组织法典汇编梁玥 编《行政组织法典汇编(1949—1965)》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法令汇编》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汇编》(新中国成立初期出版,1980年重印)为基础,将1949年12月至1965年12月间由政务院(国务院)、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海关、司法等国家行政机关批注与发布的关于行政组织方面的法令、法规以时间为序汇编成集。
-
陕甘宁边区行政救助法典汇编关保英 编《陕甘宁边区行政救助法典汇编》以《陕甘宁边区政府文件选编》为基础,将1937年9月至1949年12月间以陕甘宁边区政府名义发布的行政救助方面的文电以时间为序汇编成集。文件整理编辑过程中,我们力求保持文件的历史原貌;对一些不影响理解的常见字词(如“的、地、得”、“象、像”、“作、做”等)及数字,尊重不同时期之用法,不予统一或修正;只对个别有明显错漏的字句,做了必要的技术处理。
-
陕甘宁边区行政组织法典汇编关保英 编《陕甘宁边区行政组织法典汇编》以《陕甘宁边区政府文件选编》为基础,将1937年9月至1950年1月间以陕甘宁边区政府名义发布的行政组织方面的文电以时间为序汇编成集。文件整理编辑过程中,我们力求保持文件的历史原貌;对一些不影响理解的常见字词(如“的、地、得”、“象、像”、“作、做”等)及数字,尊重不同时期之用法,不予统一或修正;只对个别有明显错漏的字句,做必要的技术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