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史志
-
满族从部落到国家的发展刘小萌本书论述满族从部落到国家的发展过程。全书共四章:第一章考察元末至15世纪末满族先民的氏族部落组织和管理机构。这段历史是满族形成史中最乏研究、也是本书着力最多之处;第二章考察16世纪初至1616年间满族政治组织、军事组织和公共权力在部落旧制度的废墟上逐步形成的过程;第三、四两章考察金国始建到清朝奠基(1636)20年间国家制度的递嬗演进,从“八王共治”到汗权(皇权)独揽,是阐述的重点。最后得出清国家产生的若干结论。本书系作者在大量搜集满、汉文文献档案资料,并尽可能地吸收国内外一切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完成,不失为当前满族开国史研究中最全面、深入、系统,且具有较高水平的学术专著。
-
田野中的地域社会与文化刘大可本书力图采用人类学、历史学、社会学科际整合的方法,从横向展示某一社会的结构、当地人民的社会生活和社会运行的动力,同时又从这个横向的社会结构反映社会的发展过程和历史的变迁。因此,本书许多篇幅虽冠以“客家”,但全书基本主题却不在于“客家”,而在于地域社会。越来越多的田野调查表明,没有哪一种文化事象为客家地区所共有,而为其他族群所没有。客家地区每个地方的社会与文化都有所不同,每个社会都是地方社会。我们在客家地区田野调查得出的许多规律性认识,同样适用于其他地区,历史与文化的特殊性在于地域,而不在于族群。地域社会研究的问题意识与方法,可以进一步扩大到全国范围的研究。
-
老照片山东画报出版社 编一张照片、一段住事,《老照片》正在为人类留下许多珍贵的历史片段,观照百多年来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回望这些细节,也就有了特殊的意义!每张照片都蕴涵了一个真切、感人的故事。在这里,它们向我们传递的就是这些现代的我们所不知道一切,这些内容包括有人物经历、抗日战争历史等,都是些名人名事。照片能更多地留住历史的真实,全赖于它所具有的不可替代的不容篡改的独立话语。令人遗憾的是,在叙述历史的时候,照片的独立话语常常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即使在一些大量使用照片的书籍里,它也不过是某种历史结论的旁证,或某个历史的概念的图解。《老照片》试图在这方面有所改变,把照片置于观照的中心,让照片自己来诉说。有时候,照片蕴含的话语、传播的意味,远不是几条简单的历史结论所能涵盖的,而历史却只有正视和倾听照片的话语,才能鲜活生动起来。
-
鄂西民族地区发展史吴永章,田敏 著《鄂西民族地区发展史》共分九章,内容包括从先秦至清代历代鄂西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民俗诸方面的发展演变过程及历史经验与教训。《鄂西民族地区发展史》是第一部较为全面、系统、深入地研究鄂西民族地区发展史的学术专著,具有在理论上填补空白的意义。将地区发展史与民族发展史结合,也具有特殊的理论价值。同时,对今日鄂西民族地区的发展,对鄂西民族地区民族政策的贯彻与执行,也具有参考与借鉴的价值。在写作过程中,笔者尽量搜罗有关文献材料,以求科学结论建立在翔实可靠的历史资料的基础上。《鄂西民族地区发展史》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为OlBNZ017,项目名称《鄂湘西部民族地区开发史鉴》,最终成果名称《鄂西民族地区发展史》。因考虑鄂、湘民族地区发展史较为相类,为避免重复,且由于时间与内容的限制,故决定《鄂西民族地区发展史》只撰写鄂西部分,而将湘西的部分问题论述,作为附录。因考虑发展史包含开发史,且内容更广泛,故采用“发展史”之名。因发展史内容中,贯穿“史鉴”的指导思想,为使名称简便,故省去“史鉴”中的“鉴”字。
-
蒙古族商业发展史额斯日格仓、等出版《蒙古族商业发展史》是为了弘扬民族优秀文化遗产,丰富民族文化宝库,提高人民的精神生活和文化素质,繁荣祖国的科学事业,促进国内外文化交流和蒙古学研究的深入发展,推动蒙古族同祖国各兄弟民族一起繁荣发展,更好地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此,我们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把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总的指导思想和总的要求,贯彻于编写与出版《文库》工作的始终。坚持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从蒙古族历史的实际出发,以充分的可靠的史料为依据,认真地进行科学分析,探索各门学科的客观规律。同时,吸收国内外科研成果的精华,真正撰写出比较全面系统的科学的学术著作。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我们高举爱国主义的旗帜,宣传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及其取得的伟大成就,维护祖国的统一,增强各民族的团结,更好地鼓舞和激励人民。沿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
-
大理丛书杨世钰在中华文明发展史的长河中,以洱海为中心的大理地区占有一定的地位。文明是人类的物质生产和社会生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表示人类社会从氏族制度解体,进入有国家组织的历史阶段。史学界一般把夏代作为中国社会进入文明阶段的开始。众所周知,文明是由「野蛮」的新石器时代的人们创造出来的。云南迄今发现最早的新石器文化是一九七三至一九七四年在洱海东部宾川县发掘的白羊村遗址,它证明文明因素在洱海周围开始萌生了。一九五七年发现的洱海北剑川海门口青铜器文化遗址,表明大理地区早在殷代晚期就已开始跨人文明社会的大门。一九六三年在洱海东南祥云县大波那发现距今二千三百五十年的木椁铜棺墓,证明洱海地区已出现国家的雏形。中华文明是指中华历史文化的主体而言的,但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华文明并不是指单一的汉族文化,而是包括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所有成员的优秀文化。因此,大理地区的文明史,也是中华文明史有机组成的一章。长期生息、繁衍、活动在大理地区的白、彝、回等各族人民,用自己的勤劳智慧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也是构成中华民族光彩夺目的文化殿堂里的一块瑰宝,对中华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
神秘消失的契丹人郭文侍、徐新豪契丹民族,从10世纪到13世纪曾创造了辉煌的历史,但后来却消失了,连文化也随之消亡。后来,受到蒙古成吉思汗重用的耶律楚材——契丹一代大儒,生活在离辽朝灭亡不远的时代,竞然要重新学习契丹文字。这位才华横溢的契丹大儒不认识、也不会写契丹文字,因为他出生时辽已经灭亡65年了。他在随成吉思汗西征时,曾努力学习契丹文字。更耐人寻味的是,在耶律楚材死后,史书中关于契丹人的记载就很少了。契丹人就这样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吗?他们的血脉也无一点音讯吗?他们的后裔会不会生活在广大默默无闻的百姓当中呢?
-
中国历代民族史罗贤佑《中国历代民族史(8卷本)》以科学史观,对魏晋南北朝时期诸族之源流、分布、迁徙以及政治演变、社会制度、经济生活、文化艺术、风俗习惯、与他族交往和融合、在创造中华文明中的贡献等方面进行精辟论述。作者摆脱归史的巢臼,一反“五胡乱华”、“民族间大混战”、“汉族惨遭杀戮”、“历史大倒退”等陈词。雄辩地论证了此时期众多民族大迁徙、大融合为“大唐盛世”、汉族大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是中华民族演进史上错综曲折而又光辉灿烂的重要篇章。《中国历代民族史(8卷本)》视野独特,笔触简洁,资料丰富,读后使您对我国多民族发展的历史,有一个比较完整清晰的了解和认识。
-
鄂温克地名考内蒙古自治区鄂温克族研究会,等 编《鄂温克地名考》所收录的是中国鄂温克人活动过的地域、山林、河流,居住过的村屯。有17世纪中叶,明末清初索伦鄂温克人从黑龙江上游南迁后所建村屯名;18世纪中叶,索伦部驻防呼伦贝尔草原和驻防新疆伊犁索伦营驻牧地域名;19世纪初叶使鹿鄂温克人从勒拿河迁徙到中国莫河、额尔古纳河以南,在大兴安岭北部原始森林里狩猎过程中留下的地域名;还有20世纪初通古斯鄂温克人迁入呼伦贝尔草原在莫尔格勒河流域游牧地域名。从地域上讲,主要收入了内蒙古自治区、黑龙江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这部分较少)的鄂温克地名、村屯。
-
中国古代和亲通史崔明德 著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和亲问题在中国民族关系史上占有十分突出的地位,深入研究和亲问题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本书是国内外迄今为止第一部全面研究中国古代和亲历史的学术专著,对于民族学和历史学的学科建设和学科发展,进一步加强民族团结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