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著作
-
元白诗笺证稿陈寅恪著本书是陈寅格集,主要内容包括寒柳堂集、金明馆业稿初编、金明馆业稿二编、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元白诗笺登稿、柳如是别传、诗集、书信集、说书札记一集、说书札记二集、说书札记三集、讲义及杂稿详细的内容。本书是广大读者和研究者的理想读本。本书是陈寅格集,主要内容包括寒柳堂集、金明馆业稿初编、金明馆业稿二编、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元白诗笺登稿、柳如是别传、诗集、书信集、说书札记一集、说书札记二集、说书札记三集、讲义及杂稿详细的内容。作者认为,一个人在为人行事上不能持有双重道德标准,而以两种或多种标准为自己行为的不一互做辩解,他在本书中对此有极深刻的分析。他说:纵览史乘,凡士大夫阶级之转移升降,即新道德标准与旧道德标准,新社会风习与旧社会风习并存杂用。各是其是,而互非其非也。斯诚亦事实之无可如何者。虽然,值此道德标准社会风习纷乱变易之时,此转移升降之士大夫阶级之人,有贤不肖拙巧之分别,而其贤者拙者,常感受痛苦,终于消灭而后已。其不肖者巧者,则多享受欢乐,往往富贵荣显,身泰名遂。其故何也?由于善利用或不善利用此两种以上不同之标准及习俗,以应付此环境而已。作者作为中西文化养育大的一代学人,在为人处事、为学为文,特别是时势变迁、道德混杂之时,能以极清醒的判断,持一认定之道德标准而行事,绝不以享受欢乐,富华荣显而稍有改变,这是何等的气节。
-
寒柳堂集陈寅恪著;陈美延编陈寅恪先生一生为文,以"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为其学术生涯之道德坐标。先生著作等身,遗泽后世,独开史学研究之全新天地,其人格力量为后人所仰止。本书谨以先生执教期间备课讲义及其它零散史学原稿结集出版,为海内首次付印。遵先生生前愿望,全书采用繁体字竖排,人名、地名、书名均不加符号注明,一般采用通行字,保留少数异体字。陈寅恪所作的旧体诗无论从数量上或艺术价值上看都臻上品。本书共收他的诗作150余首,敦煌零拾》计收巴黎、伦敦和罗氏自藏的敦煌文献抄本七种,有韦庄《秦妇吟》、《云谣集杂曲》三十首、《季布歌》、《佛曲》三种、《俚曲》三种、《小曲》三种、《搜神记》一卷。陈寅恪先生在《秦妇吟》和《云谣集》上,曾施句读。1936年陈先生曾发表《读〈秦妇吟〉》(《清华学报》第11卷第4期)。1940年又有所增订,发表《韦庄〈秦妇吟〉校笺》(昆明自印本,题《秦妇吟校笺》)。1950年又写有《〈秦妇吟〉校笺旧稿补正》(《岭南学报》第12卷第2期)。后以《韦庄秦妇吟校笺》名,均收入其中。陈寅恪在治隋唐史中,大量地搜采于唐人笔记、小说、诗歌。陈氏所著《元白诗笺证稿》、《论再生缘》、《柳如是别传》等,可以看作他所独创的、以诗文为主要材料探史析史的三部代表作。
-
读书札记二集陈寅恪著;陈美延编陈寅恪集十三种十四册,收入现在所能找到的作者全部著述,其中诗书札记(史记、汉书、唐律疏义、唐人小说、敦煌零拾、高僧等……之部)、书信集、讲义及新稿均为新辑面世。先生生平读书,用思之细,连於无间,常由小以见其大,后由大以归於细;读者倘能由小以其见大,斯得之矣。先生读书,用思绵密,用语雅隽,立言不多而能发人深省。所记,大抵申抒己见,或取新材料补登书史;或考校异同,与前贤札记之以铺叙例登得出结论者,颇异其趣。将来先生书出,对於未来学术界将有深远影响,可预卜也。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陈寅恪集十三种十四册,收入现在所能找到的作者全部著述,其中诗书札记(史记、汉书、唐律疏义、唐人小说、敦煌零拾、高僧等……之部)、书信集、讲义及新稿均为新辑面世。一千九百四十二年春,匆匆又让此收一过,凡两阅月而毕。时在夏患、疾病、穷困之中,其无所心得自不俟言,但亦幸其尚能勉强让一过也。本书是陈寅格集,主要内容包括寒柳堂集、金明馆业稿初编、金明馆业稿二编、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元白诗笺登稿、柳如是别传、诗集、书信集、说书札记一集、说书札记二集、说书札记三集、讲义及杂稿详细的内容。陈寅恪集十三种十四册,收入了现在所能找到的作者全部著述。其中寒柳堂集、金明馆义稿初编、金明馆义稿二编、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元白诗笺证稿、柳如是别传七种,八十年代曾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此次出版以上海古籍版为底本(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论述稿二书原据三联书店1957年版重印),内容基本不变。惟寒柳堂集增补了"寒柳堂记梦未定稿(补)"一文。诗集(原名陈寅恪诗集)和读书札记一集(原名陈寅恪读书札记)八九十年代分别由情华大学出版社和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此次出版均有增补。书信集、读书札记二集、读书札记三集、讲义及杂稿四种均为新辑。
-
诗集陈寅恪著;陈美延编作者简介 陈寅格,江西修水人。早年留学日本及欧美,行后就谈读於德国柏林大学、瑞士苏黎世大学、法国巴黎高等政治学校和叛国哈佛大学。一九二五年受聘清华学校研究院遵师、回国任教,后任清华大学中文、历史系合聘教授,兼任中央研究院理事、历名语言研究所研究员、第一组主任及故宫博物院理事等,其后当写为中央研究院院士。一九三七年[芦沟桥事变]后挈全家离北平南行,先后任教于西南联合大学、香港大学、广西大学和燕京大学。一九三九年被南迁广州,任华南大学教授,一九五二年后为中山在学教授。一九五五年后并为中国科学院社会科学部委员。 本书所收内容,已发表的均保持发表时的原貌。经作者修改过的论者,则采用最后的修改本。未刊稿主要依据作者手迹录出。本集所收已刊、未刊著述均予校订,凡是事例不一或论述倒衍文字皆作改正。引文一般依现行点校本校核,如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等。尚无点校本行世的史籍史料,大多依通行本校核。少量作者批语、论述仅针对原版本而来,则引文原貌酌情予以保留。以上改动均不出校记。凡已刊论文、序跋、书信等均附初次发表之刊物及时间,未刊文稿书量注明写作时间。根据作者生胶愿望,全书采用繁体字竖排。人名、地名、书名均不加符号注明。书中讲解了寒柳堂集、金明馆业稿初编、金明馆业稿二编、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元白诗笺登稿、柳如是别传、诗集、书信集、说书札记一集、说书札记二集、说书札记三集、讲义及新稿等内容。目录 寒柳堂集金明馆业稿初编金明馆业稿二编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元白诗笺登稿柳如是别传诗集书信集说书札记一集说书札记二集说书札记三集讲义及新
-
国史新论钱穆著钱穆(1895—1990),中国现代历史学家、。江苏省无锡人。字宾四。笔名公沙、梁隐、与忘、孤云。1990年8月30日,他在台北寓所无疾而终,平静安详地走完了他人生最后的一刻。一代大师隐入历史,享年96岁。钱穆著述颇丰,专著多达80种以上。其代表作有《先秦诸于系年》、《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国史大纲》、《中国文化史导论》、《文化学大义》、《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国历史精神》、《中国思想史》、《宋明理学概述》、《中国学术通义》和《从中国历史来看中国民族性及中国文化》等。此外还有结集出版论文集多种,如《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中国文化丛谈》等。本书作者“旨求通俗,义取综合”,从中国的社会文化演变、传统的政治教育制度等多个侧面,融古今、贯诸端,对中国几千年历史之特质、症结、演变及对当今社会现实的巨大影响,作了高屋建瓴、深入浅出的精彩剖析,内中各篇,“有以分别眼光治史所得,有以变化眼光治史所得。每一论题,必分古今先后时代之不同,而提示其演变。而各篇著作有其共通之本源,则本之于当前社会之思潮”。
-
金明馆丛稿初编陈寅恪著;陈美延编此论文主旨在纠正王鸣盛十七史商榷中王遵绝无功业之说。列举史实,证述在东晋初年,团结江东境内诸政治社会力量,共同抵御北方盛强胡族之侵略。当时中国之文化,因而得以保存,故其功实不可没。文中又分析南来北人之社会阶层及居住地域,并论其与后来南朝史事之关系。篇末附载近年广州出土晋墓磗铭,亦可供治史者之参证。陈寅恪先生一生为文,以"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为其学术生涯之道德坐标。先生著作等身,遗泽后世,独开史学研究之全新天地,其人格力量为后人所仰止。本书谨以先生执教期间备课讲义及其它零散史学原稿结集出版,为海内首次付印。遵先生生前愿望,全书采用繁体字竖排,人名、地名、书名均不加符号注明,一般采用通行字,保留少数异体字。
-
中国历史研究法钱穆著本书由钱穆先生1961年在香港的8次演讲汇集而成,从通史和文化史的总题及政治史、社会史、经济史、学术史、历史人物、历史地理等6个分题言简意赅地论述了中国历史研究的大意与方法。实为作者此后30年史学见解之本源所在,亦可视为钱穆先生对中国史学大纲要义的简要叙述。本书主要意义而分本讲演为八题。最先是讲如何研究通史,最后是讲如何研究文化史。其实文化史必然是一部通史,而一部通史,则最好应以文化为其主要之内容。其间更分政治、社会、经济、学术、人物与地理之六分题,每一分题,各有其主要内容,而以文化为其共通对象与共通骨干。<
-
油画教学与实践鲁迅美术学院油画系编本画册是鲁迅美术学院油画系学生作品集,所发表的作品基本限定于素描、油画写生基础课范围,是不同年级,不同课题的优秀的课堂作业和研究生部分创作与教师近年的新作一百余幅。
-
金明馆丛稿二编陈寅恪著;陈美延编陈寅恪(一八九○——一九六九),江西修水人。早年留学日本及欧美,先後就读於德国柏林大学、瑞士苏黎世大学、法国巴黎高等政治学校和美国哈佛大学。一九二五年受聘清华学校研究院导师,回国任教。後任清华大学中文、历史系合聘教授,兼任中央研究院理事、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第一组主任及故宫博物院理事等,其後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一九三七年“芦沟桥事变”後挈全家离北平南行,先後任教於西南联合大学、香港大学、广西大学和燕京大学。一九三九年被选为英国皇家学会通讯院士。一九四二年後为教育部聘任教授。一九四六年回清华大学任教。一九四八年南迁广州,任岭南大学教授,一九五二年後为中山大学教授。一九五五年後并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陈寅恪集十三种十四册,收入了现在所能找到的作者全部著述。其中寒柳堂集、金明馆丛稿初编、金明馆丛稿二编、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元白诗笺证稿、柳如是别传七种,八十年代曾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此次出版以上海古籍版为底本(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二书原据三联书店一九五七年版重印),内容基本不变。惟寒柳堂集增补了“寒柳堂记梦未定稿(补)”一文。诗集(原名陈寅恪诗集附唐篔诗存)和读书札记一集(原名陈寅恪读书札记旧唐书新唐书之部)八九十年代分别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和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此次出版均有增补。书信集、读书札记二集、读书札记三集、讲义及杂稿四种均为新辑。全书编辑体例如下:一、所收内容,已发表的均保持发表时的原貌。经作者修改过的论著,则采用最後的修改本。未刊稿主要依据作者手迹录出。二、本集所收已刊、未刊著述均予校订,凡体例不一或讹脱倒衍文字皆作改正。引文一般依现行点校本校核,如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等。尚无点校本行世的史籍史料,大多依通行本校核。少量作者批语、论述系针对原版本而来,则引文原貌酌情予以保留。以上改动均不出校记。三、凡已刊论文、序跋、书信等均附初次发表之刊物及时间,未刊文槁尽量注明写作时间。四、根据作者生前愿望,全书采用繁体字发排。人名、地名、书名均不加符号注明。一般采用通行字,保留少数異体字。引文中凡为阅读之便而补入被略去的内容时,补入文字加〔〕,凡属作者说明性文字则加()。原稿不易辨识的文字以□示之。陈寅恪集的出版曾得到季羡林、周一良、李慎之先生的指点,并获得海内外学术文化界人士的热情相助。在此,谨向所有关心、支持和参与了此项工作的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诚恳地希望广大读者批评指正。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二○○○年十二月
-
饮冰室文集点校梁启超著;吴松[等]点校《乙丑重编饮冰室文集》是经过梁启超认可的,是他生前最后出版的文集。该文集由梁启超侄子梁廷灿编纂,1925年编集,1926年正式出版,共80册(卷)。点校者以《乙丑文集》为底本,参照《合集》、广智书局本《饮冰室文集》进行点校,不改变原书的目录编次和文章编次,但取消原来的卷次。全书改排为简化字,横排,但原文中的异体字、通假字没有改动,有特定含义的繁体字也没有改为简化字。所有文章注明了写作和发表的时间、地点,都采用现代标点符号进行标点。外国的人名地名都加上注释,与理解文章关系较大的部分中国的人名、人物字号、地名,也加了注释。原文中的错误讹漏之字,参照它本以注释的形式标出,或根据它本进行改正。对文中引文与其所引著作的当前流行版本相异的地方,也以注释形式标出。20世纪已经过去,中国和世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梁启超的学术和思想仍魁力不减、影响不衰。在新世纪的第一年出版这部书,无疑会对中国社会主义新文化建设、对梁启超思想学问的再认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