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史志
-
传承与认同胡云生 著云生的博士论文是从回族形成与族源多元性、农商相结合的经济形态、回族伊斯兰教的内部运作机制、涵化中的汉文化作用等四个方面展开的,力图跳出单从回族的角度或仅从回族外的视野探讨河南回族社会的历史变迁,借助历史地理学的理论和方法.通过对回族在河南土著化、本土化过程中所展现出的现象进行分析研究,探讨影响河南回族社会历史变迁的因素,特别是伊斯兰教、汉文化、国家政权在其中的作用,并进一步分析对回族认同的意义。他力图全方位地展现出河南回族的“中原特色”,但并不限于中原,如对回族认同的讨论实际上是立足于全国的。本书从回族形成与族源多元性、农商相结合的经济形态、回族伊斯兰教的内部运作机制、涵化中的汉文化作用等四个方面展开的,力图跳出单从回族的角度或仅从回族外的视野探讨河南回族社会的历史变迁,借助历史地理学的理论和方法,通过对回族在河南土著化、本土化过程中所展现出的现象进行分析研究,探讨影响河南回族社会历史变迁的因素,特别是伊斯兰教、汉文化、国家政权在其中的作用,并进一步分析对回族认同的意义,力图全方位地展现出河南回族的“中原特色”。
-
匈奴史林斡《匈奴史》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观点和方法,对在中国历史舞台上活跃了约五百年的匈奴族的经济生活、社会结构、政权组织、文化习俗、部族兴衰、政治演变及与其他各族、特别是汉族的关系,作一比较全面而系统的叙述,以期将匈奴的民族面貌、社会面貌和文化面貌描绘出一个轮廓。匈奴是我国古代多民族国家中的一个游牧部族,兴起于公元前三世纪(战国时期),衰落于一世纪(东汉初)。匈奴自东汉初分裂为南北二部之后,南匈奴入塞,北匈奴西迁,部族内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大漠南北活跃了约三百年,其后又在中原地区继续活跃了约二百年,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都曾发生过较大的影响。其内容虽比较复杂,但书中力求简明、通俗,以正面介绍匈奴族的历史知识为主,不作繁琐考证;对国内外学术界所争论的问题,虽也辩明是非,提出我个人的一得之见,但不多作纠缠。“旧作”虽卑之无甚高论,但却受到国家教委(今教育部)的重视和奖励,1988年被列入国家教委编的《全国高等学校社会科学研究成果选编》第二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1995年被评为国家教委首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人民日报》(国内版、海外版)、《光明日报》和中央电视台、新华通讯社对外英语广播等媒体亦多有报道。
-
东北古代民族研究论纲顾奎相《东北古代民族研究论纲》包括:东北古代民族研究的历史与现状,东北“三大地域文化”与早期民族分布,东北“四大族系”的确立及其发展源流,东北古代民族对东北边疆地区的经济开发,东北古代民族文化底蕴、特征、同中原王朝关系及在中华民族中的地位和作用,东北古代移民的历程、态势和规律。《东北古代民族研究论纲》对推动东北古代民族研究发展,对认定东北古代民族研究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具有重要参考和研究价值。
-
像犹太人一样思考卓尔 主编思路决定出路。犹太人的成功来自其不懈的思考。犹太人并非天生就有超人的智慧,就是经商的料,而是他们具有勤于思考的民族习惯。思考贯穿于犹太人一生的每一天,也正因为如此,犹太人才涌现出爱因斯坦、卡尔?马克思、弗洛伊德、J.P.摩根、洛克菲勒、基辛格、戴尔等许许多多的著名人物。如果我们能像犹太人一样去思考,学习他们的思维习惯和方式,成功也就会向我们招手。《像犹太人一样思考》从犹太人深知思考的价值人手,深入而全面地分析了犹太人的金钱思维、逆向思维、创新思维、冒险思维、双赢思维、诚信思维和享乐思维,而且每篇文章后面附有“思考箴言”,升华了主题,加深了理解,一定会对读者有所帮助。
-
Ethnic Minorities of China徐英、王宝琴Today,the 56 nationalities,including the Han nationality,live on China's 9.6-million square kilometers of territory.Along with the Han people,these minorities have added to the profound Chinese civilization with their own fascinating cultures.Their beautiful costumes with unique accessories,diverse food customs,fascinating traditions,celebrations and history represent significant elements of Chinese civilization.Such diversity is the basis from which China,as a multi-national country,continues to develop.China'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prosperity can also be ascribed to this diversity. When you travel with us to the "homes" of these families of China,you will find their lives and customs endlessly fascinating and their cultures,ancient and mysterious.No matter where you're from,you won't fail to be charmed.Let's begin our journey now.
-
来安县志(清)刘廷槐封建时代来安县共纂修过五部县志。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知县魏大用主持创修了第一部县志。嘉靖四十五年(1566)由知县刘正亨主持,在魏志的基础上续修成第二部县志。万历四十六年(1618)知县周之冕主持纂修第三部县志,该志于天启元年(1621)刊印。清雍正十三年(1735)知县伍斯殡主持纂修第四部县志。道光三年(1823)知县符鸿主持纂修第五部县志,但未及完成即调任,后任知县刘廷槐续成其事,于道光十年(1830)刊印。以光绪二十五年(1899)开始,余培森断断续续用十年时间对道光本重加修订,并于宣统六年(1909)刊印了修订本。修订本保持了道光本的原貌,凡所举考订增补具用“考证”二字标明,附于相关志文之后。综上所述,封建时代的来安县志共有六个版本。我们目前只搜集到三个版本:一是宣统元年刊本(但扉页上仍标明为道光十年刊印)的影印本;二是台湾成文出版社影印的天启刊本;三是从故宫博物院手抄的雍正刊本。《来安县志》即是宣统本的标点本,并用天启本和雍正抄本作了校勘。道光本《来安县志》原由符鸿主持纂修。符鸿,湖南益阳人,乙丑(1805,嘉庆十年)进士,道光二年冬到任来安县令。道光三年清廷诏令各省纂修省志,因纂修《安徽通志》需向各府县征县志,符鸿遂组织人力在伍斯殡志的基础上纂修新志,至道光四年冬尚有人物、艺文等志未能纂辑完成,符鸿调任婺源县令,由代理县令张蕃锡继续组织人力修纂。道光六年,河南汜水举人刘廷槐继任县令,对已完成的县志稿不满意,主要认为繁简不当,考核不严,于是又组织人力作了较大的修改整理。因经费等原因,此志直到道光十年才得以刊印。余培森字嵩云,来安县城人,清末举人,曾任朔州(今山西朔州)知州、迪化(今乌鲁木齐)知府,编有《来安乡土志》。他参校《清一统志》和《安徽通志》以及来安人严钟铭(字策勳,乾隆戊申举人)于嘉庆三年所编的《滁志摭遗》和《来安县志稿》对道光《来安县志》精心校勘、增补,使之成为一本内容精审、丰富的县志。经余培森校订的这部来安县志,全书共十四卷,全面记载了来安县的建置沿革、疆域星野、山川形势、城池建筑、户口物产、武备兵防、水利、道路桥梁以及学宫书院建置等,特别是较详细地记载了北宋至清道光历朝历代在来安任职的官员名录,在荐辟和科举中取得名分的人员名录及其中一百多位业绩突出的人物小传,收录了历代文人创作的与来安有关的诗50首,文43篇。全书另有卷首、卷末各一卷,内容包括来安县境图、县城图、县署图、学宫图共四幅以及历次县志纂修人员名录和志序、志跋9篇。总之,这部县志较全面地反映了封建时代来安县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的发展演变情况以及历次县志的编纂情况,具有重要的史料和研究价值。宣统本《来安县志》各卷后原有勘误表,此次标点时大多径直在正文中改正,少量的在校记中作了说明。对原志中疑有讹误的文字,一律保持原貌,而在校记中说明。对原志中模糊不清或空缺的字用“口”标明,并出校记。繁体字、异体字除个别情况外,一律改为简体字,以便排印、阅读。
-
夜郎之谜王鸿儒“夜郎自大”这句成语尽人皆知,但古代的夜郎国究竟地处何处,有着怎样的神韵风貌?千百年来,迷雾重重……《夜郎之谜》运用大量珍贵史料与最新考古成果,揭示出古代夜郎国历史的来龙去脉和种种千古之谜,用生动、凝练的笔触,撩开了古夜郎国神秘的面纱。读者深入其中,不仅可以领略夜郎文化的博大精深,更可在神奇的古夜郎民族风情中品味华夏文化的源远流长,读来情趣盎然,令人难以释怀。
-
匈奴史稿陈序经B02#中国北方古代民族名,又称胡。其名始显于战国。自西汉以来,中国古代文籍记述其先民即殷周鬼方、狁。当今学术界,仍多宗古籍;也有西来、北来等说。匈奴无文字,以语言为约束。留传至今的少量古代汉语文记录的匈奴语汇与氏族名,难于对其族属与语族作出准确判断,目前主要有突厥、蒙古等说,也还有别的一些说法。 早期的活动,匈奴出现于中国历史舞台的最初活动中心地区,为漠南阴山及河套一带。见于记载的匈奴第一个单于,驻头曼城,在汉五原郡稒阳县,其地当今内蒙古包头市境。 战国末叶,匈奴与东胡并强,常扰掠秦、赵、燕三国北部边郡,三国相继筑长城以拒匈奴与东胡;秦始皇复使蒙恬统30万众连成万里长城。(见彩图)至公元前209年,冒顿杀其父头曼,废单于推举制度,自立为单于。从此,匈奴遂由族名,兼为单于国名。
-
商族的起源、迁徒与发展朱彥民这部专著,是朱彦民博士所承担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九五”规划1998年度青年项目的最终结项成果。对商民族的渊源、迁徙与发展的研究,牵涉到中华民族早期历史源流、中华文明的形成、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及其模式等一系列史学界关注的学术课题,所以具有重要的史学意义。本书对于古史学界颇为重视而又研究得很薄弱的商民族早期历史,从起源、迁徙、发展三个方面作了迄今所见最为系统而细致的研究,所论必定会成为今后凡研究这一重要课题的学者们不可或缺的重要参考。同时论著中表现出来的对历史文献、古文字与考古资料的非常自然的融合、利用,在研究中所采用的多学科交叉的方法,都是治先秦史学时尤应提倡的。
-
蒙古通郭雨桥☆ 系统系统展示蒙古族生活习俗☆ 详备是迄今为止最为详备的蒙古风俗实录☆ 科学材料点面结合、详略有致、翔实可靠,具有科学和学术的品格☆ 生动文字生动、布局讲究章法,穿插趣话、歌谣、祝赞词☆ 思辨融合古今对民俗事象的看法,提出独到的见解 ————作品融文学性、资料性、趣味性为一体,是一部了解蒙古族民间文化的百科,对于普查和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意义内容摘要三 苍狼白鹿的家族(一)蒙古是东胡的一支。公元七世纪,“蒙兀室韦”一词,开始见之于《唐书》。内蒙古呼伦贝尔盟的额尔古纳河一带,就是蒙古人的发祥地。那里有一个小镇,现在还称之为室韦。到公元九世纪,陆续迁到现在蒙古国的三河流域(斡难河――鄂嫩河、土拉河――图勒河、克鲁伦河)。三河之源的不儿罕山,就是成吉思汗家族的故乡。关于蒙古族的来源,现在学者们有三种意见,一种是匈奴说,一种是东胡说,一种是鲜卑说,因为鲜卑就是东胡的一支,所以也可以看作是两种意见。蒙古国的学者大多持第一种意见,我国的学者大多持第二种意见。至于蒙古一词到底是什么意思,现在也有三四种说法。在介绍这些说法之前,我想把汉语音译蒙古地名、人名的不足之处说一下。汉语属于汉藏语系,蒙古语属于阿尔泰语系,汉人往往听不清蒙古人的全部发音。比如蒙古,实际上蒙古人的说法一直是“蒙古勒”,汉人却一直写作“蒙古”。还有“蒙兀”的叫法,实际上也是蒙古的意思。这是由于古文书写中常常省去左面的两点,或者由于方音把GU 说成HU造成的。至于对蒙古一词的含义解释,比较普遍的有:一,蒙古就是蒙和嘎勒(монхгал)的意思,就是蒙古人最尊重的“长生天”(монх)与“火”(гал)的合写。二, 蒙古就是蒙高勒(монгол)的意思,就是正中心或者骨干。三,蒙古是“我们北方人”的意思。从成吉思汗上溯二十二代,就是有文字记载的老祖宗孛儿帖赤那与豁埃马阑勒――苍狼与白鹿。其实苍狼不是狼,白鹿也不是鹿。对于蒙古族来说,叫这样的名字自然不过,就像现在汉族人把自己的孩子称作老虎、黄牛一样,只不过可能带有一些图腾崇拜的色彩罢了。汉族从自己的民族心理出发,称呼苍狼白鹿,往往带着一种好奇、惧怕和神秘的心理。成吉思汗诞生以前,蒙古高原有许多使用蒙古语的部落。他们各自为王,互不统属。又很长时间处于金国的统治之下。金是女真族建立的国家,女真也是游牧民族。到成吉思汗的曾祖父合不勒汗时代,才有合不勒汗统率合木黑蒙古(全体蒙古)的说法。成吉思汗年轻时代,还受过金国“招讨司”之封,他还利用这个职位干过不少事情。那时候主要的活动舞台,就是现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和蒙古国肯特省、东方省的一些地方。成吉思汗的力量是在后来的战争中逐步壮大的,地盘也是在战争中开拓的。1227年,成吉思汗偕同也遂夫人起驾,远征西夏。他站在哈尔古纳穆纳山(现在大青山一代)嘴,遥望鄂尔多斯高原,不慎把手中马鞭失落。随从要给他捡拾起来,却被他拒绝。乃降旨曰:盖此地也,太平江山久居之地,衰落王朝复兴之帮。花角金鹿栖息之所,白发吾翁享乐之乡。 他这次出征不太顺利,路过阿儿不合围猎,不妨一群野马斜冲而来,把他的红沙马吓惊。圣主坠马受伤,住在一个名叫搠斡儿合惕的地方养伤。阿儿不合(арваг),这个地方如今叫阿儿不斯(арвас),和阿儿不合只有一字之差。搠斡儿合惕(сохор хад),意为盲石,就是现在的阿尔寨石窟。因为这个地方七孔八窍,像盲人的许多瞎眼(搠斡儿),所以汉人才叫它百眼窑 。直到解放初期,这个地方还有野驴。所以这种传说,可能有些道理。阿尔寨石窟有四个朝代的壁画,如今已成为旅游胜地。成吉思汗这次没有把西夏攻下来,自己却病死在六盘山。灵车拉着他的金体,准备落叶归根,归葬故土。路过鄂尔多斯,灵车陷进泥淖,八十一头牛都拉不出来。部下想到他生前说过的话和吟过的诗,就把他的衣冠留下几件,又祈祷老半天,灵车才重新启动。鄂尔多斯人把他的衣冠供奉起来,变成了八白室,这就是现在的成吉思汗陵。成吉思汗死后,幼子拖雷监国。二年后他遵从成吉思汗的遗愿,召集忽里台(会议хуралтай),推举窝阔台(成吉思汗三子)继位。窝阔台死后,其子贵由汗即位。贵由死后,皇位转到托雷长子蒙哥汗手里。从此有元一带,皇帝宝座一直控制在拖雷后代手里。忽必烈是蒙哥汗的弟弟,拖雷的次子,他还有个三弟叫旭烈兀,四弟叫阿里不哥。他们兄弟四人的母亲,就是王汗的侄女莎儿合黑塔泥,也叫额锡哈敦。忽必烈年轻时就有雄才大略,“思大有为于天下”。他建立“漠北藩府”,广召汉地贤才。蒙哥汗即位后,让他“总领漠南汉地军民事”,他在邢州(今河北省邢台市)整顿秩序,试行汉法,取得成效。后来治理关中,政绩斐然。为他今后安邦治国,积累了经验,打下了基础。蒙哥汗进攻南宋时,他提出了迂回云南、后路包抄的战略,得到蒙哥汗的采纳。于是蒙哥汗让幼弟阿里不哥留守首都哈拉和林(在今蒙古国),自己亲自统帅西路军进入四川。忽必烈率领东路军长驱鄂州(今武昌市)。可是正当他来到江北,打算渡江作战的时候,忽然传来一个噩耗:他的大哥蒙哥汗在进攻合州(今合川县)时,不幸中流失而身亡。他的幼弟阿里不哥正在调兵遣将,准备篡夺汗位。在这种情况下,忽必烈经过和心腹策划,将军队交付手下,自己轻装简从,赶回燕京(今北京)。早在三年以前,他就命令刘秉忠在今内蒙古正蓝旗建立一座宫城,定名开平府。也不知道是历史的巧合,还是蓄谋已久,反正开平府成了他继承皇位的地方。“开平开汗业,问此地,是耶非?”他在宗王和部分汉臣的拥戴之下,强先一步,继承了汗位。阿里不哥听说以后,也在哈拉和林宣布称汗。然后兵分两路,进攻忽必烈。兄弟俩经过四年的角逐,阿里不哥战败投降。1271年忽必烈采用《易经》上“大哉乾元”之意,宣布建“大元”国号,这就是元朝的来历。建元以后,忽必烈命令大将伯颜为统帅,进攻江南。当时南宋小儿民谣说“百雁过,江难破”,世人不知其意,以为雁过的时候可能出事。事后大梦方醒,才知道百雁就是伯颜。伯颜本是巴林人,既是元世祖的开国元勋,又是元成宗上台的有力靠山。文韬武略兼备,影响所及两帝。他自赋汉诗写道:“剑指青山山欲裂,马饮长江江欲竭。精兵百万下江南,干戈不染生灵血。”过去人们写蒙古历史,动不动就说汗王屠城,其实文明交战的例子也不胜枚举。忽必烈活了八十岁,死于大都(今北京)。纵观中国历史,最大的疆域就在元朝时期。而元朝的疆域,恰恰是一个少数民族的伟人开辟的。元朝从忽必烈算起,凡经十一帝。最后一个皇帝叫妥欢帖木尔――元顺帝。中国历朝历代,都是开国皇帝与末代皇帝故事多,中间的人们连名字也记不住。元顺帝是个怪才,精于制造器具和诗文。可惜生不逢时,赶上元朝衰败时节。他也识得时务,1368年朱元璋攻入大都(今内蒙古正蓝旗),遣使送信招降的时候,他还浪漫气质地写了一首诗作为答复:“信知海内归明主,且喜江南有俊才。归去诚心叮咛说,春风先到凤凰台。”自己来到应昌城(在今内蒙古克什克腾旗境内),大造巨型龙舟,泛舟达里湖,教习他的《十六天魔舞》去了。这种超脱与潇洒,并不能阻止武器的批判。明军很快攻入应昌城,元顺帝长子爱猷识里达腊偕同数十骑,逃往漠北哈拉和林,于1731年继承汗位,这就是历史上的北元。中国历史上的又一个南北朝开始了,最后与明朝同为大清王朝所灭。这是后话。目录权威人士序 作者再版自序袖珍蒙古史一蒙古高原的人种占了中国的一半(9)二北方英雄用武之地(9)三苍狼白鹿的家族(一)(11)四苍狼白鹿的家族(二)(13)五苍狼白鹿的家族(三)(14)六满族与清朝政权(15)七卫拉特风云录(17)八西迁卫士察哈尔(20)九东归英雄土尔扈特(21)附:部族小词典巴尔虎(22)布里亚特(23)察哈尔(24)巴林(25)弘吉剌惕(25)鄂尔多斯(25)乌拉特(26)喀尔喀(27) 草原摇篮曲 一大摇篮和小摇篮(30) 二摇篮曲的故事(30) 三 摇篮曲背后的人生(32)去发宴 一 孩子去发回娘家(33) 二舅舅今天最风光(34) 三对女儿负责到底(36) 婚礼宴 一 婚礼的序曲(38) 1哈达美酒订终身(38) 2送上门来的女婿(40) 3彩礼一:补偿与私奔(41) 4彩礼二:交割牲畜(41) 5彩礼三:高看母舅(42) 二 解剖一个鄂尔多斯婚礼(43) 1娶亲犹如上战场(43) 2半途埋酒祭鬼神(45) 3初到岳家敬“村灶”(47) 4伴娘请吃“闭门羹”(48) 5头份全羊表心迹(50) 6求名问庚闹通宵(一)(52) 7求名问庚闹通宵(二)(56) 8新郎穿衣娘家陪娶(一)(59) 9新郎穿衣娘家陪娶(二)(59) 10掰羊脖子伙吃肉(60) 11新嫁娘绾头上马(61) 12半路迎新丢羊头(64) 13女方也闹“新郎追”(65) 14新娘上门过火堆(65) 15祭火拜人抢大毡(66) 16男方摆羊大联欢(68) 17“白马宴”与交勺头(70) 18送客与回礼(70) 三 婚礼的尾声(74) 1巴尔虎:女婿当家岳父探女(74) 2科尔沁:“借”姑娘(75) 3一对新人三对爸妈(75) 葬礼宴 一 顺着来倒着走(79) 1入殓(79) 2出殡(79) 3守孝(80) 4死人不走活人走(80) 5丧葬的礼俗成了平日的禁忌(81) 二 鬼魂对葬礼的影响(82) 1讲究“上路鞋袜”(82) 2路上灵车不停(82) 3前有旗幡领路(82) 4入土讲究颇多(83) 5返程不走原路(83) 6接受“水火之净”(83) 7分享死鬼“福膳”(84) 三 喇嘛与收尸者(85) 1喇嘛是葬礼的总导演(85) 2收尸者是死者肉体的安顿者(86) 四 丧葬的种类(87) 1天葬(87) 2土葬(88) 3火葬(90) 4孩儿葬(91)节日 一春节(93) 1戏说祭灶(93) 2春节的流变(95) 3初一“踩福路”(97) 4给牲畜过春节(99) 5劝食不劝酒(101) 6用洗印水洗脸(102) 7小年祭七星(103) 二马驹节与赛马健儿(105) 三迈德尔节盛况(106) 四佛灯的节与吃灯的娃(109) 五那达慕大会(111) 1“那达慕”浅释(111) 2摔跤(112) 3赛马(114) 4射箭(115)信仰 一 萨满教(118) 二 喇嘛教(119) 三 敖包(123) 1敖包的样子(123) 2敖包的分类(124) 3敖包的建造(130) 4敖包的祭奠(131) 四禄马风旗(133) 1禄马风旗与成吉思汗(133) 2禄马风旗与喇嘛教(135) 3禄马风旗与人生三宴(136)蒙古包 一蒙古包起源断想(139) 二蒙古包的构件(141) 三蒙古包的搭盖(143) 四蒙古包的拆卸(145) 五蒙古包的装载与搬迁(146) 六蒙古包的内外布局(147) 七蒙古包的坐卧作客规矩(150) 八蒙古包的六大性能(153) 1组合性能(153) 2伸缩性能(154) 3冷暖性能(155) 4环保性能(155) 5科学性能(155) 6文化性能(156) 九蒙古包诸忌(157)服饰 一蒙古族服饰的历史回顾(162) 二蒙古族服饰的四大内涵(163) 1蒙古族服饰的生活内涵(163) 2蒙古族服饰的部族内涵(165) 3蒙古族服饰的礼仪内涵(166) 4蒙古族服饰的历史内涵(167) 三蒙古族男女服式举要(168) 1冠帽类(168) 2袍衣类(171) 3靴袜类(178) 4佩饰类(179) 四 男女头戴须发(184) 1妇女头戴(184) 2男子发式(186) 3男子胡须(187)饮食 一一般饮食习俗 1先白后红 2以饮为主 3轻便简朴 二茶 1素茶 2奶茶 3茶 4面茶 三奶食品 1酸马奶和马奶酒 2奶皮子 3卷肯 4初乳 5查嘎 6艾日格 7塔日格 8白油、黄油、酸油、黄油渣 9酸酪蛋、奶豆腐、甜酪蛋 10 浩日木格 四 肉食品 1祭锅肉 2术斯 3阿拉善烤羊 4喀尔喀浩日霍格 5灌肠 6羊三样 7高尔呼格汤 五 炒米 六 骨头文化 1羊拐趣话 2肩胛趣话 3骶骨趣话 4脖骨趣话 5牛腿趣话 交通 一驼运 1拉脚的准备 2骆驼鞍屉 3上驮子的方法 4上路宴会 5艰苦的旅程 6第一天与最后一天 二勒勒车运输 1勒勒车及其组合 2勒勒车的构造 3勒勒车的制作 三雪爬犁运输畜牧 一永恒的牧歌 1畜群的配备 2四季牧经 3畜群的管理 二牧事时节 1断羊尾 2灌羊 3打鬃与套马竞技 4净身与“骟后”工作 5分群与公马“上任” 6马奶会洒奶天 7跑马擀大毡 8母牛归群祭 9放神畜敬天地 10 踩羊圈起羊砖 三牧畜特点 1以情服“畜” 2以畜照畜 3对牛弹琴 四驯马驯驼 1套马杆 2驯马 3驯驼五牲畜的宰杀 1杀羊 2杀牛 3杀马 4杀驼 5宰杀禁忌狩猎 一狩猎的一般习俗 1祈赐“狩猎之福” 2“爱惜生长之道” 3 原始古老的分配 二精彩奇异的狩猎方式 1乌审网猎 2巴林围猎 3苏尼特奇猎 4兴安岭猎熊 5乌拉特猎狼 6其他狩猎办法 三猎犬—牧人的帮手 1敬狗如敬人 2细驯出来的细狗 3细狗的精彩捕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