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著作
-
书香传家四季色纳兰性德暂缺简介...
-
蒲编堂路氏藏书目【清】路慎庄 撰,杜以恒 整理清代道光年间路慎庄编著有提要式藏书目录《蒲编堂路氏藏书目》26册,著录路氏藏书4901部,69341卷。每部藏书,皆先录书名、卷数、版本、函数册数,下列提要。每书提要,先列时代、著者,再举其书内容、体例、优劣,略仿《四库全书总目》之例。有稿本、抄本各一部传世。稿本藏台湾“中研院”史语所傅斯年图书馆,抄本藏北京大学图书馆。本书为《蒲编堂路氏藏书目》的整理本,以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抄本为底本,参以台湾“中研院”史语所傅斯年图书馆藏稿本,标点准确,校勘仔细,为相关研究者提供了可靠的文本。
-
儒藏 精华编一四四北京大学《儒藏》编纂与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儒藏工程"是我国一项重大学术文化项目。《儒藏》收录自先秦至清朝结束这一时段中,儒家经典及其注疏、儒家学者的著述和体现儒家思想文化发展的相关文献,包括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尽量选用最好的底本,按传统的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进行分类。《儒藏》(精华编一四四)收录明朝黄淮、杨士奇等编《历代名臣奏议》卷二一七至卷二五三,共计37卷,内容涉及慎刑、赦宥、兵制、征伐、任将、马政、荒政、水利等方面。黄淮(1367—1449),字宗豫,号介庵,永嘉(今浙江温州)人。明洪武三十年进士及第,官至少保、户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有《省愆集》《介庵集》等。杨士奇(1365—1444),名寓,字士奇,以字行,号东里,泰和(今安徽太和)人。历官翰林院编修、侍讲,官至少师、兵部尚书。有《东里全集》《别集》《续编》及《文渊阁书目》等。《历代名臣奏议》系黄淮、杨士奇任辅佐太子的东宫官时奉旨编纂,汇编上自商周、下至宋元历代约两千余位名臣的奏议而成,以期为皇太子和大臣从政时提供借鉴。全书分为君德、圣学、孝亲、敬天、治道、经国等66门,辑录历代名臣奏议八千余篇。取材广泛,举凡历代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典制沿革、民族关系等,无不收录。其中大部分来源于历代名臣文集或总集中的奏议,另一部分则是来源于历代正史中的君臣对答之语。因所收均属涉及当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原始资料,对于中国古代历史的研究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但因其所收资料时代跨度大,篇幅大,卷帙浩繁,《历代名臣奏议》长期以来都没有标点整理本,《儒藏》(精华编)本是其首个现代标点整理本,将极大地方便相关学术研究。此次校点,以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明永乐内府刊本为底本,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为校本,参校奏议作者文集、《宋朝诸臣奏议》、《续资治通鉴长编》及二十四史等相关文献资料。文集用通行版本,《宋朝诸臣奏议》用上海古籍出版社点校本,《续资治通鉴长编》和二十四史则用中华书局点校本。稿件整体标点准确,校勘充分,整理质量较好。
-
朱彝尊全集沈松勤朱彝尊(1629—1709)字锡鬯,号竹垞浙江秀水(今浙江嘉兴)人,为有清一代少有的经史、考证、诗词、古文兼擅的博雅学者,被张之洞推为清代“博雅”。张宗楠说:“自宋迄今,诗文大家,代不乏人。求其无体不工,如吾郡朱太史竹垞,可称卓绝。”对于“清朝三百年之冠”这顶文坛桂冠来说,朱彝尊是当之无愧的。不过,仅此而言,还不能概括他的文化贡献。其实,他以等身的著作在许多文化领地建立了不可磨灭的丰碑。查慎行《曝书亭序》称朱彝尊:“天资明睿,器识爽朗,于书无所不窥,于义无所不析。盖尝错综人物而比量之,其博物如张茂先,多识如虞秘监,淹通经术如陆德明、颜师古,熟精史乘如刘知几、刘原父兄弟,贯穿今古,明体而达用,如马鄱阳、郑浃漈、王浚仪,而乃济以班、马之才,运以欧、曾之法,故其为文取材富而用物宏,论议醇而考证确。”陈衍《题竹垞图》评朱彝尊说:“胜朝数学人,终首朱锡鬯。经史既淹通,诗文复跌宕。”陈氏认为,清代诸学者和文人在并兼诸家之长方面,都不及朱彝尊,“所以小长芦,一代绝辈行”。《朱彝尊全集》为朱彝尊著作次全面点校整理,全集包含《经义考》三百卷、《日下旧闻》四十二卷、《静志居诗话》二十四卷、《曝书亭集》八十卷、《曝书亭集外稿》、《曝书亭集外诗文补辑》与《曝书亭集外诗文续补》和《附录》,收入朱彝尊完整存世著作。由沈松勤教授主编,楼培教授、陶然教授、王利民教授等点校整理。列入国家古籍整理出版十年规划(增补)项目,得到国家古籍整理出版专项经费资助。同时,本书也是浙江文献集成迄今为止规模的个人专集,前后历经十余年的纂辑与编校,终成硕果。
-
敦煌草书写本识粹马德,吕义,吕洞达本书以法国国家图书馆藏伯三八三二号写本为底本,以《大正藏》所录《法华玄赞》为校本。录文以原卷校正后的文字为准,并对原卷仍存的错讹衍脱等情况加以校勘。综述部分则介绍了写卷内容的作者、结构等相关信息,并分析了伯三八三二号写本的书法特征。
-
鼎镌金陵三元合评选战国策狐白(明)汤宾尹精遴,(明)朱之蕃详注,(明)龚三益摭评;王宇 等点校该书为(明)汤宾尹精遴,(明)朱之蕃详注,(明)龚三益摭评,于万历年间,由建阳余氏家族自新斋余绍崖出版。内容为《战国策》(十二战国)史文的评、选、注,是一部国别体史学著作。全书为一册,四卷。一卷:西周7篇、东周2篇、秦28篇、计37篇;二卷:齐29篇、楚14篇、计43篇;三卷:赵28篇、魏14篇、计42篇;四卷:魏11篇、韩11篇、燕13篇、宋1篇、卫3篇、中山1篇,计40篇,共计162篇。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也可说是游说之士的实战演习手册。展示了东周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
中国学生的英语高频程式语的加工优势及教学现状钟志英本书主要内容是在“基于使用的语言学”(usage-based linguistics) 理论框架下,对中国大学生进行了两个方面的探索:英语高频程式语加工优势及在我国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n \n全书共有十章,上篇共有五章,以程式语“整体加工假说”为理论,使用E-prime编程,结合语料库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研究的范式,从心理现实性的视域对中国学生的英语高频程式语加工状况进行多维度勘探,包括对中国非英语专业大学生、中国英语专业大学生,从视觉和听觉两种模态、理解和产出两种视角、深加工和浅加工两种类型设计任务等等;下篇五章使用语料库方法、开发词块量量具测试等方法考察高频程式语在我国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
儒藏 精华编一六四北京大学《儒藏》编纂与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儒藏工程"是我国一项重大学术文化项目。《儒藏》收录自先秦至清朝结束这一时段中,儒家经典及其注疏、儒家学者的著述和体现儒家思想文化发展的相关文献,包括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尽量选用好的底本,按传统的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进行分类。《儒藏(精华编一六四)》收录《清儒学案》册,《清儒学案》仿《明儒学案》《宋元学案》体例而略有变化,所收人物,正案179人,附案922人,诸儒68人,共1169人。较此前江藩《国朝汉学师承记》《国朝宋学渊源记》、唐鉴《国朝学案小识》等,还是较其后杨向奎《清儒学案新编》,内容都更为丰富,取材更为广泛,体例也更为严整,能全面反应有清一代的学术成就。当然,《儒藏(精华编一六四)》也由于书成众手、时间仓促的原因,也有纂辑者的政治立场与思想取向等局限性因素,加之学术史体裁与清学自身的庞杂性之间的矛盾,使得《儒藏(精华编一六四)》受到学者们的批评意见。然此书于总结有清一代学术之重要地位无可替代。此书文楷斋刻本乃早刻本,中国书店1990年曾据以影印出版,惜字小而漫漶。今以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年影印本为底本,进行校点。底本缺页,则补以中国书店影印本。遇文字有疑问者,则核对所引原书,究谬补缺。
-
儒藏 精华编一六五北京大学《儒藏》编纂与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儒藏工程"是我国一项重大学术文化项目。《儒藏》收录自先秦至清朝结束这一时段中,儒家经典及其注疏、儒家学者的著述和体现儒家思想文化发展的相关文献,包括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尽量选用好的底本,按传统的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进行分类。《儒藏(精华编一六五)》收录《清儒学案》第二册,《清儒学案》仿《明儒学案》《宋元学案》体例而略有变化,所收人物,正案179人,附案922人,诸儒68人,共1169人。较此前江藩《国朝汉学师承记》《国朝宋学渊源记》、唐鉴《国朝学案小识》等,还是较其后杨向奎《清儒学案新编》,内容都更为丰富,取材更为广泛,体例也更为严整,能全面反应有清一代的学术成就。当然,《儒藏(精华编一六五)》也由于书成众手、时间仓促的原因,也有纂辑者的政治立场与思想取向等局限性因素,加之学术史体裁与清学自身的庞杂性之间的矛盾,使得《儒藏(精华编一六五)》受到学者们的批评意见。然此书于总结有清一代学术之重要地位无可替代。此书文楷斋刻本乃*唯*一刻本,中国书店1990年曾据以影印出版,惜字小而漫漶。今以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年影印本为底本,进行校点。底本缺页,则补以中国书店影印本。遇文字有疑问者,则核对所引原书,究谬补缺。校点工作由李畅然、张丽娟、王丰先、沙志利合作完成。校点者都具有丰富的古籍整理经验,校点水平较高。
-
儒藏143 精装繁体竖排北京大学《儒藏》编纂与研究中心《儒藏》(精华编一四三)收录《历代名臣奏议》181—216卷,主要内容为“去邪”“赏罚”“戒佚欲”“慎微”“听言”“法令”“慎刑”“谨名器”等部分的内容。《历代名臣奏议》是一部上自商周、下至宋元历代约两千余位名臣的奏议汇编。全书分为君德、圣学、孝亲、敬天、治道、经国、礼乐、用人等66门,辑录历代名臣奏议八千余篇。该书取材广泛,举凡历代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典制沿革、民族关系等等,无不收录。其中大部分来源于历代名臣文集或总集中的奏议外,另一部分则是来源于历代正史‘列传’和‘志’中的君臣对答之语。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个方面。它的编纂,推动了后世“经世文”及奏议文献的编纂。对政治经济史、思想史、文学史的研究皆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历代名臣奏议》编纂时间较早,而此后宋元及之前学者的文集多有散佚,此书也因其保存了大量的相关文献而成为了文集辑佚的渊薮。又因此书所用底本多为善本,且为当时内务府官修,因而具有很高的校勘价值,学者多据以校正历代文人文集。《历代名臣奏议》有明永乐十四年(1416)内府刊本,当时只刊印了数百本,流传甚少。此次校点,即以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明永乐内府刊本为底本,以文渊阁四库本为校本,参校奏议作者文集、《宋朝诸臣奏议》《续资治通鉴长编》及二十四史等相关文献资料。本次整理由张希清、张衍田、刘怡宏、董文静、王鹏、刘永强、汪允普合作完成,张衍田制定校点体例及细则,张希清负责统稿并撰写校点说明。《儒藏》(精华编)在中国古籍编纂史上首次将传世文献、出土文献及海外文献萃为一编,并全面整理。传世文献收录先秦至清末有代表性的、重要的儒家经典和反映儒家思想、体现儒家经世做人原则的典籍。出土文献主要收录近代以来出土的儒学典籍。海外文献则收录日、韩、越三国存世的重要儒学文献。采用能代表儒家学术观的传统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按部、类、属进行分类(出土文献另列)。整理工作包括对收录的文献进行版本研究、校勘、标点及撰写校点说明等。《儒藏》精华编以标点加校勘记的形式进行整理,以繁体竖排排印本的形式出版,不仅收录历史上传世的儒家经典文献,也收录重要出土文献,并制成电子文本进行全文检索。同时,《儒藏》精华編还收录了域外的重要典籍,编为日本编、韩国编、越南编。《儒藏》精华編共2.3亿字,339册,是一次对儒家经典文献的重要汇编和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