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史志
-
宋代西北民族文献与研究刘建丽 著本书对宋代西北地区少数民族的政治经济制度以及遗留下来的历史文献,进行了系统的阐述,是理论性强,资料丰富的一部学术专著。
-
民族研究文集王晓莉 主编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的前身是建立于1952年的中央民族学院研究部。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研究部曾汇聚了中国大部分民族学与社会学的顶尖人才,如中国民族学与社会学的开拓者潘光旦、吴文藻、杨成志、吴泽霖、费孝通、林耀华和李有义等人,以及他们的学生陈永龄、宋蜀华、施联朱、王辅仁、吴恒和王晓义等著名学者。20世纪80年代初,研究部更名为民族研究所,不久又建立了中国第一个民族学系,20世纪90年代扩大为民族学研究院,2000年更名为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半个世纪以来,名称和建制的变化,并没有影响她致力于民族学教学与研究的宗旨,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从该院毕业的民族学专业的学士、硕士和博士已遍布全国各地,多为栋梁之材。同时出版了大量在国内影响巨大的专著和教材。如潘光旦、吴文藻、费孝通等人的文集,林耀华主编的《民族学通论》、宋蜀华的《民族研究文集》、陈永龄的《中国民族学史》(英文版),还出版了全所历年研究成果的论集《民族研究论文集》。这些出版物的共同特点是,以实地调查的材料为基础,以中国的56个民族为主要研究对象。几十年来,这已成为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几代人的学术传统。民族学(文化人类学)毕竟是一个自西方传来的学科,在中国发展历史较短,几十年来又多次受政治运动的影响,所以与我国一些传统的老学科相比,中国的民族学在专业的理论、方法和研究成果方面,都是一个比较年轻、比较薄弱的学科。
-
意大利人杨晓军、赵素花意大利坐落在风光秀美的亚平宁半岛上,素有“欧洲花园”的美称。世世代代在这片热土上繁衍生息的意大利人运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创造出了一个巨大的奇迹:从辉煌一时的罗马文明到成为文艺复兴运动的发源地,再从艰难统一亚平宁半岛到战后迅速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勤劳聪明的意大利人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性格、精神世界、文化教育、文学艺术、衣食住行、社交礼仪,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
法兰西人杨翠红、郝洋了解各民族人低血脉,探寻各民族文化,求“因族而异”的沟通路径。本丛书立足于传播真实、全面的文化知识,完整地再现每个民族的文明血脉,基于历史文化史实,用灵魂、活泼、亲和的语言,全方位地来描述各民族的性格特征和文明特点,体现了科学性和趣味性的统一。理解一个人很难,理解一个民族更难,理解法兰西这样丰富而又庞杂的民族难上加难。法兰西民族在漫长发展史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衣食住行、宗教信仰、礼仪风范、婚姻家庭、文体娱乐等。本书采取图文并茂的形式,从民族起源、民族风情、民族性格、生活习俗、文明贡献、艺术交往等六方面进行梳理,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力求给读者展现一个生动、真实、客观、全面的法兰西人的形象。本书是在参考、借鉴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完成的,但由于民族问题错综复杂,难免挂一漏万,书中存在疏漏和不足之处,请大家指正。
-
远去的匈奴盖山林、盖志浩摆在你面前的这本《远去的匈奴》,是匈奴历史的缩影,它涉及匈奴的政治、经济、文化诸多方面,也牵涉匈奴的来踪和去迹。《远去的匈奴》既能给史学工作者以框架,从宏观上了解匈奴的历史,也能使一般读者了解匈奴历史的一般情况。
-
锡伯族历史探究吴元丰、赵志强锡伯族是我国55个少数民族之一,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国锡伯族总人口为188 800人,主要分布在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锡伯族发源于我国东北的兴安岭和嫩江、松花江流域,历史悠久。康熙三十一年(1692),锡伯族正式编入清朝八旗组织,分驻黑龙江的齐齐哈尔、吉林的伯都讷(今扶余县)和乌拉(吉林市)三城。时光荏苒,从1981年发表处女作《锡伯族西迁概述》迄今,已经过去了27年时间。27年当中,合作或独立撰写发表的有关锡伯族历史文章共计24篇,其中大部分是我们俩入共同撰写的文章。为了便于大家查阅,今辑录业已公开发表的24篇和尚未发表的1篇(即枥史铭记你》),共计25篇文章,编辑出版。此书附有《锡伯营职官年表》一书中的官员履历,以及《一个民族的长征》、 缬情锡伯族史研究》两篇媒体专访稿。本书收辑的所有文章,均未经大的修改,只是文字方面略有改动,基本上保持了原貌,每篇文章之后,尚标有原载刊物的名称和时间。
-
神灵世界的余韵田松《神灵世界的余韵纳西族》阐述了纳西族传统东巴文化的宇宙观和自然观、传统技术及生存方式;分析了传统文明在与现代文明相遇的过程中,在形而上的解释世界的层面和形而下的联系世界的层面被现代科学和技术取代的过程;分析了传统文明在现代化过程中的得失;讨论了传统文明融入现代社会的可能性;并对传统文明的未来发展模式进行了探讨。《神灵世界的余韵纳西族:一个古老民族的变迁》结合文献研究和田野调查,通过对东巴神话的分析,对传统纳西族的宇宙论和独特的署自然观进行描述和建构,对其建立在传统形而上体系和传统技术之上的生活方式进行了观察和研究,并分析它们在现代化冲击下的变迁。《神灵世界的余韵纳西族》不失为难得的民族史、科学史、技术史方面研究人员极有价值的参考书。
-
《万历武功录》研究孟凡云《〈万历武功录〉研究:以蒙古人物传记为中心》的撰写思路是这样的:以《万历武功录》(蒙古史部分)为研究对象,以实事求是、一分为二的态度,运用文献学、史料学研究的理论、观点和方法,对文献及其作者进行全面细致的考订和考察,对《万历武功录》的成书背景、撰写宗旨、优缺点和作者的生平学术、史学思想等进行论考。采用史料学的方法进行史源追溯、史料比勘,采用年代学的考订、推算等原则和方法,对《万历武功录》一书蒙古史部分的人物传记进行初步的整理和研究,指出其史源文献、讹误种类和讹误原因,并举例证明。最后,通过对比确定《万历武功录》的史料价值。
-
松漠之间刘浦江长期以来,辽金契丹女真史学界与民族语文学界彼此十分隔膜:一方面,辽金史研究者大都不能掌握利用契丹、女真文字资料;别一方面,民族语文学家又未能向历史学家充分展示这些资料在历史研究方面的价值。以至于有不少历史学家存在一种误解。认为民族语文资料对于辽金契丹史研究并没有什么太大的用处。其实,就契丹大小字石刻对字史、契丹研究的潜在价值而言,如果能够对它们加以充分发掘和利用,其重要性将不亚于突厥语史、蒙古语文之于蒙元史。本书收录了刘浦江先生于辽金契丹女真史研究方面的17篇论文,记录了其近十年来的学术轨迹,体现了其着力于新材料与新问题的研究取向,为其于辽金史研究领域所取得的学术成果的一次集中呈现。对辽金契丹女真史研究有重要指导意义。
-
鞑靼征服中国史鞑靼战纪(西班牙)帕莱福 等著;何高济 译《鞑靼征服中国史》由西班牙多明我会教士帕莱福撰写,讲述1644年崇祯之死,清军入关,到1647年,清军攻占广东、福建、广西这段时间的历史。书中所记史实可以和中国史料相互印证、补充。《鞑靼中国史》作者系耶稣会教士鲁日满,1665年北京教案发生时,鲁日满正在浙江、江南传教。他被押往北京受审,亲历并详细记录了此次教案过程。《鞑靼战纪》记述耶稣会士卫匡国在中国所了解到的清军入关前后的历史,因有作者之亲身经历为证,比较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