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史志
-
宋元时期汀州区域开发与客家民系形成靳阳春 著《宋元时期汀州区域开发与客家民系形成》以文献解读为基础,辅之方志及民间文献,与田野调查相结合,从民族史、经济社会史、移民史、人口发展史、历史地理学等角度,探究宋元时期汀州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轨迹,以及汀州客家形成核心地位的演变过程。本文认为,从秦汉时期开始,中原与福建的交通路线对历代南迁入闽移民活动的基本方向与走势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南迁入闽的北方汉人基本从闽北进入福建。南宋后期,汀江航道得到改善,为元代隆兴至潮州驿道的开通奠定基础。元代隆兴至潮州驿道的开通使汀州成为赣闽粤边区的重镇和交通枢纽,促进了以汀州为中心的闽粤赣边经济区的形成。
-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东方主战场编写组 编《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东方主战场》以纪录片解说词为主体,加入历史链接和历史人物等资料,除了精华解说,还有抗战老兵亲历,充满历史印记的图片及采访,更有主创团队背后的故事,集历史性、知识性、可读性为一体。
-
女真兴衰全史指文烽火工作室 著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女真拥有悠久的历史,他们在我国东北的白山黑水间繁衍生息了三千余年。无论是先秦史籍中的“肃慎”,汉晋时期的“挹娄”,南北朝时期的“夫余”、“勿吉”,还是隋唐时期的“黑水靺鞨”、辽宋元明时期的“女真(直)”,抑或是清立国后的“满族(旗人)”,虽所属部族存在一定的差异,且所居之地也不尽相同,但从民族融合及历史沿革角度来说,皆系一脉传承,并以其鲜明的民族性在历史舞台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完颜阿骨打创立的“金”,以及努尔哈赤奠基并建立的“清”,更让女真成为我国古代一个两度成功崛起并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本书以史籍记载及史家考证为依据,探究女真的缘起、发展、壮大及其与其他民族融合的过程,探究其生存轨迹以及两度成功崛起的秘密。
-
元代回族史稿杨志玖 著《杨志玖文集》分四种五册。第一册为隋唐五代史纲要、隋唐史通俗讲话、宋辽金西夏史讲义、元史七讲;第二册为元代回族史稿;第三册为马可波罗在中国及中外关系史文存;第四、五册为论文集。
-
撒拉族百年实录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青海省政协学习和文史委员会 编《撒拉族百年实录(套装上下册)》选编史料百万余字,从普通百姓到专家学者,以不同的视角,不同的观点,不同的层面,真实记录和反映了百年来撒拉族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科技、宗教信仰、生活生产、风俗习惯等方面的重大变迁。大部分史料来自亲历和目睹撒拉族社会历史文化变迁的当事人、知情者,具有鲜明的“三亲”特点。我们可以通过这些历史见证人的讲述,来体会先辈们是怎样在自己的生存时代和环境中,通过他们的不懈努力,来实现他们那个年代的理想和目标。对进一步传承和弘扬撒拉族人民的文化遗产,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强;对促进其他民族对撒拉族人民和撒拉族文化的了解,增进民族团结和凝聚力;对宣传撒拉族族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勤劳勇敢的民族精神;对进一步向世界展示党和国家民族宗教政策的实践成果,均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
水书贵州省民族古籍整理办公室 编;陆春 注《水书(九星卷)》内容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为水书原件扫描,第二部分为译注内容。《水书(九星卷)》是千百卷水书中的一个重要卷本,是水族古代先民根据天体运行和星宿变化规律,通过对各种事物和现象的观察,把宇宙间的万物阴阳属性的变化和发展加以总结推断出来的。各种属性相互对立统一,具有一定的科学性。水族先民通过对宇宙天体的观察,用纪元历法记录预测天体或气象将降于人间吉凶,总结出其规律,指导人们趋吉避凶,追求进步,使人与天地、大自然统一和谐发展。
-
清代蒙古史论稿达力扎布 著《清代蒙古史论稿》为清代蒙古史研究的成果。集结了“清代蒙古历史”“清代蒙古法律”等项目的部分论文和部分国际国内学术会议的论文,蒙古史的专题论文16篇,蒙古法律的论文8篇,附录3篇。《清代蒙古史论稿》包含了《清代察哈尔扎萨克旗考》、《清朝入关前对蒙古立法初探》、《清代审理哈密和吐鲁番回人案件的两份满文题本译释》、《清太宗和清世祖对漠北喀尔喀部的招抚》、《清初清朝与厄鲁特诸部的关系》等论文。
-
海上明月陆志德,冯金生旅奥艺术家陆志德自上世纪九十年代起,以中西方画法相结合的方法创造了一种独特的画种——新钢笔画。多年来,陆志德先生潜心研究犹太难民在上海的历史。他行走在世界多国时,一直注意收集犹太人和上海的故事。先后创作了大量以“犹太难民在上海”的故事为题材的美术作品,用画笔架起了一座中华民族和犹太民族的友谊桥梁。本辑选用了陆志德37幅作品。
-
伤疤1945 长春背影陈锐 著《伤疤1945 长春背影》以伪满洲国“首都”新京(长春)14年沦陷史为题材,经过大量采访,从口述史的角度,并严谨对照史料,记录生活在这座城市或与这座城市有关系的人物命运的浮沉、内心的挣扎、被占领的煎熬以及他们的抗争。揭示这座中国抗日战争中被长期侵占的城市里平民生活的战争伤痕——“14年不知道自己是中国人”。把战争对人们精神和情感的伤害,体现得淋漓尽致。这是长春这座伪满洲国时期的“首都”第一次以人文地理写作方式进入出版业的视线。作者以对历史现场勘察和对诸多历史亲历者的走访贯穿全书主线,历史触感真实,写出了身在战争中的人,无论前方后方、军人百姓,那些撕不开、看不到的内伤,几乎无人能逃。
-
新疆历史与民族史讲座田卫疆暂缺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