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史志
-
汉村与苗乡胡庆钧《汉村与苗乡:从20世纪前期滇东汉村与川南苗乡看传统中国》主旨在于,18世纪20年代以后逐渐形成的云南呈贡二村为背景,以当地的基层社会机构为基础,综合调查资料与历史实际,探讨传统中国农村乃至更为广阔范围一些带有根本性的问题。《汉村与苗乡:从20世纪前期滇东汉村与川南苗乡看传统中国》是作者四十年代在川南、滇东做的人类学田野调查报告,真实地记录了当时的村落状况,包括自然环境、人文状况,读者可借此了解到当时人们的营生手段,处理纠纷的方式,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在20世纪40年代,我曾先后在两个不同的民族地区从事社会历史的调查研究:一个是滇东汉村,也就是云南呈贡县农村的两个汉族村落;一个是川南苗乡,也就是四川叙永地区的苗族。新中国成立以后,经历了一系列的社会改革,各民族的情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因此上述两地的社会调查,就从一定意义上揭示了传统中国的基本面貌。
-
四川藏族风情徐君四川藏区在地形上处于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大渡河、岷江、雅砻江、金沙江等几条大河南北贯穿,历史上是民族南北迁徙的重要孔道,也是文化东西交流、融合的主要地带。由于高山峡谷的阻隔,在南北迁徙、东西融合的过程中,许多重要的文化因素在这个地区层积下来,从而形成了四川藏区今天多姿多彩的文化面貌。境内既有以制作猪膘腊肉、喜食元根酸菜、居住片石砌成的“邛笼”住房等为特征的农耕或半农半牧文化,也有居住用圆木建成的“崩康”和以牦牛毛制成的“咱”或“纳仓”为典型的纯牧业文化:既有说藏语安多方言的安多娃,也有说康方言的康巴,更有众多操不同于康方言与安多方言地脚话的各种“人”;既有藏传佛教各个教派黄、花、红、白等繁荣兴盛,也有苯波教以及民间俗信的同时并存:既有美丽的东女国的传说,也有今天女权或女性文化依然完整保留与发育的情况。再加上近年来专家学者们所展开的对四川藏区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等诸多方面的考证与猜测,相信会把你引向深入,浮想联翩。
-
文化的适应和变迁徐平党项羌,这个曾经盛极一时、建立过强大西夏王朝的民族,如今又是何种状况,应当何去何从呢?翻开《文化的适应和变迁:四川羌村调查》,或许能给你想要的答案。《文化的适应和变迁:四川羌村调查》作者徐平教授在对羌村这一典型社区进行了长达三年的实践调查基础上,运用文化人类学、社会学、考古学和历史学的研究方法详细描述了分析了羌村人的经济生活模式、社会构建和运转、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精神世界的构造,进而联系羌族历史上从游牧到农耕的巨大变迁,以及羌村现实生活的变化,提出“文化的本质在于适应,适应带来社会进步“的理论假设。在文化适应和文化交融都更为剧烈的今天,人们如何更好适应急剧变化的世界?羌村人的故事,或许对我们有所启迪。
-
细说中华民族戴伯龙 编著全书共五卷:大荒岁月、英雄时代、问世传奇、史海撷贝和风俗漫话。大荒岁月主要以各个民族的创世史及人类起源神话为主,分别介绍了汉、藏、哈萨克等20多个民族流传下来的神话。这个时候宇宙洪荒,混沌初开,“神”给人类带来了光明,带来了永恒的福祉,并昭示读者,这是文明的初期,生产和生活尚不发达。随后,过渡到英雄人物带领各族先民们的走出苦难,即英雄时代。第二卷是英雄时代。主要以各民族流传来来的民族英雄史诗内容为主,分别介绍了汉、蒙古、柯尔孜等民族的英雄人物及其神话故事。这是一个神、人并起的时代。在我国史书中黄帝被摊崇为中华民族的祖先,也有反对这一说法的。第三卷是问世传奇。主要介绍了各民族较为重要的民间故事,包括爱情故事、寓言故事、动物故事等。第四卷是史海撷贝。大多是以各民族史上一些较为著名的历史人物故事为主,虽然有历史演义的性质,但依然具有历史的真实。第五卷是风俗漫话。
-
十八至二十世纪初内蒙古城镇研究乌云格日勒内蒙古大学蒙古史研究主要由以下二个研究领域构成,其中有些领域的研究已经居于世界领先水平:第一,古代蒙古史及其文献研究。本研究领域人员主要从事蒙古帝国史、元史、15至18世纪蒙古史、蒙古历史地理以及有关蒙占的文书档案史料研究和文献史料整理研究。本领域成员着力于研究蒙元时期的政治制度、部族、部落和封建领地;15至17世纪东、西蒙古政局与部落,16至17世纪喀尔喀史,17世纪漠南蒙古诸部史;清代蒙古史;内蒙古历史地理;17世纪蒙古文书和满文档册、明末兵部汉文档案、清代内阁蒙古堂档和他满汉蒙藏文各类档案。已使本领域在15至18世纪蒙古史研究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目前,该研究领域人员在喀尔喀史、蒙古六万户的变迁、漠南蒙古诸部史、蒙藏关系史等领域里取得了重大进展。第二,内蒙古近现代史研究。本领域主要研究近代(1840年至1949年)和现当代(1949年至今)内蒙古地区以蒙古族为主的各民族历史。研究内容主要涵盖近代内蒙古政治变迁史、蒙古民族运动史、人民革命斗争史、内蒙古各行各业开发与社会经济发展史、外国侵略史、内蒙古自治区政治体制和方针政策演变(即民主改革、社会主义革命和新时期改革开放)、内蒙古经济文化各方面建设与成就以及蒙古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发展繁荣等。第三,北方民族史与民族关系史研究。该研究领域包括秦汉至元代的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史和民族关系史,元、明、清时期的蒙、汉、回、满、藏各民族关系史。本学科前辈学者在匈奴史、东胡史、突厥史以及蒙古族族源等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有《匈奴通史》(林干)、《东胡史》(林干)、《原蒙古人的历史——宅韦-鞑靼研究》(张久和)、《和硕特蒙古史纲要》(乌云毕力格)等颇具影响和学术价值的专著和“中国北方民族与蒙古族族源”(亦邻真)、“关于内蒙古历史的若干问题,(亦邻真)等具有很高理论水平的学术论文。近年来,发表了有关满蒙、明蒙关系的论著多篇,主持了题为《蒙古史史料与满蒙关系研究》(齐木德道尔吉)和《17—18世纪西藏、卫拉特与清朝关系研究》(乌云毕力格)等专门研究民族关系的科研项目,发表了有关17世纪满蒙、蒙藏关系的具有重要影响的一系列学术论文。在明代蒙汉关系研究方面,王雄等人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
南诏大理历史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林超民入选论文的作者中,既有长期从事南诏大理历史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也有从事其他工作的南诏大理历史文化的爱好者。他们或伏案书斋,考稽钩沉;或跋涉田野,探微阐幽。“桃红梅白”,各有特色。本次正式出版,只是在文字梳理、史料订正等方面做了一些处理,没有对论文作大的增删,保持了论文集的特色。
-
象征之林(英)维克多·特纳本书为英国著名人类学家、象征仪式学派的代表人物维克多·特纳的代表作,被学界归入二战后最具有开拓性和影响力的民族志经典之列。全书主要围绕中非恩登布人的仪式和象征意义系统的诸方面进行论述。在特纳看来,仪式是恩登布人调整其基本社会冲突的一种手段,具有多种社会功能。书中有关象征的多义性、通过仪式的阈限阶段,以及仪式在社会情境中的动态进程等论述,一直是人类学以至社会科学多个领域中被广为引用的重要文献。
-
当代阿拉伯问题研究张宏 主编《当代阿拉伯问题研究》是一部关于当代阿拉伯问题研究的理论专著,全书分阿拉伯政治经济、阿拉伯语言文学、阿拉伯社会文化三大部分详细介绍了阿拉伯国家的相关概况,适合阿拉伯问题研究人员参考学习。《当代阿拉伯问题研究》主要为三大部分:阿拉伯政治经贸、阿拉伯社会文化、阿拉伯语言文学。第一部分主要涉及阿拉伯世界的政治外交与经济贸易。既探讨了阿拉伯的总体情况及发展趋势,又讨论了阿拉伯的核心问题——巴以问题;既涉及美国在中东和阿拉伯世界的战略,又对阿拉伯大国埃及的旅游业进行展望;既探究世界热点——伊拉克问题,又研究了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的经贸发展。第二部分主要探讨阿拉伯国家的社会与文化。内容涉及当代阿拉伯社会的基础特征、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特点及其发展趋势,对阿拉伯问题的文化思考、对网络穆斯林民间论坛的研究、对中国与阿拉伯世界从现代和传统的角度来对比研究,中阿文化交流的潜力与发展前景。第三部分主要探讨阿拉伯的语言和文学。既研究阿拉伯语的语言规律,又探讨阿拉伯语的教学方法;既研究语言的运用,又探讨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既研究阿拉伯的女性文学,又对中、英、阿文学的爱情悲剧进行对比研究。
-
中国民族边疆史简论戴逸胡锦涛总书记2004年10月21日在主持十六届中央政汉局第16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都要坚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深入学习党的民族政策,学习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和宗教学等有关民族问题的知识,不断丰富自己为做好民族工作所需要的各方面知识。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加强调查研究,深入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进一步认识和把握新的历史条件下民族问题发展变化的特点和规律,创新民族工作的思路和方法,不断提高驾驭和解决民族问题的能力。特别是要加强对那些前瞻性、战略性重大问题的研究,牢牢掌握工作主动权。要大力加强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基本知识的宣传教育。不仅要教育群众,更要教育干部;不仅要教育少数民族干部,更要教育汉族干部;不仅要教育一般干部,更要教育领导干部。要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教育,在全社会形成自觉维护民族团结、促进民族地区发展的良好氛围。《中国民族边疆史简论(2006-01)》旨在及时和较为系统地反映民族问题和民族工作研究方面的优秀成果,这些成果对做好新形势下的民族工作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可为广大干部了解民族问题和学习民族工作知识提供有益的参考。
-
台湾少数民族研究论丛吴安其 主编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居住在台湾的高山族历来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台湾少数民族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认识台湾少数民族发展的历史,也有助于理解当前台湾的“族群政治”及其社会根源;既有利于两岸人民的经济文化交流,也有利于整个中华民族的和谐发展,而且最终有利于整个世界的和平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