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史志
-
犹太智慧枕边书汪泳食可无鱼,枕边岂能无书。每个人都应该知道的206个人生智慧。本书将会告诉你,犹太人何以能够“以智慧立地,以聪明定天。以知识使深渊裂开,使天空滴下甘露”。在数千年不断创造奇迹的历程中,犹太人积累了大量优秀的文化和闪光的人生智慧。《犹太智慧枕边书》一书通过大量的实例和犹太人的哲理名言,全方位、多角度、深入浅出地阐释了数千年来犹太人的智慧精华。不管你是从头通读,还是随意翻阅,都一定会对你的人生有所启迪。
-
回族历史与文化暨民族学研究马启成著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的前身是建立于1952年的中央民族学院研究部。在五六十年代,研究部曾汇聚了中国大部分民族学与社会学的顶尖人才,如中国民族学与社会学的开拓者潘光旦、吴文藻、杨成志、吴泽霖、费孝通、林耀华和李有义等人,以及他们的学生陈永龄、宋蜀华、施联朱、王辅仁、吴恒和王晓义等著名学者。 20世纪80年代初,研究部更名为民族研究所,不久又建立了中国第一个民族学系,20世纪90年代扩大为民族学研究院,2000年更名为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半个世纪以来,名称和建制的变化,并没有影响她致力于民族学教学与研究的宗旨,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从该院毕业的民族学专业的学士、硕士和博士已遍布全国各地,多为栋梁之材。同时出版了大量在国内影响巨大的专著和教材。如潘光旦、吴文藻、费孝通等人的文集,林耀华主编的《民族学通论》、宋蜀华的《民族研究文集》、陈永龄的《中国民族学史》(英文版),还出版了全所历年研究成果的论集《民族研究论文集》(1981--1993年,共九册)。这些出版物的共同特点是,以实地调查的材料为基础,以中国的56个民族为主要研究对象。几十年来。这已成为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几代人的学术传统。
-
中国壮学李富强主编壮学是近年来兴起的一门边缘学科,集民族学、历史学、经济学、宗教学、生态学等于一体。本书由广西民族大学壮学研究中心策划组稿,围绕“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与壮泰族群发展”这一主题,分为“壮族与东南亚相关民族研究”、“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研究”、“壮族历史文化与民族关系研究”、“壮族经济社会发展与现代化研究”、“壮族民间信仰与宗教研究”等部分,辑录了中国学者有关壮族及国内外相关民族的文章,展现了国内外学者的有关研究成果,对研究壮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中国少数民族文化通论徐万邦, 祁庆富著《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研究》,是国家“八五”哲学社会科学重点项目。该项目由我国著名民族学家、人类学家、社会学家、教育家、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林耀华先生领衔主持,指导研究。《中国少数民族文化通论》是该项目的研究成果之一。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它强调了我国55个少数民族的文化是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它应有的地位。少数民族文化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仍然是中华文化的不可缺少和不可分割的有机部分。但是自八十年代以来,兴起于我国的如火如荼的“文化热”中,在如浪如潮的论及文化的出版物中,却很少有关于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综合研究的论题及著述。多种冠以“中国文化”的著作中,都很少涉及甚至不涉及中国少数民族文化。涉及到的也只是中国古代民族的一少部分,而对建国后确认的少数民族的文化基本上没有论及。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著述者没有中国文化是“多元一体”(或称“一体多元”)文化的认识,也可能是他们认为少数民族文化不是自己研究的专长,最好还是扬长避短。在我国学术界的传统观念中,“民族文化”是针对“外国文化”而言,“民族文化”即是“中国文化”的同义词。但在我国少数民族研究的领域里,“民族”一词却更多地指“少数民族”,是针对中华民族的主体民族汉族而言。因而论及中国文化而没有充分包括少数民族文化,我们便认为是种严重的欠缺。其次,对民族学的研究和发展有现实意义。笼统而言,民族学是以民族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它不仅有广阔的领域,而且有很强的实用性。但是长期以来,中国的民族学科研究基本上是民族理论、民族历史、民族语文和民族学的四元结构,具体到民族学来说,则主要是研究民族志,民族的起源、发展和消亡过程,各民族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而由于种种原因,传统民族学忽略文化的缺憾也是十分明显的。近年来十分注重民族文化研究的祁庆富教授大声疾呼:“中国的传统民族学要摆脱危机,走出困境,需要来一次大张旗鼓的文化‘回归’!”“中国的民族学要发展,要创新,需要从振兴‘文化’做起!”(见于施正一主编,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的《广义民族学》)。他的这一观点得到民族学界一批专家的认同。目前,民族学从广义上来说,所包涵的分支学科已涉及到民族理论、人口学、语言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制学、文化学、文艺学、伦理学、教育学、心理学、宗教学、历史学和传统民族学。在具体研究中,所涉及的学科范围更广。文化民族学作为民族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文化理论为指导,借鉴西方文化人类学和文化学的某些理论和方法,开放性地吸收哲学、社会学、历史学、语言学、心理学、工艺学、博物学、符号学和文化生态学等多种学科的研究成果,以研究各民族发生、发展过程中的文化形貌及演变规律为基本任务。文化民族学以民族文化为主要研究对象,也可以说是从文化的角度来研究民族。针对民族学而言,它对文化的研究更具体更细微;就文化民族学而言,它又对民族文化有更概括更深刻的把握。这正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规律。第三,能进一步发扬中国民族学的优良传统,更好地为现实服务。在五十年代我国少数民族经历的伟大历史变革中,民族学研究以少数民族社会性质为中心课题,为党和国家的民族识别工作和民主改革政策的制定,提供了充分的科学依据,做出了巨大贡献。八十年代以来,我国少数民族进入了建国后的第二次大变革,即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与全国人民一道,改变落后的传统文化观念,为实现“四化”而努力奋斗。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研究,必然要涉及的大课题就是:我国少数民族在实现“四化”的过程中,所遇到的文化冲突以及如何使这种冲突得到协调。因而这一研究的现实意义显而易见。《中国少数民族文化通论》是第一部全面论述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学术著作,在写作过程中我们注意把握以下四种关系。第一,从宏观上要注意尽量全面准确地概括出某一文化事象的全貌;从微观上,要注意尽量使某一文化事象具体真实。要有论有据,论有所据,据有所证。第二,对民族文化中的优秀精华要充分肯定;对民族文化中的糟粕缺点要客观分析。要实事求是,科学严谨,既不文过饰非,也不以瑕掩瑜。第三,民族学以研究传统文化为主,但在学术界许多有关民族风俗的著述,不大注意民族风俗在现代文化冲击下的演变,仍大量罗列那些在现实中已消亡或正在走向消亡的事象,而给人以少数民族停滞不前的错误印象。我们在写作中,既注意传统文化的介绍,使读者了解各项文化事象的发展过程,又注意说明现实情况,尽量使读者对民族文化有个符合现实情况的了解。第四,在全书的各章节写作过程中,既要考虑到全书结构的统一完整,又要照顾到各章节的相对独立。对要全面了解民族文化的读者来说,有个大致的全面印象;对那些想了解某方面文化的读者来说,也不觉得支离破碎。关于该书的写作有几点说明:第一,该书是依照正在草创过程中的文化民族学的学科理论写作的。文化民族学仅仅是民族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与社会科学的其它学科,尤其是民族学的其它分支学科,必然有很多联系和交叉。一般来说,凡是有独立学科的,该书就不过细论述。第二,由于该书涉及的内容较广(这当然与学术界关于“文化”的定义有关),因而在写作过程中涉猎的各种资料有数百种之多,但由于笔者学术能力所限,在材料取舍和分析论证上难免有偏差疏漏和偏颇失公之处,诚请有识者不吝赐教。第三,该书在定稿阶段,祁庆富教授出国进行学术研习活动,只好由徐万邦来统稿审定。该书第一、二、五编由祁庆富执笔;第三、四编由徐万邦执笔;第二编第六章由聂静洁执笔。聂静洁同志在成书过程中还协助做了些具体工作。第四,该书在写作过程中得到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研究院领导(宋蜀华院长、马启成常务副院长、白振声分党委书记三位教授)和校科研处、校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在此特致谢忱。
-
多桑蒙古史(瑞典)多桑 著,冯承钧 译中国断代史研究诸科中,元代是国际性的项目。其原因在于这一时段的蒙古民族的历史活动,特具世界性的意义:建都于今北京的元朝,不只取得了统一全国的成就,而且向外发展,达到今天东欧各地,建立了察合台、钦察、伊儿等汗国,既对这些地区各民族的历史走向发生了重大影响,又把中国传统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发展的内外交流,推到一个更高更广的层次。为此,全面地了解和研究我国元代和蒙古民族活动的历史有必要参考和利用传统载籍以外的更多的历史文献。本书作者多桑以东方学家著闻,这部译自法文的巨作,参用了大量的阿拉伯文和波斯文的史料,不仅对蒙古民族在中亚西亚及欧洲的活动史实作出详细叙述,也为《元史》等传统载籍的研究运用,提供了丰富的参考资源,以此获得中外学者的高度评介和广泛使用。
-
族群归属的自我认同与社会定义菅志翔著本书是厦门大学21世纪新编经济学教材之一。本书以世界经济整体作为研究对象,考察世界经济的发展过程、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全书共分三篇十一章:第一篇阐述世界经济运行中的世界产业结构、国际分工、国际贸易、生产国际化和金融国际化问题;第二篇阐述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区域经济一体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问题;第三篇阐述世界经济发展中的全球性问题、世界经济的协调机制和世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本书既可作为大学经济类本科专业和研究生的教材或参考书,也可供从事经济、金融工作的人士学习、参考。
-
雷公山下的苗家潘年英 著雷公山是苗岭的主峰,是苗族同胞世代的家园。作者长年奔波于雷公山下,用一个人类学家的眼光关注那些平凡而含义深长的日常生活场景,然后平实、朴素、饱含激情地记录并传达给读者。本书选取雷公山下的长裙苗和短裙苗两个苗族支系,为他们的民族历史立传,为远方偏僻而美丽的乡土、风俗立传。由于作者从小生于斯,长于斯,所以他的目光、视角没有外米者的猎奇性质,写这片土地对他来说就是寻根的真实记录,是做一件与他自己血肉相连的事情,因此文字中处处流露出宽广、温暖的人文关怀。
-
历史的印象最后的文面人杨发顺 等编著独龙族是我国人口稀少的一个民族,主要居住于云南省贡山县境内的独龙江两岸,部分散居在临近的维西县和察隅等地。文面是独龙族一种独特的风俗文化。妇女有文面的习俗,凡女孩到十二三岁就要行佩刺文,在睑上行刺花纹。文面时,先用选好的竹签或树针蘸调和的锅烟灰在文脸者的脸上描好文型图,到墨迹干后行刺文者寿手拿刺针,右手持拍针棍沿着纹路拍打刺针,每刺一线即把血水拭去,紧接着敷以锅烟灰及蓝色染料拌和的“墨汁”。文印刺好经过几天创口脱痂。此时肉皮上即呈现出黑色和青靛色的斑痕,这斑痕永远留在脸上,便成了面纹……文面,俗称“画脸”,是主要聚居在云南西北部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的独龙族沿袭千年的古老习俗。然而随着时代变迁,文明更替,这一古老习俗已止于50年前。本书为你撩开文面人的神秘面纱,,探访鲜为人知的独龙文化。通过本书,你将看到遥远的独龙江,驿道天堑飘彩虹,那勤劳善良的人民、隆重的“开强瓦”节和剽牛祭天仪式,以及那最后的文面人……
-
沿河而居尚昌平 著尚昌平走了多次新疆,听说每次都是一个人去的,走了很多人都没有去过也不敢去的地方,很有些探险的味道。所以说她是一个奇女子,当然奇并非只是指她一个人能走新疆的经历,还有很多让人捉摸不定的言行。关于新疆的书,她写了有三本了,一本是上海出的《西出阳关》,书名是季羡林先生题的,你说她能耐大不大;一本是山东画报社的《沿河而居》,说的是于田的人和事。达里雅博依,一个令人向往的名字,引领我沿河而下。克里雅河水汩汩流淌,泛着金色的波,衬着嫣红的底色向沙海深处流去。十六岁的阿依夏木明天要出嫁……名叫勇士的骆驼已成为我生死的伴侣,它的每一步冒险都出于本能,它迟疑地站在夕阳里,等候我是否有勇气朝沙漠更深处走去。是沙漠教会我们放弃——不管你有什么样的理想和追求。本书作者记录了雅博依人的真实生活。
-
犹太人的智慧陈冠任著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各民族群星灿如群星,可是,没有一个民族像犹太人这样,没有家园、没有土地、没有生存的权利,被异族追杀、迫害,四处漂泊而存续下来,并且深深地影响着世界。 犹太人是世界上最聪明的民族,他们的智慧是神奇的,并且举世绝伦。在常年的漂泊流浪中,在从未有过的大迁徙中,是苦难和艰辛、饥饿和折磨、杀戮和欺侮……一切的不幸迫使着犹太民族不得不用智慧去生存,去获取一口果腹的饭、一丝遮体的衣。犹太人智慧的诞生是被迫的,是在屈辱中诞生的,但是犹太人的智慧无所不在,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到文学、艺术等等,一切的人类历史都印有犹太人的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