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评论与研究
-
烟花三月李碧华著描述一位曾在日军侵华期间(1931-1945)被骗去湖北鄂城当慰安妇的中国妇女袁竹林,一心寻找三十多年前因冤案被下放东北边境劳改营而分离的老伴廖奎的故事。李碧华在书中记录了全部过程:从李碧华被袁竹林感动、愿意帮她完成寻人的心愿,到运用各种可能的方法与管道,帮现居武汉的袁婆婆找到已迁移至山东省的廖奎。找到廖奎时他已经双腿残疾,李碧华最后也陪伴袁婆婆走这趟间隔广漠时空的寻人路途。 小说家放弃了瑰丽的文字,追踪一个真实感人的故事。书中最珍贵的是作者与主角互动及情感介入,其意义超越单一的历史事实,袁竹林的故事其实是日军侵华其间二十万中国慰安妇的缩影。每一场战争,都有女性被当成代罪羔羊,这是人类的耻辱。以最近颇具话题性的「报导文学」体写成,书中李碧华除了详实记录寻人过程外,也杂揉了相当程度的文学技巧。
-
徐志摩经典作品徐志摩著同志摩的诗歌一样,志摩的人生就是一首最美的诗歌。二者一样让人唏嘘,让人心动。本书全面收入徐志摩经典的诗歌、散文、小说,令我们的身心重新经受美的震动,自由的牵引。对于志摩,胡适先生这样说道:“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的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老成持重的周作人这样说:“志摩这人很可爱,他有他的主张,有他的派路,或者也许有他的小毛病......”左派作家茅盾作了如下评价:“诗人所咏叹的,就只是这么一点‘回肠荡气’的伤感情绪;我们所能感染的,也只有那么一点微波似的轻烟似的情绪。”清华教授浦江清则在自己的日记上写下了这样的私人感受:“徐志摩之为人为诗,皆可以‘肉麻’二字了之。”通过志摩,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时代自由知识分子的群象,感受到了那个时代宽容的思想氛围。他们无不透露出对志摩深切的关爱和对这样一个性情中人无限的珍惜。可惜的是,这种个人生活被视为神圣私人领地的传统,在今天却已经消失殆尽了。作者介绍:(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名章垿,笔名南湖、云中鹤等。浙江海宁人。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伦敦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1921年开始创作新诗。1922年返国后在报刊上发表大量诗文。1923年,参与发起成立新月社。加入文学研究会。1926年在北京主编《晨报》副刊《诗镌》,与闻一多、朱湘等人开展新诗格律化运动,影响到新诗艺术的发展。
-
周作人经典作品选周作人著本书收入周作人先生的散文精品数十篇。这些作品内容丰富,题材各异,构思精巧,文笔精巧、语言幽默、内蕴深厚、风格恬淡,充分显示了周作人先生的文学功底及丰富的人生阅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及创作风格,非常值得一读。在转瞬即变的时空里,在人生无能反复的过程中,经典是打败了时间的文字、声音和表情。那些坦诚的语句,那些无畏的呐喊,那些对人类精神的思考,唤醒了我们曾经的期望,鼓起现在的勇气,不再虚空浮华、怀疑未来。这些智者的身影和流传已久的词句,净化了我们的心灵,震撼了我们的灵魂,使我们懂得了什么是可以错过但不会被磨灭的,什么是瞬间即逝却又是最宝贵的。
-
另一个巴金周立民著最近,对巴金误读的声音越来越大,贬之者称其为“文化恐龙”,褒之者连巴金的一个咳嗽都认为是“举世无双”,作者不愿意把巴金当作神像供奉在天上,试图靠近巴金丰富的内心,试图与他做一次精神对话,这些构成了本书之所以称做《另一个巴金》的缘由。 为什么巴金一再被误读?为什么巴金会强烈地感觉到别人并不理解他?这种误解是不是恰恰是我们不能忽略的巴金的独特之处?本书作者靠近巴金丰富的内心,与他做了一次精神对话,从巴金1952年朝鲜的梦开始,从另一个角度解读了巴金的作品,巴金的经历和巴金的思想世界,为我们展现了另一个巴金。
-
朱自清经典作品选朱自清著在五四'时期散文、小品"极一时之盛""绚烂极了"的散文百花园里,有周作人的隽永,俞平伯的绵密,徐志摩的艳丽,冰心的飘逸,而朱自清先生则以其"真挚清幽的神态"屹立于"五四"散文之林(钟敬文《柳花集》,群众图书公司1929年初版),他的散文以独特的美文艺术风格,为中国现代散文增添了瑰丽的色彩,为建立中国现代散文全新的审美特征,树立了"白话美文的模范"。本书收入了其散文、杂记近80篇。作者:朱自清先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学者和爱国知识分子。祖籍浙江绍兴,他的祖父和父亲一直在江浙一带做小官,家道小康,后来就每下愈况。朱自清自幼在私塾受传统的封建教育,后来在杨州上中学,一九一六年考上北大预科,进哲学系毕业后在浙江一带中学教书,一九二五年至清华大学中文系执教至去世。 朱自清的创作大体可分为三个时期,一九二五年以前是诗,以后是散文,抗战胜利后是杂文,朱自清的诗流落出消沉悲哀的情绪,反应了五四运动仿徨怅惘的心情,但是朱自清不如此,他用诗歌积极表现人生, 抒发时代心声,在艺术上也刻意创新,反对出超主张精粹的艺术品,他的诗歌格式丰富,是表达哲理思索所的散文诗,是成就卓然的年轻诗人。 散文是创作总体中最主要的部份,有抒情、叙事、游记、特写、随笔,也有对社会片段的描写,对人生无情的揭露,总之写实是他创作的法则,也就是对事物客观观察深入的体味。
-
郭沫若经典作品选郭沫若著郭沫若是20世纪中国卓越的“全能冠军”式的文化巨人。他在政治领域的重大影响姑且不论,就文化艺术而言,他在文学、考古学、古文字学、历史学、书法等方面几乎无所不能,并且都取得了第一流的成就。单就文学来说,他既是中国新诗真正的奠基人,又是现代中国历史剧的拓荒者和成功者。郭沫若在长达六十多年的创作生涯中,勤奋耕耘,著述丰厚,但他只有选择了适合自己个性、气质、才能的革命浪漫主义,其作品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也才有鲜活的生命力。本文集从其诗歌、戏剧、小说、散文等文学领域中精心选收了部分优秀作品,以飨读者。
-
欧游杂记朱自清著;林川等摄影本书以彩色照片或插图形式,重新解读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家作品,来燕尾服示作品时代背景、地域文化、风土人情等,并图解文中难点。意在跨越时间的沟壑,领略经典著作的魅力,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年学生引领门径。
-
曹禺经典作品选曹禺著戏剧是文学体裁中最精美、高贵的艺术形式。而中国现代戏剧的辉煌离不开曹禺,他是天才的戏剧大师。他是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的莎士比亚一点不算过分。他的戏剧才华只有写出了《茶馆》的老舍,可与之比肩。他有《雷雨》、《日出》传世,就已经不朽了。曹禺,中国现代最杰出的剧作家之一,原名万家宝,祖籍湖北潜江,1910年8月出生于天津。在南开中学、清华大学求学时,接触并钻研了大量中外古今的文学、戏剧名著,参加了业余戏剧团体的演剧实践。在大学的学习结束后,到国立戏剧专科学校任教。抗日战争期间,随剧校迁到大后方,一面教学,一面创作和演出,以戏剧为武器,从事抗日救亡活动。新中国成立后,参与戏剧界、文艺界的领导工作,担任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等职。他作为演员和导演,才华横溢,但他对中国戏剧的最大贡献是他的剧本创作。他的主要剧作有:创作于本世纪三十年代的《雷雨》、《日出》、《原野》(被称作曹禺三部曲);完成于抗日战争时期的《蜕变》、《北京人》、《家》(根据巴金同名小说改编);以及创作于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的《明朗的天》、《胆剑篇》(与梅阡、于是之合作)、《王昭君》。他一生创作的剧本不多,但他以质量取胜,几乎每一部剧作都以巨大的艺术力量打动了读者和观众。本书所收的四部剧作《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是他的十来部剧作中最优秀的、具有世界影响的代表作。 在他的戏剧里我们看见那些爱的、憎的、纯挚的情感!本书全篇收入《原野》《日出》《北京人》。
-
中日比较文学研究资料汇编王琢编一本合格的资料集,既要有宏观上的“历史性”的构架,又要有微观上的“方法论”的启蒙,即应该做到点与面的有机结合。正是基于以上的考虑,我们在编选本书前就制定了如下标准:一、编辑本书的目的,是为了给中国的中日比较文学的教学与研究者提供必要的参考资料,节省他们查找检索的时间。使用者可视具体教学与科研情况,将其当作研究生教学的参考教材以及其他方面的参考文献。二、本书的所选论文,尽量照顾到中日比较文学研究的各个领域,但内容大体相同的文章,则只选其中有代表性的著作。三、本书所选论文,按文学史的硕序编排,同一类论文按发表的先后顺序排列。四、本书选录的文章,除改正一些明显的错别字、异体字和误植的标点符号,其他均保持原作风各不动。五、本书附录尽可以详细的“文献目录要览”,目的在于使参考者能够得到一种“中日比较文学史”的直感,并希望对各级毕业论文的写作有所“向导”。六、本书附录“回顾与展望”,目的在于在总结二十世纪中日比较文学研究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一些新问题。
-
林语堂经典作品选林语堂著在转瞬即变的时空里,在人生无以反复的过程中,经典是打败了时间的文字,声音和表情,那些坦诚的语句,那些无畏的呐喊,那些对人类精神的思考,唤醒了我们曾经的期望,鼓起现在的勇气,不再虚空浮华,怀疑未来。这些智者的身影和流传已久的词句,净化了我们的心灵,震撼了我们的灵魂,使我们懂得了什么是可以错过的但不会被磨灭的,什么是瞬间即逝的又是最宝贵的。林语堂,原名和乐,后改为玉堂,1912年进上海圣约翰大学修语言学,1919年秋赴美国入哈佛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学习,一年后获文学硕士学位。1921年赴德国入莱比锡大学学习,1923年夏获该大学语言学博士学位。1932年创办《论语》半月刊,正式提倡“幽默文学”。1934年办《人间世》,次年办《宇宙风》,并提倡半文半白的“语录体”。1935年用英文撰写的文化著作《吾国与吾民》在美国出版并畅销,1936年携全家赴美。本着“对外国人讲中国文化”的宗旨,出版了介绍中国文化的《生活的艺术》一书,并编译出版了中国的古典著作如《孔子的智慧》、《庄子》等。同时还进行了多部长篇小说的创作,尤以《京华烟云》最为著名。1967年受聘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负责主编《当代汉英词典》。1976年3月26日在香港逝世,葬于台北阳明山。本书收入林语堂先生的散文精品数十篇。这些作品内容丰富,题材各异,构思精巧,文笔精巧、语言幽默、内蕴深厚、风格恬淡,充分显示了林语堂先生的文学功底及丰富的人生阅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及创作风格,非常值得一读。