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著作
-
清代经学与文化彭林编《清代经学与文化》为清代经学与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的相关论文集。经学发展至清代,在研究上又达至一新的高峰。乾嘉学派于考据训诂等方面取得了后人几乎无法企及的成就。经学在当时的地位若何?其在有清一代文化中的地位若何?当代人所注意到的于清代文化有重要影响的经学研究成果若何?这些都在本文集中有所体现。
-
中华人文与当今世界补编唐君毅 著《中华人文与当今世界补编(共2册)》系唐君毅先生历年关于学术、文化、人文教育诸问题之议论,辟为四辑:“人文学术与历史文化”、“人文教育”、“东西文化与时代问题”及“人物纪念与书评序跋”。所论与唐氏之文集《中华人文与当代世界》相近,故名之曰“补编”。《中华人文与当今世界补编(共2册)》秉承唐氏一贯服膺儒家学术思想之心意与进路,兼以坦诚率真之文笔出之,纵论古今,涵盖中西。其特出之处当在于识见不凡,取用恢宏,陈义高远,不愧为唐氏学术思想进程之又一重要创获。
-
季羡林名篇佳作季羡林著;林洁选编季羡林(1911.8.6- )山东清平人。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4年毕业,在山东省立济南高中任国文教师。1935年秋进人德国格廷根大学学习赞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等印度古代语言。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并应聘留校任教。1946年回国,任北京大学东语系教授(直至现在)、系主任(至1983年);1978年开始兼任北京大学副校长,至1984年离职。1956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3年被选为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常务委员会委员。现为中国外国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比较文学研究会名誉会长。他曾长期致力于梵文文学的研究和翻译,翻译了印度著名大史诗《罗摩衍那》。此外他还创作许多散文作品,已结集的有《天竺心影》、《朗润集》以及《季羡林散文集》等。
-
袖珍经典诵读施忠连《袖珍经典诵读》主要根据经典性、思想性、文学性和知名度,兼顾知识性和代表性,来选择篇章。按照这些标准确定下来的名篇,都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是经过千百年历史的反复筛选而被各个时代的人们所共同认定的历史珍品。它们是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必读篇章。熟读它们,不仅能初步领略中国文化宝库的珍藏之富,而且能对中国文化的精神有真切的了解与体认。
-
牟宗三道德的形而上学研究闵仕君作为一个以“良知”为核心范畴、融摄佛道相关智慧和西方知性精神的形而上学体系,牟宗三“道德的形而上学”可以看作是后形而上学时代重构意义本体的一种尝试。这一形而上学以儒学,尤其是陆王心学为最终归宿和内在灵魂,在外在形式上表现为一个良知呈现、发用和返回自身的过程,而康德哲学则为这一形而上学的建构提供了主要的问题视域和基本的活动平台。论文以形而上学问题为背景,通过对康德哲学与牟氏哲学的比较研究,在深入挖掘牟氏道教形而上学所蕴含的内在结构的基础上,重构了牟氏的道教形而上学体系,逻辑地再现了牟氏对良知作为意义本体的构筑过程,既指出牟氏对康德哲学的转进之处,也揭示牟氏哲学的内在矛盾及其对康德哲学的误解,同时也试图彰显这一形上学建构在后形而上学时代的意义与局限。
-
国学研究袁行霈主编本刊为综合性学术性刊物,旨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倡遵实事求是的学风,鼓励在学术问题上大膽探索,努力创新。本刊登载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学术论文,距学科的综合研究与各学科的专题研究并重。内容涉及以下学科:古代文学、近代文学、古代文论、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古代史、近代史、史学史、敦煌吐鲁番学、思想史、哲学史、宗教史、法律思想史、政治思想史、经济思想史、军事思想史、科技史、美学史、伦理学史、文化史、考古学、中外文化比较研究、中外文化交流史等。
-
中华人文与当今世界唐君毅 著《中华人文与当今世界(全2册)》系唐君毅先生晚年重要作品,作者自西学入手,反观中国文化,入其堂奥,探其精微,进而谋求中西文化、中西哲学之会通。作者自多方面讨论中华人文之精神价值如何于当今世界存在、发展,并如何有所贡献于艺术文化之意虑与主旨,然其终极目的,仍在掘显中华文化之内的精神价值,重整中华人文世界和人文理想。其文由情及理,以理涵情,读之令人感奋。
-
古文观止李敏这部书由于所选文章短小精悍,大多脍炙人口,易于记诵,因此成书近三百年来,受到了读书人的偏爱,在一般群众中也流传甚广。《古文观止》的编者是清初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吴乘权、吴大职叔侄俩。乘权、字楚材。一生研习古文,好读经史。康熙十五年(1676年)就在福州辅助先生教伯父之子学习古文,后竟以授馆终其一生。除参与选编《古文观止》外,他还同周之炯、周之灿一起采用朱熹《通鉴纲目》体例,编过一个历史普及读本——《纲鉴易知录》。大职,字调侯,也是嗜“古学”而“才器过人”。他一生的主要经历,是在家乡同叔父一道教书。《古文观止》是作者以犀利的视角,在广博的中华文海中撷采的最为绚丽、最有价值、最具代表性的精美古文,因而本书也是最为优秀的古文选本。数百年来,不仅读书人对之耳熟能详,一般群众也是对之喜爱有加,流传广泛。尽管因作者思想的局限性使选文有浓重的理学色彩,但它的确为读者搭建了一条最能领略古文精粹的捷径,因此盛誉不衰也是必然。本书为“中学生古典散文名著阅读之旅”中的一本,能使广大初学者较为全面地了解诸大家古文的艺术特色。
-
清康有为行书轴本社康有为出生于名门望族,自幼聪颖过人,勤奋好学,五岁有背诵唐诗数百首,六岁开始系统学习四书五经,十四岁前后纵观说部、集部、兵家学和杂史等。康有为是一个极具政治抱负的人,三十岁即向光绪帝上书了一篇长达六千字的奏折,提出变法维新的建议,以后又数次上书,终因变法挫败而亡命日本。康有为的这种政治信念,同样也反映在他的艺术观中。在他所著的足以在中国书法史上傲世的长篇巨制《广艺舟双楫》中,和盘托出了其卑唐尊魏、力纠时弊的变革理念。他以过于偏激和苛刻的观点力贬帖学,进而大力宣扬魏碑之美,倡导碑学,这在客观上为当时大兴魏碑的注入了一支强心针。基于这样的理念,康有为的书法创作也必然纳入了一条追求宏肆寄崛的轨道。尽管他早年亦曾涉猎唐碑,于“干禄体”下过不凡功夫,但此时的他,却独钟于魏碑。近人马宗霍云:“南海书法想在六朝中脱化成一面目,大抵主于《石门铭》,而以《经石峪》、《六十人造像》及《云峰山石刻》诸种参之。”所作体势恢宏,笔力雄强,字态朴厚,气格开张,具有一种艺术的震撼力。
-
王国维夏中义 著这是一部比较美学专著。它着重探索王国维美学与叔本华哲学的关系,揭示了王国维作为20世纪中西美学关系史的开山祖和中国现代美学的奠基者,为何师承叔本华,又如何在师承西方大师的基础上,再创出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人本-艺术美学的,进而深究,从本世纪初至今,学界为何迟迟没有对上述的关系做出系统的剖析,王国维美学在身后屡遭冷遇与曲解,犹如“宿命”。本书实为一部比较美学专著。因为从美学上看,王国维是身兼二职:既是20世纪中西美学关系史的开山祖,又是中国现代美学的奠基者,堪称“创世纪”。但所有这一切,是王国维在20世纪初便基本完成的。当时王国维正年轻,其灵魂正经历着青春期所特有的忧生之苦。可以说,忧生之苦既是王国维师承叔本华哲学的心理动因,同时也是王国维所再创的人本一艺术美学之魂。故,书名为《王国维:世纪苦魂》,本书重在探讨叔本华与王国维美学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