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史志
-
东归(美)W·L·芮弗著;凌颂纯,王嘉琳译这是一部以18世纪70年代土尔扈特人脱离沙皇俄国回归祖国事件为题材的历史小说。土尔扈特人东归是历史上十分著名的一次民族大迁移,其壮举曾震撼中外。在这场历时半年多、行程万余里的回归途中,17万土尔扈特人携500万头牲畜,浴血奋战,既要抗击沙俄军队和哈萨克骑兵的围追堵截,又要应对风雪严寒、沼泽、大漠等恶劣条件,其间历尽千难万险,付出了重大牺牲,最后仅有8万多人、100多万头牲畜回到祖地准噶尔盆地。本书对这个轰动于世和激动人心的伟大历史事件作了真实的、形象的描写和反映,以雄伟的构思、流利的笔触、饱满的激情再现了土尔扈特人民东归祖国的历史场面。
-
纳西族与藏族历史关系研究杨福泉著中华民族是由多民族构成、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在历史的长河中,形成了凝聚力很强的中华民族这一整体,56个民族共同创造了伟大的中华文明。在特定区域内形成的各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是中华民族关系史的重要构成部分。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一些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对这一区域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诸方面的格局和个性的形成都产生过重大的影响,是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而这种少数民族之间的历史关系,构成了中华民族关系史的丰富性和多元性。这种研究首先需要对各民族之间过去和现在的关系作深入的专题和个案研究,只有建立在这种众多的专题和个案研究上得出的结论,才是最有说服力的。在我国学术界,历来对历史上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是研究得比较多的,但对中国少数民族关系史的研究则还显得十分薄弱,特别是对具体民族之间关系的研究成果更是凤毛麟角。本书对历史上纳西族和藏族关系的研究,即是在这一薄弱领域里的一个尝试。繁衍生息于中国西南部的藏族和纳西族是两个有着丰厚的文化遗产和突出的文化个性的民族,它们都曾在历史上扮演过重要的角色。这两个民族之间的历史关系,成为中国西南民族史和地方发展史上的重要篇章,成为推动当地“茶马古道”上经济和文化交流的关键动力之一。至今,国内藏学界和东方学界把东巴教视为解开藏族早期苯教之谜的重要线索。研究这两个民族的历史关系,对研究中国民族关系史、西南地方史、民族史以及“藏彝走廊 ”上各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和整合,都有重要的意义。迄今国内外对纳藏两族的历史关系有过一些零星的研究,但多侧重于某一方面,如西方学者对苯教和东巴教的比较研究,中方学者以单篇文章概论两族关系等,但至今尚没有比较系统和全面的研究论著。本书即从政治、宗教、文艺、民族融合等方面,对纳藏两族的历史关系作一个初步而有系统性的探研。本书在写作中遵循了如下原则:由于历史上与纳藏关系相关的历史文献资料(包括汉文和藏文)连贯性的欠缺,以及由于历史上纷纭复杂的政治变动和社会变迁因素,在两族的关系史上,有着交流相对频繁与相对阻隔的不同历史阶段。因此,本文对历史上纳藏关系的研究,将不遵循传统的按朝代顺序逐一论述的“民族关系史”模式,而是采取从政治、经济、宗教、文学艺术、民族融合等方面分别探讨两族关系的方法,每一模块的内容又尽量贯穿以历史发展的脉络。在论述中分重点,对两族关系史上特别重要的历史阶段,本文将着重阐述;对于两族关系史上的具体内容,本书也根据资料的多寡和历史实际有所侧重,比如论述到两族文化上的关系,本书将对两族交流、交融最多的宗教现象有较多的论述。本书分为以下几个部分:一、同源异流的两族关系探讨。重点对川西和滇西北纳藏两族聚居地区所发现的石棺葬进行了论述,考释它与纳藏两族的历史渊源关系。论证了川西和滇西北的石棺葬与作为藏族、纳西族先民重要组成部分的牦牛羌白狼部落和苯教有密切的关系。另外,通过对古羌人首领无弋爰剑与纳藏两族的关系、古羌人与纳藏两族的宗教信仰、民俗、古籍和传说等的比较研究,论证了纳藏两族源于古羌人的历史源流关系。二、纳藏两族历史上的政治关系。笔者基于唐、明两朝是最为集中地反映了纳西族和藏族历史上密切的政治关系的事实,结合当时中国的政治背景,从多方面论述了在这两个时期中两族之间的政治关系;从两族之间的战争、友好关系、两族政教上层之间的交往、政治制度的相互渗透等,阐述了两个民族如何在纷争和矛盾冲突中又不断地推动着相互之间文化和经济的交流,增进两族之友谊的历史事实。三、纳藏两族历史上的宗教关系。宗教是纳藏两族文化交流史上最突出而有特点的内容。本部分从唐时期吐蕃苯教对纳西族的影响,苯教与东巴教 的比较研究、敦煌吐蕃文书与东巴古籍以及东巴教古画《神路图》的个案比较研究、藏族佛教不同教派对不同地区纳西社会的影响以及纳西族木氏土司对藏传佛教的贡献等,比较全面地论述了两族历史上在宗教文化方面的密切关系。四、纳藏两族历史上的商贸关系。这一部分通过历史上非常突出的纳藏贸易,从一个重要方面透视纳藏两族历史上的经济关系。本部分论述了从唐代到近现代两族的商贸交流,重点论述了从清代到民国年间发展繁荣起来的 “茶马古道”上的纳藏贸易,分析了两族贸易的特点、制度、习俗以及纳藏贸易对促进两个民族友好关系所起的历史作用。五、从文学艺术和语言的角度看纳藏关系。本部分从文学、歌舞、绘画、语言等诸多方面论述了纳藏两个民族历史上的文化交流。重点从与纳藏关系密切相关的藏族著名史诗《格萨尔王传》的流传和不同文本、流传在川西、滇西北地区与纳藏关系有密切关系的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的故事、东巴教卷轴画中的纳藏文化交融、丽江壁画中的藏传佛教文化内容和艺术风格,以及歌舞、语言中的纳藏文化交汇等方面,论述了纳藏历史上丰富多彩的文化交流。六、纳藏两族的相互融合。本部分通过列举滇川藏部分地区纳藏两族相互融合、同化于对方的实例,论述了历史上两个民族在密切的交往中所形成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族群结构。此章除了引用很多历史文献记载和民族志资料,还用作者在不同的地方实地调查的一些实录个案,来更直观地透视两个民族的相互融合和政治、宗教、文化和社会习俗上的相互影响。本书的研究证明,纳西族和藏族的历史关系具有这样的性质和特点: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这两个同源异流的民族之间因各种复杂的原因,相互间有过剧烈的矛盾冲突,发生过你争我夺的战争,但两族之间一直有着政治、经济、宗教和文学艺术等多方面的密切交往;两族人民在分分合合的矛盾斗争中也锤炼出了深厚的友谊,形成了滇川藏地区纳藏两族之间文化、族体等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深厚的友谊、各自吸纳互补的多方面交流,是贯串纳藏两族历史关系的主线。本文除了论证上述反映在各个方面的纳藏历史关系的具体内容外,还可佐证以下几个基本的观点:在中华民族、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史上,不仅反映了人们常提到的“ 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同样重要的一点是:少数民族也离不开少数民族。在特定历史时期、特定区域内的少数民族相互间在矛盾斗争中发展的关系,是促进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和推动中华文明发展繁荣的重要动力。历史上特定区域内不同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是形成该区域社会和文化个性和特点的重要因素。纳西族和藏族之间这种丰富多彩的历史关系,对中国西南滇、川、藏毗邻地区社会、经济和文化特点的形成也起了重要的作用;正是许许多多类似纳西族、藏族这样历史地形成的民族关系,构成了中华民族文明史、中华民族关系史的宏伟画卷。在私有制存在的社会里,民族对抗和民族压迫是不可避免的,历史上各民族对地域和资源的争夺、各自势力的扩张等,必然导致不同民族之间的矛盾冲突。另外,在封建时代的中国,各个不同历史时期中央王朝的政治制度、边疆政策、民族政策既影响着各民族与中央王朝的关系,也影响着少数民族相互之间的关系。各个民族在矛盾冲突中又相互汲取各自在经济、文化上的长处,进行多方面的交流,各民族的和谐友好关系就是在不断的矛盾纷争中,逐步地建立起来的。我们不能因为历史上纳藏两族有过冲突和战争、有过相互间的压迫,就否定两个民族之间历史悠久的友好和谐关系;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因为纳藏两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建立了血肉相连的友好关系,就否定历史上两族之间曾有过的矛盾和斗争。很多国内外的历史事实证明,民族之间的和谐友好关系常常是在经过或长或短的矛盾冲突后逐渐地 建立起来的,即使在两族之间有着频繁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交流的情况下,也难免还产生一些冲突。纳藏两族就是在这样的矛盾冲突中逐步磨合,求大同存小异,最终建立起深厚的友谊与和谐的民族关系。我们应该对中国的民族关系持辩证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只有这样,才可能正确地认识中华民族的发展史和民族关系史。本研究在进行的过程中,始终遵循了笔者的导师何耀华教授所提倡的“ 历史民族学”的研究方法,即将历史文献和田野实地调查所得的民族志资料结合起来分析问题。在文献引证方面,在大量引证汉文史料的同时,也引用了很多纳藏两族的文字资料,以及西方学者撰写的民族志资料;笔者还引用了中国很多学者的田野调查材料,也融进了不少笔者亲自调查所得的第一手资料。本研究从中国民族关系史的角度来讲,是一个微观的专题和个案研究,但从藏族和纳西族历史上的关系这一角度看,则是一个宏观的研究。其宗旨在于理出纳藏两个民族关系史上一条比较明晰的线索,深入探讨一些比较具体的两族关系史问题。在两族历史关系的研究上,需要做更为深入的专题研究。同时,笔者为避免宏观研究中常常容易犯的空疏浮泛之弊,在文中亦作了一些较为深入的专题研究和个案研究,力图达到一种宏观与微观相结合,从宏观看微观,又从微观看宏观的互动效果。
-
独龙族刘达成著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汉族和各少数民族长期以来共同劳动、生息、繁衍在这广袤的土地上,在缔造我们伟大祖国的斗争中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虽然少数民族人口只占全国人中总数的百分之八,但分布很广,且多处于边疆地区,那里资源十分丰富。因此,在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建设中和巩固国防上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历史经验证明,要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繁荣富强的国家,必须有一个各民族亲密互助、团结友好的局面,而团结首先有赖于相互了解。建国以来,通过各种渠道不断地宣传了党的民族政策,介绍了解放后各民族发生的巨大变化。“民族知识丛书”帮助广大读者更全面、系统地了解我国少数民族的情况,并适当配有反映少数民族特点的照片。《独龙族》既是其中的一种。“民族知识丛书”是一部系统介绍各民族的百科全书,共收录了我国55个少数民族,并分别对各民族的历史、文化、风俗民情等作了系统、客观的介绍,是弘扬中国民族精神、传承中华文化,彰显人格精神的扛鼎之作。本卷是其中之一的独龙族卷。
-
仡佬族翁家烈著该套丛收的内容主要包括各民族发展的简要历史,各民族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经济社会形态,各民族的文化特点和风俗习惯以及目前的发展状况等。编撰者大都是长期从事民族问题研究的专家,其中许多人还亲身参加过20世纪50年代中国政府组织的民族大调查。这些学者学术功底扎实,在写作中不仅引用了丰富的历史文献资料,同时运用了大量地调查的第一手珍贵资料,使这套丛书具有鲜明的原创性特点。另外,在编撰体例上和行文方面,这套丛书也注意了知识性和趣味性。可以这样说,有一册民族知识图书在手,即可了解一个民族的基本面貌。因此,这套丛书出版后,得到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充分肯定和读者的广泛好评,现该书已成为了解和研究中国少数民族的必备图书之一。
-
中国的犹太人(法)荣振华(Joseph Dehergne),(澳)李渡南(Donald Daniel Leslis)等编著;耿昇译自宋代经西域进入中国,并在中国安家立业的犹太人,是一个很少为大多数中国人所知的群体,史料中对他们的记载也零星而稀少。最早关注并大规模从事中国犹太人生活状况和宗教信仰实地调查和研究的,是明末入华的耶稣会士。但他们调查的结果基本上藏于国外,大多没有公开刊布。本书将国外有关中国犹太人的著名论著集中加以译介,尽量详尽地记录了明末耶稣会士对开封犹太人入华史、迁居史、宗教史、经文史等进行的实地调查,是研究中国犹太人的基本史料。
-
犹太经典智慧全集王宇编著犹太民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也是世界上最富有的民族,有着“世界金库”的美称。自命不凡的犹太人,不仅自称为上帝的选民,而且还敢跟命运较量!没有犹太人,世界历史将要重写!有了这本书,你的人生将可能写入历史!不了解犹太人的智慧,就不了解世界上那么多人的成功
-
敦煌追问冯骥才著敦煌是中国最大的最富魅力的文化磁场,也是人类文化的一个伟大的磁场。近百年来,一代代学者和艺术家来到敦煌,一直守护在这里,研究、挖掘和整理,从一头青丝列满头白发。是什么力量把他们吸引在这寂寥的荒滩上?你一走进洞窟,四壁上无穷无尽的故事传说,千奇酉怪的形象,莫名的表情与尚未破译的细节,全都面对着你。从这里,你一定会获得无数发现、答案与知识,也一定会带走无数问题与疑团。·本书收入作者电视文学剧本《人类的敦煌》、《探访榆林窟》及文稿《敦煌痛史》,还有《醒夜轩诗稿》。
-
独乡电视郭建斌“志在新奇无定则”大致可以概括《复旦“光华”新闻传播学青年学者书系》的策划者、作者和出版者的主旨与立意。新闻传播学作为一门独立的人文科学面世,至今不到百年,但这些年来,尤其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这门学科已从二级学科擢升为一级学科,学科属下的各三级学科,如新闻传播史论、新闻传播实务、新闻传媒经营管理,以及广播电视学、广告学、公共关系学、比较新闻传播学等著作、教材,从全球看,也已汗牛充栋,不可胜计。但毋须回避,同我们这个学科相链接的新闻传播教育和新闻传媒产业发展太快,既推动着学科建设的深化,又不可避免地带来了浮躁与粗浅,新闻传播学著作与论文写作中的低层次、简单化的重复现象,较之其他学科严重。加上这几年不正当的商业行为和社会陈腐风气的浸润,新闻传播学研究受到的负面影响日甚一日。正是在这种氛围与环境中,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毕业的一批青年学者,志同道合,联手推出这套丛书,实在有着巨大的意义,可喜可贺。他们有的留在新闻学院任教,有的已在其他高校执教,有的则在新闻学术期刊工作。他们中的多数,“上有老,下有小”,教学与社会工作两副担子都十分繁重。但他们执著学问不知甘苦。更值得人们学习的是,他们不甘平淡,都挑难题啃。书系选定的课题,分别有着不小的难度。这些课题,有的是新闻传播学学科建设亟待深化的新领域,有的是跨学科研究的新探索,有的尝试运用民族志等新方法解读新的研究对象,有的则是当前新闻传媒体制改革中呼唤攻关的重大问题。相信这套丛书出版之后,一定会在学术界引起热烈的反响。这些年新闻传播学术界问世的丛书、文丛、书系等不少,大都由中老年学者为主笔,或由所谓的“权威学者”领衔。这套书系则不同,它清一色由博士(个别正在攻读博士学位)执笔。但这些青年学者大多是各自所在院系的院长、系主任或教学科研处室的领导,学术观点业已成熟,科研实力不同一般。尤其是对新闻传播新现象的敏感,对国外新闻传播新知识的接受,对新的研究方法的把握,都各有独到之处。他们不习惯走老路,不喜欢重复人家的思路与结论,不可能在旧观点旧思维旧框框里面转圈子。“志在新奇无定则”一句,真是最好不过地、极其准确地描绘出这些青年学人的精神状态、理论勇气和学术风格。书系取名复旦“光华”,“光华”是复旦大学校名的精神渊源。《尚书大传·虞夏f勃有言:“日月光华,旦复旦兮。”光华者,既指光辉,又有继承传统,发扬光大之意。这批青年学子以此命名自己的书系,以实际行动表达了一种热爱母校力求上进的意向与愿望。这套书系的出版,是对我国新闻传播学研究生教育指导思想、教学方针与培养方法的一次检验,也是对复旦大学新闻传播学博士生培养计划、指导方法与教学质量的一次检阅。拿到博士学位才一两年的十位博士生,一下子拿出十本专著,应该说是相当不简单了。更不用说这些书的选题是针对学术前沿而作,有相当的难度。这些书走向市场之后,如果能够受到广大读者欢迎,既有社会效益,又有经济效益,那真正是“别开一种新局面”了。这些书和写这些书的博士们,为正在学校攻读博士学位的准博士们,以及更多的硕士生、本科生们,树立了一个学习的榜样,即如何排除种种干扰,安心学习,刻苦用功,以便今后能够更好地为祖国和民族奉献聪明才智做好理论与智力的准备。这套《新闻传播学青年学者书系》的特点是,题材广泛一一涵盖媒介与政治、媒介与文化、媒介与社会、媒介经营与管理、媒介法制与伦理、媒介与受众等;方法得当一一既有思辨,又有实证,多元融合,博采众长;意义显著一一既指这些书稿探讨的课题都是当务之急,又指其发表的观点、给出的结论,富有启迪价值。
-
道布文集道布著本书主要收录了道布民族学方面的文集,是他多年来思考的一些重要成果。它们回答了改革开放遇到的一些重要问题,也提出了不少独到的观点或建议。
-
甘宁青地区多民族格局形成史研究秦永章著地处中国西北部的甘宁青地区,自古以来是一个多民族分布的地区,而且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特点在这一地区具有生动的表现。今天甘宁青地区形成多民族分布现状格局的历史,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这一伟大历史进程的典型缩影。本书以费孝通先生提出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为基本框架,利用民族历史学的方法,并结合其他相关学科理论,依凭丰、翔实的资料,从多视角对元明清时期甘宁青地区多民族分布格局的历史形成进行了探讨,全面梳理和揭示了这一地区多民族交错融合、多元汇聚及多层次分化的错综复杂的民族历史现象与具体过程,分析、总结了这一地我多民族分布格局形成的特点和规律,为人们了解和整体把握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提供了有益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