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入门
-
国际汉学任继愈主编对国外汉学的研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学术在其恢复和重建中最重要的努力之一,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一学术现象?如何把其放人中国学术的流变和发展的历史脉络中进行分析?如何提高我们对这一学科研究的自觉性?这都是需要我们认真考虑的问题。作为一门学科,汉学诞生于19世纪,但汉学的滥觞则可远溯至17世纪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来华前后。而法国成为早期汉学的研究中心,当以1684年路易十四向中国派出第一个数学家传教士使团为标界。众所周知,那时欧洲人对中国的研究是与现实紧密结合,并直接服务于罗马教廷及欧洲各国的对外政策的。只是到了19世纪,情况才发生了转变。19世纪上半叶,中法关系相对冷漠,导致“汉学家”不再到中国进行实地研究,中国文化逐渐变成一种“古代文明”,失去了现实意义,成为学者们书斋里、案头上的研究对象。而自19世纪中叶起,历来以“天朝”自居的“大清帝国”国力衰弊,无法抵御列强的入侵。两次鸦片战争的惨败,加速了中外关系史上第一次文化位势的逆转,中国文化遂在欧洲人心目中成为一种弱势文化。
-
论语新解钱穆著《论语》自西汉以来,为中国识字人一部人人必读书。读《论语》必兼读注。历代诸 儒注释不绝,最著有三书。一、何晏《集解》,网罗汉懦旧义。又有皇侃《义疏》,广辑自魏迄梁诸家。两书相配,可谓《论语》古往之渊薮。二、朱熹《集注》,宋儒理学家言,大体具是。三、刘宝楠《论语正义》,为清代考据家言一结集。 何氏《集解》收入《十三经注疏》中,宋以前人读《论语》,大率必读此书。明清两代以朱注取土,于是读《论语》必兼读朱注,已八百年于兹。朱注不能无误,清儒考据训诂之学度越前人,朱注误处均经发正。而清儒持汉宋门户之见过严,有朱注是而清儒刻意立异,转复失之者。其所驳正,亦复众说多歧,未归一是。又考据家言,辞烦不杀,读者视为畏途。故今社会流行,仍以朱注为主。 民国以来,闽县程树德为《论语集释》,征引书目,凡十类四百八十种,异说纷陈,使读者如入大海,汗漫不知所归趋。搜罗广而别择来精,转为其失。故《论语》虽为一部中国人人必读书,注《论语》者虽代不乏人,而就今言之,则仍缺一部人人可读之注。此余之《新解》所由作也。 为《论语》作新解,事有两难。异说既多,贵能折衷,一也。《论语》距今两千载以上,何晏《集解》距今一千七百年,朱注距今八百年,刘氏《正义》距今亦一百六十年。时代变,人之观念言语亦多随而变。如何用今代之语言观念阐释二千五百年前孔子之遗训而能得其近是,使古今人相悦而解,二也。 本书取名新解,非谓能自创新义,掩盖前儒。实亦备采众说,折衷求是,而特以时代之语言观念加以申述而已。然众说势难备列。程式《集释》篇幅逾两百万字,而犹多遗漏。本书所采,亦多越出程书之外者。然若专举一说,存以为是,又使读者不知有古今众说之异,亦无以开其聪明,广其思路,而见义理之无穷。且一说之是,初不限于一人之说。或某得其十之一二,某得其十之八九。或某得其三四而某得其六七。亦有当兼采三家四家之说斟酌和会而始得一是者。今既集众说,几所采摭,理当记其姓名,详其出处,一则语见本原,一则示不掠美。然就读者言之,则贵能直就注文而上通《论语》之本义。大义既得,乃加沉潜反复之功。若注文一一称姓名,列篇题,又势必照录原文。原文义旨未尽,复须重加阐发。遇折衷诸家,则必条列诸家之说于前,续加融贯之文于后。此可以显作者之勤搜而博辨,而实无益于读者之精契与密悟。《新解》旨取通俗,求其为一部人人可读之注,体求简要,辞取明净,乃不得不摆脱旧注格套,务以直明《论语》本义为主。虽违前轨,亦具微衷。抑如未注,义诂事据,多本汉儒,亦不逐一标明。惟引宋儒之说,始必著其姓氏,以见其为一家之解。余书非欲成一家言,仅求通俗易诵览,自不必一一征引出处。倘读者必欲追寻本原,则上举三书与程氏之《集释》具在,循此踪迹,宜可十得七八。纵欲掠美,实亦无从尔。抑余之为新解,亦非无一二独得之愚,越出于先儒众说之外者。然苟非通观群言,亦无以启发新知。众说己见,既如水乳之交融,何烦径渭之再辨。且作注加筌蹄,意在得鱼兔。鱼兔既获,筌蹄可弃,故亦不一一标出也。本书最先属稿在1952年春,当时力求通俗,专用白话。成稿未及四分一,乃复悔之。意谓解《论语》,难在义蕴,不在文字。欲以通俗之白话,阐释宏深之义理,费辞虽多,而情味不洽。又务为浅显,骤若易明,譬如嚼饭哺人,滋味既失,营养亦减。意不如改用文言,惟求平易,较可确切。虽读者或多费玩索之功,然亦可以凝其神智,而浚其深慧。惟苦冗杂少闲,乃遂搁置。 嗣于1960年赴美讲学耶鲁。课务不迫,乃决意改撰,获成初稿。自美归后,又络续修订,前后三年,粗没于定。惟体例则一仍最先之旧。先原文,次逐字逐句之解释,又次综述一章大旨,最后为《论语》之白话试译。全书篇幅,当不出三十万字。其果可以为一部人人可读之注矣乎?其果能折衷群言而归于一是矣乎?作者才力所限,谨以待读者之审正。 本书取名新解,非谓能自创新义,掩盖前儒。实亦备采众说,折衷求是,而特以时代之语言观念加以申述而已。然众说势准备列。程式《集释》篇幅逾两百万字,而犹多遗漏。本书所采,亦多越出程书之外者。然若专举一说,存以为是,又使读者不知有古今众说之异,亦无以开其聪明,广其思路,而见义理之无穷。且一说之是,初不限于一人之说。或某得其十之一二,某得其十之八九。或某得其三四而某得其六七。亦有当兼采三家四家之说斟酌和会而始得一是者。今既集众说,凡所采摭,理当记其姓名,详其出处,一则语见本原,一则示不掠美。然就读者言之,则贵能直就注文而上通《论语》之本义。大义既得,乃加沉潜反复之功。若注文一一称姓名,列篇题,又势必照录原文。原文义旨未尽,复须重加阐发。遇折衷诸家,则必条列诸家之说于前,续加融贯之文于后。此可以显作者之勤搜而博辨,而实无益于读者之精契与密悟。……
-
《老子》《论语》今读陈怡,程钢编著《论语》和《老子》是中国儒家和道家思想的元典,是了解中国文化的初阶。为了便于读者理解,本书采用编、译、注、释的方法,力图用现代的观点加以诠释。希望通过本书的工作,让老子和孔子尽量以本来面目鲜活起来,让经典阅读变得稍微容易些和有趣些,为推动文化经典的阅读尽一点微薄之力。《论语》和《老子》作者多年来从事文化经典导读的教学工作,写作中结合人文教化的时代宗旨,注入了自己深切的体会。本书可作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教材,也可作为公共读本供有兴趣者阅读。
-
国学研究袁行霈主编;北京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编内容简介:《国学研究》创刊十周年纪念专号目录继往开来求实创新一一《国学研究》纪念专号献辞中华文明的始原和早期发展古代政治文明的历史典范一一秦汉时期中央集权制度的创建与推行在整合中创新一一隋至明中叶文明发展的趋在深刻反思中走向近代文明一一16世纪至20世纪初中国文明的发展舆转型读《宋史》札记论故绦与唐由“比秩”论战国秦汉禄秩序列的横向扩张《唐尚书省郎官石柱题名考》增补《再生缘》作者的母族桐乡汪氏《公孙龙子》与公孙龙的哲学《庄子》内篇的思想特点及其与“外杂篇”的关系“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诸家注平议一一兼谈庄子的养生思想王夫之《四书》阐说中的心与思一一以《孟子?q尽心》为中心
-
国学原典导读戴伟主编本书针对《尚书》、《周易》、《诗经》、《楚辞》等国学典籍中的精选篇目,提供作品概况、注释、译文,并进行导读。
-
传薪集景海峰编《传薪集:深圳大学国学研究所二十周年文选(1984-2004)》作者编辑、出版《传薪集》,我想他们的意思是希望在全球化的形势下为传承中国文化的命脉作一点贡献。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有着很长的没有间断的历史文化传统,它的文化对人类社会来说是极为宝贵的财富,它定能在“返本开新”中重新燃起光辉的火焰。“返本”,必须对我们的文化源头及其发展有深刻的把握。我们对自己的文化来源了解得越深入,才会有面对新世纪的强大的生命力。“开新”,一方面必须给我们的传统文化作出合乎时代的新诠释,另一方面又要利用我们的传统文化的资源对当前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创造出新的文化理论。“返本”和“开新”是不能分割的,只有深入发掘传统文化的真精神,我们才能适时地开拓中国文化发展的新局面;只有敢于面对当前人类社会存在的新问题,并给以新的解释,才能使中国传统文化的真精神得以发扬和更新。当今中华民族正处在伟大的民族复兴的前夜,我们必须抓住时机,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作出新的贡献。
-
孟子直解徐洪兴撰本书是中国文化名著《孟子》全本的今注、今译及评析。内容包括:(1)解题。勾勒《孟子》七篇中每一篇的主题思想及主要内容。(2)原文。分章摘录,并加以标点。(3)今译。在忠于原文的前提下,将每章用现代汉语加以直译。(4)注释。用简洁的语言,对原文中难以理解的字、词、句进行解释。(5)评析。在综合古今注家的基础上,对各章的意旨做出评析;适当提示各章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择善介绍古今研究者的观点,同时参以作者本人的一些领会或见解。全书资料翔实,文句流畅,通俗易懂,具有很强的可读性,是一部颇有学术价值的古籍读本。★作者简介::::::::::::::::::::目录前言梁惠王上梁惠王下公孙丑上公孙丑下滕文公上滕文公下离娄上离娄下万章上万章下告子上告子下尽心上尽心下主要参考书目
-
庄子庄周著;陈业新评析春秋战国时期,风云际会,既出现了一些所谓的“乱臣贼子”,也诞生了诸多影响深远的文化巨人,庄子乃其中之一。作为战国时期思想文化领域内的一颗璀璨的巨星,庄子及其所著《庄子》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对象。《庄子》一书犹如一泓池水,可供众多的学者和《庄子》追随者畅游于其间。《庄子》一书同先秦诸子百家作品一样,不是庄子一人所作,而是庄子学派著作总集,其中有的出自庄子手笔,有的是其弟子根据庄子的日常谈话整理而成,还有的是庄子的后学所撰写。《庄子》一书以其怪诞神异的人物形象、变幻莫测的故事情节、恣肆汪洋的行文风格和浑然天成的艺术境界,赢得了无数文人雅士的交口称赞,可以说,《庄子》是中国古代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
-
古文冯国超主编本书前言中国古典名著鉴赏系列。 本书在曲目编选、版式设计和以图释文等方面都力图达到一个新的高度。曲目编选力求在最小的篇幅里反映出古文的发展概貌和最高水平。版式设计注重传统文化底蕴和现代设计手法的有机结合,着眼于本书的鉴赏与收藏价值。在以图释文方面,选择同文章内容相契合的绘画、文物、人物、社会背景等图片,争取通过多视觉要素的组合,找到一条回归传统文化的通道。同时配赠知名播音员配乐朗诵的《古文讲坛》CD,多角度全方位地演绎和诠释古文这一优秀文化遗产。为读者轻松获取知识的同时,提供更广泛的文化视野、审美感受、想像空间和愉快体验,也为家庭教育、课堂教学和艺术欣赏等提供理想的工具。特色及评论文章节选
-
孙子兵法(春秋)孙武著;曾晓峰,曾俊伟评析《孙子兵法》全书13篇,约6000字,为我国春秋时代孙武所著,距今已2500多年,是我国同时也是世界现存最古老的一部兵书,一直为历代政治家、军事家、商人、学者奉为至宝。该书自问世以来,对中国古代军事学术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被人们尊奉为"兵经"、"百世谈兵之祖"。历代军事家、政治家无不从中汲取养料,用于指导战争实践和发展军事理论。《孙子兵法》不仅是中国的谋略宝库,在世界上也久负盛名,现今已被翻译成29种文字,在世界上广为流传。凡读过这部兵法的人,无不倾心于它所蕴含的深邃而奥秘的思辨内容、博大而精深的军事学说内涵、清新而鲜明的实践风格,以及辞如珠玉的文学性语言。其问世虽久,但书中所包容的一些哲学思维,以及在这些哲学文化意识指导下所阐述的战争规律和原则,至今仍然闪烁着熠熠光辉,被称为令人叹为观止的罕世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