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入门
-
章太炎国学讲义章太炎《章太炎国学讲义》收录章太炎先生1922年及1935年两次具有代表性的公开讲学记录,较系统地展示国学的概貌,是国学爱好者及研究者了解国学的必读之书。1.《国学概论》,通俗易懂、简略概括,对中国传统经学、哲学、文学进行精到而系统的简述,是热爱本国传统文化的读者的最佳入门读物。2.《国学略说》,乃是章太炎先生晚年的治学心得,内容系统精炼、深入浅出,行文典丽古雅,集章氏毕生功力于一书,是了解章氏思想及国学进阶的最佳指引之书。
-
经学子籍朱子律经》与《圣经》并称为世界上两大奇书。《易经》是中国古代哲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一部巨著,历来被推荐为中国文化的百科全书。 《老子》又叫《道德经》,作为道家学派的扛鼎之作,其“道法自然”以及“天人合一”的思想,无论是对中华民族性格的塑造,还是对于社会的统一与稳定,都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孙子兵法>被誉为“兵经”,历代政治家,军事家不断地从中汲取养分,演绎着一幕幕经典的战役,就连称霸欧洲的拿破仑在滑铁卢惨败后,也慨叹道:“二十年前若能见到《孙子兵法》,历史将是另外一个结局。 ”《鬼谷子》在朴实的文字背后,似乎隐含着如何修养身性,如何立处于世,如何驰骋于乱世。《六祖坛经》文字半白,字里行间无不渗透着惠能的宽容与博大,在惊叹其为人的同时,也对禅学有了根本的了解,其崇信高尚的德行和柔和的心性,千载之后,光芒仍不可遮挡。
-
国学启蒙朱子律“幼肄业国学,博通群书,其正心修身之邀得诸许衡及父兄家传。长袭宿卫,风神凝远,制行峻洁、望而知其为贵介公子”。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对中国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都影响极大,对于传承中国文明,增强民族凝聚力,以及中华民族的复兴都起着重要作用。中国的国学思想,是中华民族共同的血脉和灵魂,是连接炎黄子孙的文化之桥,心灵之桥,血脉之桥。
-
国学入门龚鹏程 著国学并非一门专业、一个科目,而是各种学问生发的土壤。从大处说,国学是中国文化的标志,了解本国文化、树立文化自信,可以避免在现今这个同质化时代被同化;具体到个体,则可增进个人的文化内涵,护养根本,滋养灵魂。本书分为门径篇与登堂篇:上篇介绍基本材料、知识与方法,下篇藉评述民国初叶国学运动中的人物与教育,探讨其中蕴涵的各种问题,同时对现今教育问题亦多有品评。通览全书,国学之纲维与精神尽收眼底,国学之堂奥就在书中阐释的那条宽易博大的治学之道上。
-
先秦六经典中国主体文化郭伟川 著先秦“六经”的传承,有其道统的沿袭及师承的连贯性。溯其根源,应肇自文王及周公。拙作《论周文王的立国思想与西周礼乐制度——兼论文王与儒家文化的渊源》一文,考证周公制《礼》作《乐》乃导源于文王;儒家文化的不少思想原素,亦皆发端于文王。因此,若论先秦“六经”及儒家文化道统之传,我认为文王、周公乃开创此一文化源的关键人物。《逸周书》及《尚书·周书》有十分充足的历史证据。孔子是在周王室日益衰微、诸侯争战兼并的春秋乱局中,继起“从周”,提倡“克己复《礼》。所以《庄子·天运篇》说孔子自称“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论先王之道,而明周、召之迹”。老聃也承认这一事实。此“先王”即为文王,“周”、“召”之“周”则为周公无疑。因此我认为孔子在中国文化史的重要性,正在于其上承文王、周公之道统,下启孟轲、荀卿之学术,纔使先秦“六经”之源流得以赓绩,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对促进民族的融合和国家的统一,作出了不可磨灭之贡献。故孔子之被尊奉为古之至圣先师、今之文化伟人,实有其前因后果。《诗》、《书》、《礼》、《乐》为官学自西周始春秋时期孔门之《论语》、《孝经》与“六经”之关系从《左传》论春秋时期各国普遍引用“六经”从《孟子》、《荀子》论战国时期之“六经”战国楚简《孔子诗论》与《诗经》类序考析略论孔门之《礼》学略论先秦“六经”与中国主体文化
-
龙文鞭影(明)萧良有龙文,古时良马名,见鞭影则疾驰。《龙文鞭影》原名《蒙养故事》 ,明代萧良有撰。后经杨臣诤加以增订,改名为《龙文鞭影》,形象地反 映了该书“逸而功位”的效果。全书共辑录了包括孟母断机、毛遂自荐、 荆轲刺秦、鹬蚌相争、红叶题诗、等两千多个典故,文字简练扼要,阐明 故事梗概,可称之为一本典故大全。书中故事的标题以四言对仗的形式出 现,各讲一个典故。逐联押韵,按韵编排,是一本著名的蒙学读物。
-
儒学与实学及其现代价值张树骅,宋焕新 主编“儒学与实学及其现代价值”国际学术讨论会于2006年8月11日至13日在曲阜师范大学日照校区召开。来自韩国、马来西亚和中国各地的九十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这次大会。大会收到论文八十余篇。大家围绕着全球化视野下儒学的现代价值、和谐社会中的儒学功能、实学及其与儒学的关系等展开了深入研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书是这次大会的论文集。
-
国学研究论稿陈永栽,黄炳辉 著《国学研究论稿》是菲律宾富豪陈永栽及其高级助理厦门大学中文系教授黄炳辉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论文集。书中从文化审视、经史滴沥、古赋撷英、佛家禅语、文学思辨和见闻附录六个角度,阐述和论辩了作者对于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冲突、传统文化精神、经史考辨、报业兴衰、名著浅说、禅宗经典、文体写作等方面的观点,凝聚了作者的经验体会,亦显示了作者之一的陈永栽先生于其超凡的商业天赋之外的,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敏锐独到的见解,以及黄炳辉先生在中国文史领域浸淫多年的研究成果。
-
尚书译者:郭仁成 译解;郭仁成 译解《尚书(图文本)》是儒家主要经典之一,是我国第一部上古历史文献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保存了商周特別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对研究上古历史具有很高的价值。就文学成就而言,《尚书(图文本)》是中国古代散文已经形成的标志。《尚书(图文本)》原文以“十三经注疏本”为底本,辅以简略的题解与通畅易晓的白话译文,同时配上相关历史图片二百余幅。全书图文并茂,读来赏心悦目,是文学、美术工作者及广大文学艺术爱好者值得珍藏的艺术经典。《尚书(图文本)》图文本,原文以“十三经注疏本”为底本,每篇篇首附有精简得当的题解,并且对全文作了通畅易晓的白话翻译,相信对现代读者发明《尚书(图文本)》意蕴,把握《尚书(图文本)》思想会大有助益。同时,编者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孙家鼐、张百熙等奉旨编撰的《钦定书经图说》中精心挑选了一百余幅图片(出自此书的图片均未再加图注),加上编者搜罗的古代地图、古人画像、能印证历史事实的商周青铜器及铭文、商代甲骨文、相关遗址等图片一百余幅,插排在文字当中,使图文并茂,相得益彰。在阅读《尚书(图文本)》文本的同时,欣赏这些具有文化、历史价值的图片,当能大大地增强对历史的真实感受。
-
孟子(战国)孟轲 著,王欣 译注孟子名轲,表字无传,战国时邹国人。具体生卒年月不详,古今有多种推断,通行的说法大致有两种,即前322年-前289年,或前385年一前304年。孟轲是鲁国贵族孟孙氏之后,出世时,家道已衰落,是没落贵族的后裔。据说他的父亲名激,在孟轲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孟轲的主要由母亲抚养成人。孟母很重视对孟子的教育,历史上广泛流传着“孟母三迁”、“孟母断机杼”的故事,足见其良苦用心“。在母亲的精心教诲下,孟轲度过了充实的少年时代。本书是继《论语》以后最重要的儒家经典,记述了孟轲一生的主要言行,突出地记述了孟轲主张仁义、反对暴政和武力兼并的政治思想,以及“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主义思想。全书语言生动,比喻深刻,论证有力,文章气势雄伟,在我国历史上具有重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