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史志
-
民族民间审美文化消费式传承孙明福,杨秀芝 著文化消费是一种用文化产品或服务来满足人们精 神需求的一种消费,强调文化与主体的结合。民族民 间审美文化是民族民间文化系统中具有审美价值的那 部分文化,其本质要求也是文化与主体的有机结合。民族民间审美文化传承发展就是在满足人们文化需求 和保障文化权益中,扩大民族民间文化消费,拓宽民 族民间文化生存或生活“场域”,提升其审美价值基 础上进行。这本由杨秀芝、孙明福著的《民族民间审 美文化消费式传承——以湖北省五峰土家族自治县为 例》突破文化研究的纯理论化、思辨化研究范式,通 过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经验总结与实践活动 相结合、分类研究与综合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以五峰 土家族自治县为例,对民族民间审美文化消费式传承 进行综合性研究、边缘性研究和交叉性研究。
-
神话、历史与西南少数民族关系林芊 著《神话、历史与西南少数民族关系 夜郎竹王神话传说研究》从神话学视角深入剖析了竹王神话的人类起源神话、族源神话、夜郎国家政治神话等多重母题,在此基础上探讨神话与夜郎古史的关系。另外,《神话、历史与西南少数民族关系 夜郎竹王神话传说研究》还从民族史视角重点辨析了西南各民族中流传的竹王神话,将其与各民族原生神话进行比较,还原其仡佬族先民原生神话的本来面目。《神话、历史与西南少数民族关系 夜郎竹王神话传说研究》可供历史学、民族学专业研究者及其相关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阅读和参考。
-
晋军传奇常建忠 著《晋军传奇》以纪实文学的形式,讲述了阎锡山和晋军的兴衰历史。作为历史上一支传奇的军队,晋军深度介入了国民党军阀内部及对外的许多重大事件。本书展现了中华民国时期晋军如何一步步发展壮大,以及在抗日战争中热血卫国的精彩画卷,将晋军的传奇历史生动形象地重现在读者面前。同时,本书还披露了阎锡山与蒋介石、李宗仁、冯玉祥之间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相互倾轧的内幕,再现了民国时期国民党新军阀之间争权夺利的浓烟烈焰,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民国时期三晋地区的社会风貌。
-
最后的记忆裘黎阳,方军 著;唐师曾,唐亚述 摄影《最后的记忆:抗战最后一批见证者亲口讲述》作者裘黎阳、方军对曾参加抗日战争的老兵进行了系统的采访,并以口述实录的形式将这些采访整理成文,本书即是根据采访资料整理而成。书中除将关注目光投于抗战中共产党老兵之外,还将目光和笔墨放在那些长期以来被媒体和大众忽略的国民党老兵身上,如张灵甫遗孀王玉龄、黄埔军校最后的教官李文烈、劳改局中的话剧演员商贵吾、曾在“飞虎队”驾驶B-25轰炸机的戴自谨等等。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他们同样用热血灌溉中华大地,为了保卫家国同日本侵略者浴血奋战。本书作者方军多年来执着采访亲历抗战的“最后一批人”,笔耕不辍,博客访问量已达千万。其文章文笔犀利、感情充沛、图文并茂,广受网友追捧,诸多网友因读了他的采访而落泪。
-
西北军传奇王晓华 著《西北军传奇》以纪实文学的形式,将国民党西北军从成军到覆灭的历史呈现在读者面前,并且客观、真实、形象地描述了西北军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所扮演的角色,如抗日战争时期为国家民族抛头颅、洒热血,解放战争时期有的部队充当蒋家王朝的打手和反共的急先锋,有的部队起义投向人民的怀抱。同时,本书还反映了国民党西北军各级将领的作战指挥艺术和性格特点,展示了他们的谋略、勇气与狡猾,其中既包括韩复榘、孙良诚、石友三等枭雄,也包括吉鸿昌、宋哲元、孙连仲等名将。
-
国民党海空军传奇高晓星 著《国民党海空军传奇》描述了国民党海军和空军的全部历史。国民党的海军和空军是在谁的带领下如何产生的?两个军种在中国近代历史的长河中又有着怎么样的战争经历?它们的结局如何?对此,本书进行了生动和传神的描摹和刻画!
-
另一半中国史高洪雷 著冯骥才贾平凹王铁志张炜推荐范曾题写书名一部书讲清楚55个少数民族的故事中国唯一一部宏观而优美的少数民族史话,中学历史必读书累计销量30万册全国党员教育培训创新教材根据本书改编的电影《冒顿》获2013年世界文化遗产奖《另一半中国史》已经出版繁体字版在台湾和香港发行已被译成维吾尔文、蒙古文、柯尔克孜文、锡伯文、韩文等多种文字出版“中国”一词出现很早,但古代的“中国”并不是一个近现代意义上的国家概念,历代王朝都自有国号,并不冠以“中国”二字。古代的“中国”通常是一个地域的、文化的概念,而且其含义是随着历史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的。迄今被我们称作“中国史”的只能算是半个中国的历史。一直以来,大汉民族的历史被默认为主流,而55个少数民族特殊的文化风貌和历史变迁,只被只言片语地提及,并且,从未真正走入大众的视野。该书是中国首部全面关注55个少数民族历史和文化的图书。该书用详实的史料,通俗的语言,丰富生动的历史故事叙述了中国历史上各少数民族的兴衰更替和发展演变,内容丰富,各少数民族的历史脉络清晰。并配有专业测绘部门绘制的少数民族变迁的地图几十幅。目前,该书的纪录片央视已经立项,已经输出台湾版和韩文版。丝绸之路上的绿洲城邦乌孙、月氏、楼兰为何消失了?如日中天的草原帝国匈奴、柔然、突厥为何远去了?逐鹿中原的游牧部落鲜卑、羯、氐、羌是怎样被融合的?星光闪烁的南方诸侯越国、夜郎、南诏、大理是否还有后裔?打开这本书,在故事中了解55个少数民族的来龙去脉……
-
从马背到牛背王希辉 著迁徙并定居重庆后,为适应新的自然与文化生态 ,重庆蒙古族及其先民不得不逐步推动从游牧到农耕 、从迁徙流动到定居农耕的生计转型,促使从宗族治 理到村民自治的根本性转变,引导婚姻与家庭制度的 发展变革,延续民族文化的教育传承,带来了民族风 习的深刻变化。与此同时,伴随持久而恒定的社会文 化变迁,重庆蒙古族又通过物质、精神、制度和行为 等层面的文化固守来不断强化民族边界与文化认同。《从马背到牛背:散杂居蒙古族社会与 文化变迁(以重庆彭水向家坝村为考察中心)》认为, 社会的恒定变迁与文化的固守相生并存、对立统一, 共同推动了重庆蒙古族社会的螺旋式发展与进步,体 现了散杂居民族社会发展演变的一般规律,极富典型 性。
-
文化传播与族群整合邹春生 著《文化传播与族群整合 宋明时期赣闽粤边区的儒学实践与客家族群的形成》从文化传播学的视野,以历史文献为主,结合考古资料和田野调查,考察了9-18世纪中原王朝政权和儒家主流文化对赣闽粤边区的渗透和传播的历史轨迹,揭示了赣闽粤边区的社会变迁与客家族群文化形成的内在逻辑;阐述了国家权力在赣闽粤边区的社会变迁和客家族群文化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并引用文化学的理论,对客家族群的汉民族属性作了学理上的分析。本书认为,随着唐宋以来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和大庾岭—赣江通道的开凿,使赣闽粤边区的经济和交通地位日益上升。
-
文化表述与族群认同温春香 著《文化表述与族群认同(新文化史视野下的赣闽粤毗邻区族群研究)》以宋元以来闽粤赣毗邻区的族群为对象,以文化表述为切入点,考察宋元以来文人们对闽粤赣的记载,发现宋元到明朝中期,文人们尽管对不同族类有所记载,但最多的是关注区域性的动乱为主,而发展到明代中后期,表述出现转变,开始较多地关注这一地区的族群性差异,并将这种差异渐渐明晰。引起这种表述转变的,是与明代闽粤赣毗邻区的大规模动乱及明中后期以来的社会重组有关,这种由方志主导的言说其实首源于各姓族谱,而族谱编撰的背后则是一整套文化的逻辑及汉人意识在起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