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史志
-
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史·柔然卷袁刚 著,张久和,刘国祥 编柔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见于汉文文献记载的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5世纪初开始,柔然汗国雄踞漠北长达一个半世纪之久,建立了东胡系民族对蒙古高原的第一次长期有效的统治。柔然上承鲜卑、下启突厥,在北方民族史乃至中国古代史上均占有重要地位。《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史·柔然卷》在充分辨析文献史料和批判继承前人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柔然的名称、来源、历史变迁、政治军事制度、经济和文化习俗进行了相对全面系统的考察,是一部专门研究柔然历史的学术文献。
-
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史·库莫奚卷王丽娟 著,张久和,刘国祥 编库莫奚是中国古代北方民族,自北朝时期见载于文献至元代以后湮没于史,主要活动于今内蒙古西拉木伦河与老哈河流域。《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史.库莫奚卷》主要对库莫奚的基本资料、研究状况、族源、政治军事形态、经济类型和生活方式、库莫奚与中原政权及周边民族的关系、文化习俗等方面做了具体研究,并在一些问题上提出自己的学术观点。是国内外第一部系统全面研究库莫奚历史的学术专著。
-
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史·黠戛斯卷王洁 著,张久和,刘国祥 编黠戛斯是唐代北方民族,居于剑河上游。840年,黠戛斯击溃回鹘汗国,打破了蒙古高原与中亚的格局,为古代蒙古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创造了客观条件。《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史.黠戛斯卷》利用文献与考古资料,探究了黠戛斯的族名族源、历史变迁、政治军事制度、经济生活、与唐朝及北方诸族的关系及其文化习俗,是国内外第一部系统全面研究黠戛斯历史的学术著作。
-
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史·突厥卷包文胜 著,张久和,刘国祥 编《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史.突厥卷》主要论述了兴衰于6世纪中叶至8世纪中叶,位于中国北方的突厥民族历史文化,尤其对突厥的族名、族属来源、汗国内讧、西突厥汗国的形成、圣地“于都斤”、社会结构、官职、分封制、可汗继承制、风俗习惯、语言文字以及与周边地区之间的关系等学界较为关注的问题做了重点考述,并就一些问题提出了个人见解。
-
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史·室韦卷张久和,刘国祥 著室韦是南北朝至辽金时期见于文献记载的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属东胡系鲜卑后裔,与古代蒙古族有一脉相传的历史关系,在北方民族史中占有较为重要的地位。《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史.室韦卷》利用文献史料和新的考古资料,借鉴中外学者研究成果,对室韦的族名、族源、部落变迁、地域分布、生产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及其考古学文化做了系统论述,是一部全面研究室韦历史的学术著作。
-
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史·匈奴卷胡玉春 著,张久和,刘国祥 编匈奴是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在充分肯定匈奴历史贡献的基础上,探讨匈奴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具体内容包括匈奴的族源、历史变迁、政治军事、经济生活、民族关系、文化习俗和历史作用等。《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史.匈奴卷》内容简明易懂又不失学术性,是一本关于匈奴历史的简明学术史。
-
忽必烈汗思想研究巴图巴干 著《中国蒙古学专家文库》已纳入2018年民族文字出版资金项目。为满足市场需求和相关学者研究需要而精心策划的一套比较全面、系统地记述和反映蒙古民族社会历史文化的大型系列丛书。它既是对蒙古族历史文化的一次全面系统的总结,也展示了蒙古学各学科**或最权威的研究成果,可谓中国蒙古学研究领域和蒙古族图书出版领域的大工程。全套丛书共15册,本书内容包括序、正文(六章)、附录、后记。第一章忽必烈汗青少年时代。第二章主管漠南汉地时的思想业绩。第三章忽必烈即汗位。第四章忽必烈汗的“变通”思想。第五章忽必烈汗“应天”“至诚”的哲学思想。第六章忽必烈汗的军事思想。第七章忽必烈汗的经济思想。第八章忽必烈汗的用人之道。第九章忽必烈汗的伦理思想。第十章忽必烈汗的法制思想。第十一章忽必烈汗的宗教思想。第十二章忽必烈汗的文化思想。第十三章《白史》的政教并行思想。
-
藏族历史、典籍与文化论文集刘凤强 著本论文集主要收录了近几年来西藏民族大学在藏族历史、典籍与文化方面的代表性成果,其中有些论文在《民族研究》《中国藏学》《西藏研究》《青海民族研究》《史学史研究》等重要期刊上发表过,在社会上产生过重要影响,是西藏民大近几年来在藏族史研究方面重大成果的浓缩。
-
东南蒙古人的北迁与蒙古社会研究双喜 著本书历史地考察不同时期蒙古人北迁的原因、过程的同时,进行大量的田野调查,追溯蒙古人分布格局,探究清代以来东部蒙旗人文环境变迁,勾勒游牧向农耕转型时期东部内蒙古区域社会、文化的基本轮廓和族群群体意识特点。对清代以来东部内蒙古农耕村落社会的形成、社会文化的变迁和蒙古部族史的研究具有很高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
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史·乌桓卷张久和,刘国祥何天明 著《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史·乌桓卷》从七个方面对东胡族和乌桓历史做了较为详细的研究。内容涉及乌桓史文献史料、研究概况,乌桓族源,历史变迁,经济类型,社会组织与管理要素,与游牧诸族和中原政权的关系,习俗与原始崇拜和信仰。研究者针对乌桓源流、乌桓山以及学界有争议的一些历史问题展开讨论,并对乌桓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给予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