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入门
-
孟子说解幺峻洲在中国,“孟母三迁”、“孟母断机杼”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这位有远见的母亲真是没有白费心思,她的儿子孟轲终于在中国历史上久享盛誉,与儒学始祖孔子一道被称为“孔孟”,孟子本人也被尊为“亚圣。”在这部近三万五千字的著作中,作者构建了完整、庞大的孟学体系。千百年来,无数学者把这一庞大的学说体系条分缕析,或以注疏、章旨形式,或以旁通、体认等名目,指出孟学所蕴含的价值。 本书是继《论语》以后最重要的儒家经典,记述了孟轲一生的主要言行,突出地记述了孟轲主张仁义、反对暴政和武力兼并的政治思想,以及“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主义思想。全书语言生动,比喻深刻,论证有力,文章气势雄伟,在我国历史上具有重大影响!
-
经学教科书刘师培前言第一册序例第一课 经学总述第二课 经字之定义第三课 古代之《六经》第四课 西周之《六经》第五课 孔子定《六经》第六课 孔子弟子之传经(上)第七课 孔子弟子之传经(下)第八课 尊崇《六经》之原因第九课 两汉《易》学之传授第十课 两汉《尚书》学之传授第十一课 两汉《诗》学之传授第十二课 两汉《春秋》学之传授第十三课 两汉《礼》学之传授第十四课 两汉《论语》之传授附《孟子》、《学》、《庸》第十五课 两汉《孝经》之传授附《尔雅》第十六课 三国南北朝隋唐之《易》学第十七课 三国南北朝隋唐之《书》学第十八课 三国南北朝隋唐之《诗》学第十九课 三国南北朝隋唐之《春秋》学第二十课 三国南北朝隋唐之《礼》学第二十一课 三国南北朝隋唐之《论语》学附《孟子》、《学》、《庸》第二十二课 三国南北朝隋唐之《孝经》学附《尔雅》第二十三课 宋元明之《易》学第二十四课 宋元明之《书》学第二十五课 宋元明之《诗》学第二十六课 宋元明之《春秋》学第二十七课 宋元明之《礼》学第二十八课 宋元明之《论语》学附《孟子》、《学》、《庸》第二十九课 宋元明之《孝经》学附《尔雅》第三 十 课 近儒之《易》学第三十一课 近儒之《书》学第三十二课 近儒之《诗》学第三十三课 近儒之《春秋》学第三十四课 近儒之《礼》学第三十五课 近儒之《论语》学附《孟子》、《学》、《庸》第三十六课 近儒之《孝经》学附《尔雅》第二册弁言第一课 《易经》总义第二课 《易经》卦名第三课 卦名释义第四课 论《易》卦之作用第五课 释三《易》第六课 释《周易》之旨第七课 论《易》有三义第八课 释《彖》辞第九课 释爻辞(上)第十课 释爻辞(下)第十一课 释《易》象第十二课 释《十翼》第十三课 说筮法第十四课 说互体(一)第十五课 说互体(二)第十六课 说互体(三)第十七课 说互体(四)第十八课 说卦变(一)第十九课 说卦变(二)第二十课 说卦变(三)第二十一课 说比例第二十二课 论《易经》与文字之关系第二十三课 论《易》学与数学之关系第二十四课 论《易》学与科学之关系第二十五课 论《易》学与史学之关系 第二十六课 论《易》学与政治学之关系第二十七课 论《易》学与社会学之关系第二十八课 论《易》学与伦理学之关系第二十九课 论《易经》与哲学之关系(一) 第三 十 课 论《易经》与哲学之关系(二)第三十一课 论《易经》与哲学之关系(三)第三十二课 论《易经》与礼典之关系(上) 第三十三课 论《易经》与礼典之关系(下) 第三十四课 论《易》词(上)第三十五课 论《易》词(下)第三十六课 释《易》韵附录刘君申叔事略仪征刘先生行述刘师培见存经学论著选目
-
新国学研究汕头大学新国学研究中心《新国学研究》的创办,旨在重建中国学术的整体观念,并在这种新的整体观念的基础上更加主动积极地、更加有效地从事各个不同领域、不同学科和不同专业的学术研究。“新国学”并不排斥任何一个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也不否认学术争鸣、学术讨论的必要性,并以刊发二至十二万字的长篇学术论文为主。《新国学研究》以刊发二至十二万字的长篇学术论文为主。这并非我们的偏好,而是因为当前的学术刊物大都以发表二万字以下的论文为主,而出版社出版的学术著作又大都不能少于十二万字,这就使二至十二万字的长篇学术论文很难找到发表的机会,也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学术文体的单一化。我们希望给这些难以发表的长篇学术论文提供一个发表的阵地,并使我们的学术文体变得更加自由、更加多样。
-
四书·五经(春秋)孔丘 等著“四书”“五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儒家思想的经典著作,也是中国历史文化古籍中的传世宝典。 “四书”“五经”是千百年来历代读书人从事政治活动、文学创作的基础文本;是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治国、修身、立德的根本依据。对中国乃至世界思想史都产生了深远影响,至今仍为中国社会的道德规范、处世法则与治国基础,属于中华民族最为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对中国的社会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本书浓缩了古代先人对宇宙自然、社会人生的深入思索,镌刻了古圣先贤对道德修养、伦理教化的价值规范。它采用原译文对照的形式,精选原书中千古流传的珍句名篇,以最新的视角解读最传统的文化经典,以最新的形式整合中华文明的千年积淀,带读者跨越千年时光,与古人作一番心灵交流,全面领略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丰富遗产。
-
徐复观论经学史二种徐复观经学奠定中国文化的基型,因而也成为中国文化发展的基线。本书是我国著名的国学大师徐复观先生晚年的重要论学名著,包括《中国经学史的基础》和《〈周官〉成立之时代及其思想性格》两种,前者从经学的形成与传承及其在不同时代中意义的发现两个角度上,奠定了一部全心新的中国经学史的基础和体例。包含了经学的传承和经学在各个不同时代中所发现、所承认的意义。后者以《周官》(即《周礼》)的自身结构和思想特征为抓手,为治中国古代思想史、官制史及研究古典的人,奉贤摧陷廓清之功;是一部可资凭信的专著。
-
清代经学与文学杨旭辉经学与文学的互动研究,是清代文学研究得以深化的一项标志,而常州学派与各种文学的互动关系则又是此种深入研究的关键课题。该课题不仅需融通经、史、子、集,而且必须紧紧抉示清代中、晚(或称近代)期转型阶段之理路。本书以常州文人群体为典范对清代经学与文学作了深入的研究。本书内容丰富,论述透彻,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笔者认为,清代文学的研究绝对不能把自己眼光盯在几个所谓的名家和大家身上,那无疑是固步自封。拙著主标题所力求的境界就是要使自己的研究视野尽可能开阔,取证的范围在横向上尽可能广,当然其中所涉及的文人学士也就不受身份的限制,也不仅限于常州一府,以免作茧自缚,见木不见林。
-
诗经研究丛刊夏传才 著本书主要设有百家论坛;三百篇研究;现代学人;《诗经》与地方文化;札记随笔;资料;学术动态七个栏目。
-
古典文学里程碑(英)菲利普·盖斯凯尔《古典文学里程碑》是以西方文学从古代到20世纪早期的作家与作品为内容的三卷本系列丛书的最后一本。在本册里,菲利普?盖斯凯尔对古希腊和罗马文学大师们的英译作品进行了介绍。该书首先介绍了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之前的历史及作品产生的时代,回顾了稍后的抒情诗人,如萨福和品达。接着介绍了希腊古典作品、神奇的艺术以及早期民主的辉煌时代评介了索福克勒斯以及他的剧作家同行、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和修西得底斯以及柏拉图引人入胜的苏格拉底对话录。在简要描述了下一个时代,即希腊文化的希腊化时期后——田园诗人忒奥克里托斯的作品属于这个时期——该书紧接着介绍了罗马文学的黄金时代。这部分介绍了生活于共和国晚期和充满了战争与辉煌的动荡不安的罗马帝国早期的诗人和思想家们,其中包括集战士、历史学家和独裁者于一身的尤利乌斯?恺撒,集政治家、律师和作家于一身的西赛罗,诗人维吉尔(《埃涅伊德》的作者)、贺拉斯、奥维德以及罗马最伟大的历史学家塔西佗。还有一些章节讨论了政治与社会、宗教、文化和艺术、语言、战争、经济、技术及哲学,俾使读者能够理解与欣赏不同背景下的文学。从一开始,该书就对英译古典作品的阅读、古代人名的形式和发音、古典诗歌中的格律等提出了指导性的意见,并就最佳译文提供了说明。附录部分就存世的古典文本以及文本考据方面提供了更加专业化的信息。该书适合于英语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从事英语教学的教师以及英语文学爱好者阅读。
-
论语译注邓子勉《论语》是我们儒家思想的代表作,在国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论语》原文共20篇,11000余字。约成书于战国初年,记载了孔子很多溢满灵光的想法和愿望,语言朴实易懂,而且有些内容也极富趣味,时时让你忍俊不禁。本书以译注的形式来解读论语,那些原本抽象难解的“仁”、“礼”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普遍意义的价值观、伦理观、道德观,人生观,一下子变得让人清晰,变得明朗。
-
《庄子》入门张涅 韩岚经典是人类发展过程中的文化积淀,它承载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开创了人类生命的价值之源,是整个文明社会的精神支柱。在当今读书界与出版界出版的“重读经典”的呼唤声中,上海古籍出版社顺应时代需求,约请专家学者撰写一套“经典解读丛书”。每本著作由三大块组成:背景辞典;原著助读,包括基本概念与范畴解读与文本赏析;原著选(全)编,内容有原文、注释与翻译,本丛书的特点是形式独特、新颖,阐发既有厚重的历史感,又有丰富的现实意涵,适合各种读者阅读。本书中,作者既有对庄子思想平实又中性的介绍,又有他多年从事先秦哲学思想研究所积累的独特见解,许多观点即不妄断又富启发性。庄子的思想浸透了生命的情感,应该借助感性的语言来叙述。我们在开始撰写“原著助读”时,也有这样的意愿,但天赋不够,只努力到如此。庄子是绚烂晚霞中的大海。站在岸边,看海天一色,听潮起潮落的声响,自然迷离而神往;但是,乘小船进入其中,那么汪洋一片,四顾茫然,你找不到彼岸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