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入门
-
弟子规·孝经易解一心不二堂 编《弟子规·孝经易解》从“入则孝”入手,培养人的孝心,就是爱心,一步一步提升,由“出则悌”把爱心提升到极致,达到“泛爱众”,真正做到纯净纯善。这里的原点是孝,关键也是孝。中华文化的精髓是国以人为本,人以德为本,德以孝为本。中华文化实质上就是孝文化。这就是说,要从孝入手,培养人的德行,人人都有了高尚的道德品质,国家才能长治久安,人人才能过幸福的生活。《弟子规·孝经易解》说明了“要孝”以及“如何孝”的问题,但是,没有解决“为什么要孝”以及孝的魅力为什么这样大的问题。《孝经》是扎老天子留给我们的瑰宝,从《开宗明义章》起,共18章,讲了孝的功能、孝的本质、孝的内容,讲了从大于以至庶人尽孝的标准,讲了以孝治天下的原理,等等,把有关孝的问题讲到了极致,为我们深入学习《弟子规·孝经易解》提供了很好的理论基础。在学习《弟子规·孝经易解》的同时,认真读读《弟子规·孝经易解》,有助于明理,同时对于进一步理解《弟子规·孝经易解》的真谛,明心见性,具有重要的意义。本书的编著者将此二部经典合并出版,实乃智慧的选择,应该赞叹。
-
国学知识全知道翟文明 编著广义的“国学”,就是中国之学、中华之学,是中华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学术的总称。国学汇通思想学术、典籍制度、百行百艺、礼仪民俗,蕴含国脉、国魂、国本,是中国人的根基所在、尊严所在。从20世纪90年代起,国学热再次兴起,如今方兴未艾。千百年来,国学已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直接影响着国人的思想、意识、伦理、道德和行为。国学不仅是中国悠久传统文化的明证,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立身处世之本,更是我们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学习国学,了解国学,继承和弘扬中国文化,是每个中国人义不容辞的责任。作为一个现代人,不能不知道传统;作为一个中国人,不能不了解国学。然而,国学典籍汗牛充栋,国学内容庞杂浩繁,即使穷尽毕生之力,也难通万一。《国学知识全知道》是一部快速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百科全书,涵盖了国家政治、思想学术、宗教信仰、天文历法、神秘文化、兵制礼制、国学掌故、国学典籍、文学史学、文化艺术、民俗节日、百工名物等各个方面的内容,为读者轻松掌握国学知识提供了一条捷径。书中既有分门别类的严谨解释,又有引人入胜的传略和逸事,可帮助你登堂入室,领略国学的无穷魅力。在走向世界的今天,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良好的国学素养。请翻开《国学知识全知道》,走进博大精深的国学长廊,领悟国学的精髓,感受国学的智慧,把握传统文化的脉搏,丰富自身的内涵,成为文化达人。
-
五经正义研究张宝三 著唐孔颖达等,於太宗贞观年间奉敕修撰《五经正义》,初成之後,历经两次刊定,始於高宗永徽四年正式颁行。《五经正义》在中国经学史研究上具有重要价值,然因其篇幅浩繁,探讨不易,迄今尚乏整体之研究。本书作者,积数年之功,撰成本书,对《五经正义》作较全面、深入之探讨。《五经正义研究》共分十二章,都五十余万言。所论包括:《五经正义》之修撰与版本、《五经正义》修撰之依据、《五经正义》之体式与内涵特性、《五经正义》论考之内容、《五经正义》对注文之补充与修正、《五经正义》之校勘、《五经正义》之字义训诂、《五经正义》之修辞观、《五经正义》之思想观念、《五经正义》之得失与价值等内容。《五经正义研究》内容丰富,论证详实,洵为欲研究《五经正义》相关问题者便利之梯航。
-
《三国志》称谓词研究马丽 著《三国志称谓词研究》是以《三国志》为语料进行的专书称谓词研究,在界定称谓词概念基础上,梳理出1700多个称谓词。在汉语史和称谓史的背景下,点面结合,全面解读了三国魏晋时期的亲属称谓和社会称谓,从语言和文化二端揭示了它们的意义、结构、功用、来源和演变,尝试为专书称谓词研究提供新模式、新方法。
-
国学经典读本老子 等撰《论语》:《论语》撰者梳理前人理解,加以己见,颇具新意,以“译文”、“段意”的形式解释经典,语言活泼生动,深入浅出,非常适合中等水平读者阅读。既去圣而得真孔子,又无“丧家狗”之讥讽。《论语》对经文的解释大体参考何晏、朱熹、刘宝楠三家的注释而断以作者见解,充分把握《论语》成书的历史背景与前人注疏的流变,并广泛吸取现代学者对原著的研究和论述,按章节以原文、注释、译文、段意四个部分进行综合阐述,层层深入,帮助读者最大程度地读懂并理解原著。《孟子》:《孟子》既是儒家“四书”之一,又是子学经典,属于以记言为主的语体文。《孟子》对经文的解释大体参考赵岐、朱熹、焦循三家的注释而加入撰者个人见解。每章经文除译、注外,还设有“段意”对该章的要点略作提示,其说法基本折衷前人的成说。《孟子》正文按章节分原文、注释、译文、段意四个部分 进行综合阐述,帮助读者最大程度地读懂并理解原著。撰者把握《孟子》成书的历史脉络与前人注疏的演变,并注重吸取现代学者的研究成果,使注释更为翔实,译文更有可据性。《孙子兵法》:当代著名军事家郭化若长期研究《孙子兵法》,不但为全文作了校勘、注释、今译,还撰有题解及考订、评论文字,既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又浅显易懂。《孙子兵法》将曹操、郭化若的军事思想融为一书,以裨读者把握我国两千年来军事思想演化的脉络。同时为方便阅读,在开本、版式、装帧等方面亦作了精心的设计。堪称形式与内容相得益彰。《孙子兵法》是我国最古老、最杰出的一部兵书,历来备受推崇,研习者辈出。我们现在所能见到的最早为《孙子兵法》作注的乃一代枭雄曹操,其注字里行间不乏真知灼见。郭化若为《孙子兵法》全文作了校勘、注释、今译,撰写了题解及考订、评论文字,书后附有《史记·孙子列传》,同时还附上郭化若《孙子译注》本的前言。
-
国学必读钱基博 编著本书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75作为教科书印行出版,分上下两册,上册为“文学通论”,凡收录三十七家文章四十四篇,杂记七十五则,目的是使“读之而古今文章之利病,可以析焉”;下册为“国故概论”,凡收录二十家文章三十六篇,杂记三则,目的亦是使“读之而古今学术之源流于是备焉”。今天读来,仍有很大启发。
-
尚书直解(明)张居正 撰,王岚,英巍 整理《尚书直解》古称《书》、《书经》。“尚”字,其为“上”,即指上古以来之意。《尚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史学、政治等多体裁文献汇编,为至圣先师孔子所编撰。书中真实地记载了上起尧、舜,下至春,秋秦穆公时期的一些重要史料。汉武帝“罢黩百家,独尊儒术”,《尚书》被列为儒家五经之一。自汉以来,《尚书》一直被视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哲学经典,既是帝王的教科书,又是贵族子弟及士大夫必遵的“大经大法”,在历史上很有影响。就文学而言,《尚书》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里程碑。《尚书》所载为虞、夏、商、周各代典、谟、训、诰、誓、命等文献。其中“典”,是重要史实或专题吏实的记载;“谟”,是记君臣谋略的;“训”,是臣开导君主的话;“诰”,是勉励的文告;“誓”,是君主训诫士众的誓词;“命”,是君主的命令。“《书经直解》十三卷是为万历初进讲所作。时神宗幼冲,故译以常言,取其易解。”
-
《三十六计》品读周广宇 编著智谋是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善于使用计谋的人,使乱世成治,穷变富,贱成贵,颓局可以扭转,晴天能起风雷。人生就是战斗,战斗必有丌谋。人人都站在战斗行列,肯动脑筋想计的人,始终会占据主动地位,上至朝堂,下至市井,几无处而不适。《三十六计》与《孙子兵法》并称为世界军事史上的双璧,是一部有着蓬勃生命力的奇书。《三十六计》字里行间凝聚着兵家智战和平民生存的深奥智慧,是一部纯讲实用的谋略之书。《三十六计》既适用于具体的战术,也适用于重大的政治抉择,各行各业的人都能从中找到制胜的秘诀。
-
礼记解读丁鼎 撰《礼记解读》是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新编“国学经典解读系列教材”的一种,从十三经之一《礼记》49篇中选取价值较高的24篇进行解读。全书主要由导言、经文、注释、解读等组成。卷首导言对《札记》的思想学术价值、《札记》的编纂成书、《札记》各篇的作者与写作年代、《札记》各篇的篇名内容及其分类、《札记》学的发展和演变、怎样学习《礼记》等问题进行了较全面、系统、深入的论述和探讨。注释置于各篇相应经文之下,除文字训诂之外,着重解释各种名物和礼仪制度,并为一些生僻字加注现代汉语拼音。解读置于每篇末尾,主要解释每一篇题目的含叉和由来,探讨各篇的作者及成篇时代,略述各篇的内容结构和思想价值。
-
大国学季羡林 口述,蔡德贵 整理2008年“书画门”事件发生后,国学大师季羡林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而这一次人们更多关注的是他的人生经历以及他的“私生活”。由于其特殊的身份、地位以及常年住在三〇一医院的特殊环境中,人门无法真正走近季羡林,也无法真正的了解他、认识他,他的人生、他的经历也就充满了众说纷纭的“谜团”。为了回顾自己的百年人生,给世人一个最终的交代,季羡林先生亲自致信温家宝总理,要求调山东大学蔡德贵教授做自己的学术助手,协助自己进行口述历史的工作。自2008年10月13日开始,直到季羡林先生去世前的2009年6月16日,蔡德贵教授协助季羡林先生进行口述历史的工作,先后进行口述录音75次,这是年近百岁的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首次系统的、全面的、客观的、真实的讲述他的人生经历。在口述历史的过程中,首次详细讲述家庭生活中与婶母、夫人彭德华相处的细节,留德期间与伊姆加德的交往经过,以及任教北大后被北大校花的妹妹追求的种种经历,以及人们非常关注的与前后几位秘书的交往经过,皆为首次披露。凡此种种,皆为一位百岁老人在人生最后阶段最真实感情的流露。而书中所涉及到的历史人物也可谓前所未有。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郭沫若、胡乔木、乔冠华、胡也频、丁玲、沈从文、郑振铎、林庚、吴组缃、老舍、梁漱溟、彭德怀、胡适、傅斯年、汤用彤、钱钟书、金克木、冯友兰所有这些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中举足轻重的人物,与季羡林先生或为领袖、或为师长、或为同学、或为同事,凡此种种,皆可以从季羡林先生的口述中看到他们的身影,而众多历史人物的奇闻轶事,或可成为近现代史中不可多得的增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